王石:我在美国哈佛的岁月里脱胎换骨

2015年09月03日 唐人街美国移民


西雅图是个好地方,吸引王石最近四个月来做了两次演讲。


一次是面对社会各界的英语演讲,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一次是面对百人之内的中文演讲,畅谈生死,真情流露。他笑称这样的讲座+晚餐活动安排,没有百万是请不动他的。有幸两次聆听讲座的我,记录下这价值百万的讲座,和大家分享。




华大讲座:“Long Story Short Say”


今年4月22日,中国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随同70余人的深圳团队来西雅图交流,在华盛顿大学做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主题演讲。


主办方华大曾建议让王石说中文、专门提供英文翻译(英语博士、且是中国人的我当时被推荐过,所以略知一二),但是王石希望能够用英语演讲,也算是给自己长期海外生活、英语学习交个满意的答卷。


讲座之前他很认真地读文稿、偶尔用手机查一些单词资料,不大与周围人交流。


讲座开始了,大家很认真地听着王石的英语——但是说实话,真的听不大懂。作为前新东方英语教师,我凝神屏气,大概听懂了一半左右。


不到十分钟,后面就有几个男同学大声喊“讲中文!”一下子回应的人不少——王石也显然听到了,他愣了一下,然后用中文说“请大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在这里用英文讲完哈!”言辞恳切,不卑不亢。然后继续王氏英语。


他闹了个笑话


期间他闹了一个有意思的笑话,中文的“长话短说”放在英语里是“Long story short.”不过王石说的是“long story short say”,一字一翻,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场的中国同学们听醉了,觉得很有意思。


遗憾


这次讲座遗憾的是,预先设定好的中文问答环节没有安排,英语的内容又没有很听懂。他说他和兄弟一起奋斗、爬山等故事我已经记得不清楚了,但他开场前认真准备的劲头、真诚请求现场观众给他说英语机会的细节,时隔几月仍留在我心。


大人物的小细节那么认真、那么谦卑。




生与死: 登山的挑战


8月10日的这次是王石应邀私人作客企业培训的小型讲座,所有的听众都需凭邀请入场。PPT上显示演讲的主题是“生与死”,话题有些沉重,也和他登山出生入死有关。


王石爱爬山。可其实他的爬山原因来自命运的一次玩笑


1995年,那时候王石爱踢足球。有一次他左腿突然觉得没力气,后来检查发现长了个血管瘤,有下半身瘫痪的危险。他说“人生下来就是冒险。血管瘤其实一个契机。” 他劝慰自己“美国的罗斯福总统还曾得过小儿麻痹症;给我另一种活法,我照样可以活出精彩!”他发现自己“很早就想去西藏看一看,对神秘的雪域高原有一种向往,哪怕瘫痪,也要赶在坐轮椅之前去一次西藏。”于是那年44岁的王石马上完成了去西藏的目标。


去到了西藏的王石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爬得更高!1997年,站在西藏一座雪山顶上他感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一切都来源于“不满足”和“突破自己”——那时候他突然想“向往的珠峰,我也可以上去。”


“最可怕”的经历


1999年,他登上过海拔5445米、新疆境内的博格达峰——能见度极低,环境非常恶劣。那是一次他回想起来“最可怕”、“最危险”的经历。


王石当时是一个人登山的,而且在下山过冰坡的路途中保护绳掉了,在一个冰凌口陷入了两难境地:要不求救——可能会等上好几天,而且是干等着;要不就是努力迈过——他知道一位日本女登山员就在此处逝世,地形危险,一不小心他也可能没戏。


他权衡利弊以后决定迈过。他决定关掉对讲机,放弃与外界联系的唯一方法,釜底抽薪,同时也是放弃自己内心的侥幸。他的脚在抖,迈不出步子。“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我告诉自己不能犹豫!要镇定下来!于是就狠狠扇了自己两巴掌。”他想起有些教练为了让运动员上场前足够兴奋、燃起斗志于是扇他们的耳光。王石为了让自己不害怕并且集中注意力,狠狠地给了自己两个耳光,一激灵,胆子大起来了,心也静下来了。


风嘶吼狂号的声音他似乎都听不到了,周围一片宁静,他忽略了外界一切的东西,一步一步地走好脚下的路,终于跨过了那个危险地段,然后花了几个小时慢慢下山。他后来发现自己的后背全都汗湿了,真的想起都后怕……


