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霸成领导者,个性化教育下的美国华裔二代成长录

2015年07月20日 美国留学日报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7月4日至16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

美国冠军团队中有两名印度裔学生和一名华裔学生。这也是美国自1994年夺得冠军后,时隔21年再夺冠。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

于是网友纷纷表示,华裔的力量不可小觑,事实上也是这样,新一代的华裔正在努力地创造自己的时代。下面我们就要看看有位被哈佛、斯坦福、MIT同时录取的华裔学霸的故事。

于是网友纷纷表示,华裔的力量不可小觑,事实上也是这样,新一代的华裔正在努力地创造自己的时代。下面我们就要看看被哈佛、斯坦福、MIT同时录取的华裔学霸的故事。


作为中国移民二代小孩,Michael出生高知家庭,有良好阅读习惯,亚裔家庭看重教育的传统和美式教育倡导独立思考的环境,在Michael身上融合成一种结果:既做得学霸,也有能力创新,做自己领域的领导者。从Michael的教育历程来看,也许过程仍存在的遗憾的地方,这一代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的同时,可能面临着一个历史赋予的机会:新一代华裔美国人正在创造他们的新形象和新世界。

作者杨鸣镝,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是小多传媒创始人。从事媒体,出版和商业,加上她多年来往于中美之间,对跨国文化和教育都有深入的了解,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的独特的教育观察。
文章转载自外滩教育

前几周,我和外甥Michael将我们在家里客厅的谈话,搬到了公共场所,在一百多名华人家长和学生面前,进行了一场少见的坦诚对话。问答之间,其实是对教育的颠覆性的思想。


Michael去年被哈佛,斯坦福和麻省理工MIT三所顶尖大学同时录取,现在MIT上学,已经创办自己的公司。


近距离接触Michael这段时间,在为他感到骄傲和惊讶之中,我的教育观也受到了震撼。我将和Michael的对话整理出来,分享给我们社区之外更多的人,包括已经在美国多年的华裔家庭,包括新来的移民家庭,也包括计划让孩子在美国上高中和上大学的家庭。


之所以这样做,是觉得无论对于那些正在实施和思考全新的教育方式的华裔家庭,还是对于刚刚得到教育启蒙的华裔家庭,都可以从Michael的成长故事中,看到华裔家庭教育的心血和成功。


也许过程中存在的遗憾,无奈和局限正是我们下一代需要突破的,而我们这一代在反思自己的教育观的同时,可能面临着一个历史赋予我们的机会:我们正在和即将,和孩子们一起,在美国创造新一代的华裔美国人的形象。


对话实录中间,特别邀请Michael的父母,我的姐姐杨红秋,姐夫高柏加些注释和点评,更有助于大家对一些背景的理解。


姐姐姐夫均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的中国留学生,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姐姐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工作,姐夫是杜克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

以下是和Michael对话实录,和Michael父母的点评

Q=杨鸣镝

A=Michael

Q: Michael你被哈佛,斯坦福,MIT三所学校录取,最后选择去了MIT,为什么?现在已经在MIT快一年了,如果重新选择,会不会还是选择MIT?
A:在MIT我感觉最自在,就应该去MIT。我觉得你去哈佛,斯坦福,MIT这三所大学都可以学有所成。有些亚裔家长觉得,去常春藤学校比较重要,才可以成功。其实在美国,你去什么大学都可以成功。

第一,不仅仅有大学,还有研究生院,如果你今后可以上好的研究生院,上个差一点的大学也没有什么关系;

第二,如果你在大学学对了专业,那么你一定会有个工作。

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孩子喜欢哪儿的校园,哪儿的气氛和哪儿的人,那你就应该送他去哪儿。

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就是成本,大学很贵,有很多人都是攒了好几十年的钱,就是为了孩子可以上好的大学。不能只是将大学看做是成功的前提,不论他们上什么大学,都可能成功。

