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请 分享文章 或点击上方 美国留学真实播报 分享/关注 】
今天这个话题其实应该是许多家长一直头痛的问题。送孩子出去读书可能会面临我们昨天提到的许多问题,但是国内的国际学校很多时候是读书不好的孩子的选择,去读书反而会耽搁孩子的学习。在这个话题上我没有什么发言资格,因此决定今天这一期单纯分享给大家一篇文章,没有平台主个人情感色彩,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与出国读书有更好的了解。
本文作者林先生少时赴美留学,先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后在美国两所百年寄宿高中从事招生录取、英语教学以及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著有畅销书《我在美国当老师》
===================================================
中国低龄儿童留学美国私立高中,如今越来越呈白热化趋势
抛出一个问题,邀请所有读者回答。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中学教育,面临择校的时候,你的考虑范围会有多大?”
你自己的城市
你自己的省
中国大陆
大中华地区
全世界
11月底,我接触了一个杭州家庭,父母和孩子就一个迫切的话题向我咨询:孩子今年初三,目标是美国的本科,高中教育如何选择?
更具体点,高中可以选择杭州的传统高中,杭州外国语的剑桥班或者美国私立高中。这个家庭很大胆,同时考虑了另外一个选择:在第三个国家的一所美式学校。
面临这么多的选择,该如何找到最合适自己的?这个问题,应该说是目前中国不少家长所面临的一个很实际的困惑。
说到此处,我不得不分享一下发生在今年5月份新浪教育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2013国际学校创新发展论坛”上的一个插曲。
5月的某天,教育部留学中心的大楼里门庭若市,现场不少是国际学校的校长或代表,而我有幸作为第三方嘉宾被邀参加。当天活动的最后一个讨论环节是关于“家长如何选择国际学校”。
各位校长坐在嘉宾席里侃侃而谈,既谈教育创新,同时也借机宣传一下自己学校,突然有位家长在听众席中站立起来,很激动的向所有人自我推荐,一是借这个机会分享自己为目前读初三的孩子选择高中的艰辛之路,二是向现场的各个校方代表取经——“如何择校”?
可以想象直播现场出现“意外”事件,第一位发怵的肯定是主持人,而坐在嘉宾席里诸位和台下听众反倒觉得刺激,把当天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推向了高潮,成了压轴戏。
根据这位北京家长自述,自己孩子现在处于初三,有意向去美国读大学,但是纠结于高中的选择。除了直接去美国读高中之外,国内学校的选择令人眼花缭乱。虽然最简单的就是传统的公立学校,但公立学校似乎跟国外大学衔接性不强。
于是乎这位家长跑遍了北京城,踏足每个国际班, 云里来,雾里去,长跑一段路之后,歇脚于北大附中,才恍然大悟:“哦,原来去读美国大学,A-level、IB 或者AP这些国际课程都不是必需的呀。”
这位家长讲到这里,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仿佛是表达自己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了。
对于业内人来讲,这是个很基础的认知,但是对于这位家长,以及这位家长所代表的群体,弄清楚这个概念并不容易。为什么?原因之一是漫天飞的广告和浮夸,比如学校大肆放大AP课程对升学的作用,而没有去解释美国教育和招生录取的本质。因此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大部分家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孩子择校,家长必须知道的背景知识
不管他人的宣传如何, 最在乎你孩子教育的还是你自己.虽然我不期望每个父母拥有专业人士的辨别力,但是每个父母至少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假定目标是美国大学,除中国传统公立学校之外,初高中阶段到底有哪些选择呢?我会分三大类:
· 美国本土中学
· 中国大陆非传统中学
· 中美之外的第三个国家中学
对于中国家庭来讲,美国本土中学一般只有私立的走读或寄宿学校合适(公立学校一般只提供有限的交流机会)。这类学校进入中国家庭的视野也不过就是7、8年的时间。短短的几年时间,申请进入优秀的美国私立中学,尤其是寄宿学校,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但是中国人是知难而进,虽然有迷茫,有困惑,但是无论怎样踟蹰,依旧目标坚定,因此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将继续白热化。
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有一部分人直接选择美国读中学,但是还有更多的人留在了中国。虽然留在中国,但是这群人对国际化教育有同样强烈的需求,因此也就促使了中国国内国际化教育的激增。但是问题就在于任何一个新生的产业,刚开始都是混乱的。以上所述三个选择里,“中国大陆非传统中学”是最让人看不明白的。
该类再细划分,如下:
国际学校 VS 国际课程 VS 洋高考办学
第一类是国际学校。真正意义的国际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必须是多元的,来自不同国家的,如上海德威或广州美国人学校。中国大陆的现状是大部分国际学校只允许录取非中国国籍,只有个别学校同时招收中外籍学生,如北京的鼎石国际学校。
第二类是国际课程。目前中国从海外引进来的有三大体系: A-level, IB, AP。(更严格来讲, AP不是体系,而是30+门课目的统称)
国际课程目前运营于两种环境之下:
1)中国公立高中的国际班,如上海交大附中的IB班和杭州外国语的剑桥班
2)民办的私立学校,如北京的汇佳。
第三类,我统称为洋高考办学。这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方式跟传统学校没有区别,就是以考试为中心。之前是高考,目标为中国大学;现在改头换面,以托福,雅思和SAT为中心,目标为英美大学。
洋高考办学的最大缺点就是没有让学生真正去享受国际教育,很多是跟第三方考试培训机构合作,所以是一种美化版的考试培训。
了解这三者之后,回到那位跑遍京城的北京家长的故事。他的“重大发现”也凸显了北大附中国际班的特殊之处:该校相信自我的课程研发能力,而并不依赖于“原装进口”的课程体系。
除了北大附中之外,依靠自己的教师团队进行独立课程研发的还有清华附中的国际部,但是后者只招外籍学生。
因为我坚信国际教育必须本土化才能变得更成熟,所以我对敢为人先,开拓自己特色之路的少数学校怀有无比的好奇之心和尊重之意。我祝愿他们成功!