他的感悟


王石说,大难不死,老天爷给了你这个机会捡回一条命,可是这种幸运不可能每次都有——他告诫自己这种没有准备的冒险不会有第二次;他以后再也不会独自一人任意登山了,而是跟随团队、听从安排、好自为之。面对大自然巍峨的雪山,生意场上的功成名、个人的财富名声都一文不值,他真心感受到了自己的无力和渺小——而这种敬畏和反省是需要的,也一直提醒他保持清醒、切勿自大。




关于名声:不被左右


2003年,包括王石在内的团队作为唯一一支中国队登顶珠峰。那次王石很低调,央视纪录片里他没有任何镜头,只是在字幕里面打出了一个名字——很多人对此抱不平,还有人专门致电导演责问其是否歧视企业家、不愿意给镜头。其实央视是一直派着人全程拍摄的,栏目组也非常想、且从前期开始一直做工作要让王石出镜。但是这是他自己的要求——“我可以试一下登珠峰,但是摄像机全程不要拍我。”


王石说登珠峰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是镜头前一晃就过的事情。他清楚地明白在整个过程中他会狼狈、有高山反应、上气不接下气、几天不能洗头洗澡、有兴奋过了的疲劳……等等很多不想被人看到的时候。一边是在亿万观众面前露脸、作为首登珠峰中国企业家的光辉瞬间,一边是自己清楚的登山危险和生命安全,王石没有多想便选择不出现在镜头前,而是最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去登山。他感谢当时的自己已经比爬博格达峰时成熟稳重很多,对自己的状态把握得很好,对团队的合作更认真,而且懂得量力而行、权衡利弊。他说那时候自己的虚荣心已经不被迷惑了,也不被社会左右,不为社会影响力而活了。“52岁不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状态,不要庸人自扰,不被它左右就上去了——而且不要过多消耗,”他说。


他说起随队的另外一位比他小十来岁的企业家很兴奋地答应了央视的出镜要求,而且每次镜头一拍到就做出摩拳擦掌、精神十足的表情。王石留意到前几天没有异样,可是慢慢慢慢,那个比他还小、体力更好的年轻企业家却落在了他的后面,他便察觉到了一些异样。在冲刺登顶的前一晚上,那个企业家摸到了他的帐篷里,什么也没说,过了半晌抱头痛哭。 王石猜到了他可能要放弃登顶——因为那人已经体力透支太多了,还要在镜头面前做出兴奋的假象。这样的选择面前,王石很尊重和赞成放弃登顶的做法,命只有一条,登顶可以下次来过。——果不其然,三年以后这位年轻企业家做好了准备、掌握好了节奏,终于登顶成功!


王石爱登山,且只为登山,那些名和利他想得很少——一个细节便是,珠峰登山团队下山以后,当地政府便设宴第二天邀请犒劳大家,众多媒体也将到场。可是王石不声不响地告别大家走了——他去羊卓雍湖逆风坡玩他的滑翔伞去了。“说我有钱任性也好,大家事先同意我带飞伞来了又不让我去飞,不是玩我吗?”王石轻描淡写地开玩笑。


——其实爬完珠峰,他创下了“中国登顶珠峰年龄最大的登山者”的记录,一般人也许欣喜若狂躺在荣誉上可以狂欢庆祝好久。且不说王石前一天爬下珠峰,第二天就玩滑翔伞的体力让年轻人汗颜;他认为安排好飞伞作为庆祝、见权贵官员意义不大便撤。这种随心所欲、淡泊名利的做法能有几人做到?(顺便说一句,他也是滑翔伞中国记录的保持者,2013年的6100米刷新了之前自己的4700米)


50后的年纪


王石于名利想得很清楚,他知道生命面前一切名利都是浮云,所以毫不犹豫拒绝央视拍摄请求,换以全心全意登顶;他知道跟从内心最为重要,于是不声不响错开当地官员设宴,换以自由自在滑翔。他知道有时候名声来了想躲也躲不了——各地想向他取经拜访、请教求知的企业家络绎不绝,无论他到哈佛还是剑桥、无论他在国内还是海外,于是他大大方方与华盛顿大学等海外合作单位开设起了企业家划艇培训课程,把自己的名气正儿八经地摆在了台面上——针对要取经的、和王石共饮就餐、练体力、学英语、看世界、培养世界视角……的企业家们,反正天价巨额的学费大家不是问题,反正大家趋之若鹜地要学习王石,那他就大大方方地开班授课、收讲课费、演讲费!