家长该怎样择校
了解了基础信息之后,我希望读者的头脑现在已经形成一张蓝图,看的见“择校”这座森林的轮廓和一些关键的坐标了,但是要求家长因此马上学会找到合适自己孩子的学校,未免还是强人所难。
理由很简单,因为面临很多家长的还有个更大的障碍,那就是:不清楚自己具体到底想要什么。
可能有家长会辩驳:我想要学校能够培养我的孩子全面发展,拓展自己的兴趣,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等。这些虽然都没有错,但是这种认识过于宏观,不足以让你能够区分开学校之间的不同。试问有哪所学校会否认这些价值呢?
公办学校的国际部,还是私立学校,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倘若你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你只能是被动的去听:比如xx学校开设了多少门AP课, 多少门选修课程,但是这些跟你孩子的教育质量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家长要清楚自己想要给予孩子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度不小。举个亲身的例子吧: 我自己作为家长,最近也开始忙碌于为孩子找明后年的学校。
这真的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寒风猎猎, 雾霾笼罩, 我绕着北京转了个半个圈,从西四环跑到东三环,不过是在找一个两岁的小托班。
跑了几家幼儿园之后,我也开始犯晕。这几家看起来各有千秋:有一所学生多元,来自20多个国家;有一所以中国学生为主,但是交通方便;另外还有一所空间较小,但中外籍老师都很稳定。
看了3家,我决定暂停去访问更多的学校,而是坐下来跟家人讨论对于2-3岁的孩子,什么最重要? 是知识?是能力?是性格?或者就是提供一个简单并安全的玩耍和社交的空间。
因为我对幼教算是个外行,所以我得先去教育自己,目前处于自我教育阶段,通过阅读书籍和咨询一些教育界的朋友。对人的教育,《礼记·大学》早就有了智慧的总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治国平天下”并非常人之追求,但是这种循序渐进的原理通俗易懂,也说明了人在各个年龄段,有相对应的教育追求,适用于每个人。
对我而言,目标很简单:先了解2-3岁孩子的自然需求,然后清楚总结出我们家庭觉得最重要的3、4点,最后依此做出学校的选择。
另外一个原因是非常有现代中国特色的:那就是如何评判“好”学校。除了小众的家长群体之外,绝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质量的绝对衡量。尤其是在信息相对滞后的地方,“最好的教育”就是一所考上百名“清华北大”的超级学校。但是,现在若以美国本科为目标,就不能以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标杆去衡量一个学校的质量,家长突然觉得茫无端绪。
回顾文章开头的问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中学教育,当面临择校的时候, 你的考虑范围会有多大?”我个人的答案是:为何不是全世界呢!
当然倘若选择的范围是全世界,那既是福,也是麻烦事。选择多了,考虑也复杂了。
不管怎样,我选校的原则:中美为基础,放眼挑世界。我们来讲具体的。
如果教育是一项投资,那么我就大胆地以一位非金融人来类比上海复星集团的投资理念。
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财经》年会上,复星集团的梁信军,让我印象深刻。关于海外投资,梁先生一直坚持的理念: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简单来讲,复星集团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精确定位于那些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市场的国际公司。当然,投资中国市场这种做法很多人不屑一顾,因为全世界都在投资中国:比如世界级投资大亨,Jim Rogers,从纽约搬到了亚洲,并培养自己的两个女儿学中文。纽约的一家新星学校,TheAvenuesSchool, 由耶鲁大学前校长掌舵,小学部开设了两门浸泡式语言:中文和西班牙文,甚至还要来中国开学校,这些都是说明世界在投资中国。
但是复星的难得之处是从2007年我初次接触到现在,从我听过的仅仅两场演讲中,梁先生都是如此高度清晰又有力度地重申公司的理念并持之以恒地去执行,英文中有句表述非常合适他们:put the money where your mouth is. 也就是说,他们说的和做的是高度一致的,而且又是成功的。这样的企业,就如同一所上百年的学校,从百年前到现在,秉持自己的办学宗旨,坚持自己的追求。
那么一个家庭投资自己孩子的教育也应如此,也要学会投资海外,投资世界。那么做为中国人,我们本来就有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优势,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优势上更上一层楼呢?
首先,我们当然是要去吸收西方的营养,而美国是首选。如同复星投资一个美国公司,它同时最大化享受了中国和美国两大市场的资源。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讲,特别是“90后”和“00后”的孩子,享受中美资源应该是个基础,放眼为2020、2030年做准备,那么就要掌握第三个文化,因此我会大胆建议:为何不考虑中美之外的第三个国家,但同时又可以享受美式教育的学校呢?如瑞士美国学校、约旦的国王学院——中东一所美式寄宿高中。近一点的,韩国的济州岛上的美式学校。比如约旦的国王学院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阿拉伯世界,而杭州的这个家庭就是如此大胆地去考虑这所学校。不管最后选择如何,我敬佩他们的胆识和视野。
话又说回来,林老师,搞得这么复杂,有没有简单一点的办法?我也想过这个问题,跟太太也探讨过,答案是有,只是目前可行性为零。不过太太很大度,建议我下辈子早做规划,直接找个美国太太,生个混血儿,再找个第三个国家的保姆,生活在第四个地方,完美计划!我挠了挠头,这到底是完美还是完蛋啊!
=2014.6.24= =第7期=
【如果喜欢请点击上方分享/关注 或直接搜索USA_study 谢谢】
【第七期分享内容源自网络
【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