他已不为名声所累,而且活得洒脱极了。




哈佛岁月:脱胎换骨


对自我的不满足和对苦难的挑战,在王石登山和学习的过程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王石爬雪山登珠峰是“生与死”的较量,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他在哈佛做交换学者的时光并不轻松简单到哪里去——王石把知识看作了另一座高昂挺拔的山峰,而且告诫自己,这比实际的山峰更难!以他的年龄,如果“摔”下去了,就再没有翻身之日,不会再有机会让他重来了。


下面的故事建议大家好好看看——中国最有钱和权之一的人也曾有过混得那么差、感觉熬不下去想死的日子——可是人家选择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其中很多细节,我深受感动。


2011年...


王石去哈佛的时候,已经是一个60岁、身价高不可攀的企业家了,而在万科如日中天的时候选择了去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 和一些比他女儿年纪还要小的本科生一起上课。他当时的英语并不过关,语言不通,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完,考试也是最后一个硬着头皮交……班上都是二十出头的本科生孩子——王石夹在里面很突兀,很落后,死记硬背、感到自卑。其实王石也知道并没有必要把自己搞的那么辛苦,他完全可以轻轻松松玩一年多,然后根据自己的哈佛见闻写一两本书完事。但是他想无愧于心。


他很多时候把自己关在房里、晚饭花不超过20分钟的时间解决,然后看借来的同学的笔记,早上2点钟还在看书,3点才勉强做完作业。而3点钟躺下后又因为用脑过度睡不着,身心俱疲,而第二天早上8点半要上课。“那时候是每天都在熬——晚上失眠,白天瞌睡。”——“我那段日子很低调,其实真的是不敢活跃!”


那个时候很多次他都觉得熬不下去就快放弃了,可是差一点的时候他总会告诉自己要坚持,因为“放弃了就没有第二回了,就没有第二次机会了!”“登山也很难,两种难面前选哪个呢?”他说“我不是什么都不放弃。人生很多时候我有很多放弃。但是这一次没有放弃就有奇迹发生了!”王石觉得自己的脑子好像开始适应了,正在衰退的脑子好像回到了20多年前记忆力和思维方式都很活跃的日子。


当时的网上


当时关于王石出国留学有很多网友并不看好认为他是赚噱头:有人笑侃“哈佛也有老年大学啊?” 也有人笑称“哈佛也有中文班啊?”王石看着这些不怀好意的话,心结却突然解开了:对呀,自己不是在哈佛上老年大学, 而是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最聪明优秀的、顶尖的考上哈佛的本科生一起学习啊! 上课听不懂,作业做不出,问题答不了是很正常的啊,比不过这群最为聪明优秀的年轻人有什么好羞愧的呢?自己和自己比就好了!他想通了,自我找到安慰了,也撕下了脸面人情,开始和同学一起做作业、记笔记、问题目,情况慢慢好转了……


人都是慢慢熬过的,连王石也不例外。如果富有的他在六十岁的时候还能在知识的大山上把自己往死里逼,二十来岁、一穷二白的你我凭什么轻言放弃?


后记:他的反思...


整个演讲过程中,王石多次问到: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他说人生不要太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而是要多点理想色彩。他觉得人应该做自己的喜欢做的事情。少点自私的个人主义,多点利他主义。


人到七十古来稀,王石说他65岁也算进入老年了——至少是“亚老年”。他认为我们社会的儒家的“老年政治”非常抑制年轻人、占有社会最大资源的既得利益者非常强势、阻碍进步。其实应该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不要过多的在聚光灯下出现;不应影响年轻一代、不应过多占用社会资源。他号召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你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进步呢?


王石说83岁的褚时健还去种橙子,也许自己70岁以后会去到中国的戈壁滩上种庄稼,去学习以色列先进的农业庄稼技术。总之不要成为社会上一个多余的人。


我不知道他会不会到时候真的去种橙子,但是我觉得到时候他的生活还是会很精彩、很鼓励人。



信息来源:网络




美国EB-5投资移民资讯,关注唐人街移民公众号ChinatownEB-5。



联系方式

深圳办公室:Elena 刘小姐

电话:+86-755-83289812 分机 804

手机:+86-13423540920

邮箱:[email protected]


香港办公室:Sarah 徐小姐

手机:+86-18565600580

邮箱:[email protected]


北京办公室:Kelvin 胡先生

手机:+86-13823332104

邮箱:[email protected]


关注唐人街移民顾问公众号请扫描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