重新选择,我还会选择MIT。大学对我最重要的好处是,可以见到很聪明的人。

在MIT,我已经创立了一个公司。如果你做公司,在MIT会见到好多在技术方面有高素质的人。对创业来说,你的社交圈很重要。

但MIT只是对我来说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做公司,想做音乐和其它专业,学计算机和数学,找到好工作,他不想把时间花费在工作上,他想做他喜欢的事情,那么他就没有必要考虑技术方面的社交圈,那就哪里好玩儿就去哪儿。
爸爸有话说
Michael的early admission申请的是斯坦福。被录取后在regular录取就只申请了哈佛和麻省理工。

我认为他没去斯坦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斯坦福的校园太大,与周边市区的距离较大,因此必须在校园上吃饭,周边没有很多餐馆。而MIT附近的饭馆很多,Michael是个吃货,虽然这条理由上不了台面,对他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理由。

另外一大原因是他过去参加各种夏令营结识的朋友们都在波士顿。Michael去过三次美国奥林匹克数学夏令营,两次美国奥林匹克计算机夏令营,两次UC Berkley办的应用理性的夏令营,再加上一次MIT科学夏令营。

他之所以没有选斯坦福的原因之一是他在这些夏令营的朋友们大多数都在哈佛和MIT。

Michael在选择学校时的确是和美国小孩持同样的想法,即选择学校完全从自己的感觉出发,不听家长的。在这三所学校里,我希望他去斯坦福,因为他想创业,那里有最好的环境;他妈妈希望他去哈佛,因为哈佛的名声最响。但是他偏偏不听我们的建议,自己非要去MIT。

的确,如果他去了另外两所中的任何一所,要毕业都有更多对人文课程的要求。这也是他为什么在MIT感觉“最自在”的原因。你想啊,在MIT,计算机编程语言可以算外语,对他这种人来说能不“自在”吗?
Q: 你在高中的时候就学习很出色,你怎么找到学习的动力的?你在数学,科学,计算机三个方面都很厉害,这些兴趣是怎么开发的?
A:那我就应该说我整个生活想干什么了。我并不是为了喜欢数学,喜欢科学和喜欢计算机,我是为了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为什么呢?小时候,我看到好多人在做着很重复的工作,比如银行的人和房地产经纪等等,使用的都是没有技术创新的工具,这些在经济生活中的低效率可能导致很多人失业。

比如2008年的经济危机就是因为金融领域的模式不够好,这些都是可以用数学,可以用计算机治理的问题。我就想用这些技术创立一个公司,去解决世界上存在的问题。
爸爸有话说
Michael的确经常想解决实际问题。记得他7、8岁就开始戴眼镜,当时他的一个想法就是给他的眼镜装上雨刷,省得下雨时或者有潮气时看不见前面的东西。他走到哪儿都会抱怨没有效率的事情,然后就想出一个什么主意去改善。
Q: 那你这些动力是从哪儿来的呢?我知道你小时候读很多书,你妈妈也给了你很好的教育。你的这些想法是怎么开始的呢?
A:我小时候读很多名人传记。我妈总是买书,买这样那样的书,我最喜欢的书是名人传记。为什么呢?你可以读到真正的这些人,和他们已经取得的那些成绩。他们的生活让你相信,这些成就都是可以做到的。

我看到爱因斯坦的理论,我就觉得我也可以做得到;比尔盖茨做了一个大公司,我觉得我也可以做个大公司,你看到他们的生活也不是那么的不同寻常,他们就是往前走着,也是在做着普通的事情,对谁都是可以达到的,有些人可能在某些领域做得比其他人好些。但是,谁都可以做得到。
爸爸有话说
Michael一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和我的美国同事谈起小孩的教育,他当时说的一番话对我们影响很大。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宾大,一个斯坦福毕业。我问他是怎么教育的,他说只要小孩小时候广泛读书,长大了都错不了,根本用不着太管。

Michael从很小的时候起读书量就很大,他读书很杂,什么书都看。这不仅增加他的知识,也大大增加了他的英语词汇量。
Q:你妈妈给你的很多指导,怎么在你身上就奏效了呢?
A:其实亚裔家长有很多教育思想都很不合适,有一个就是老逼着孩子。

你一天到晚都说,你干这个干那个,就可以上个好大学,挣钱什么的,那你的孩子根本不会听,那他第一次不听,你为什么觉得你再说一遍他就会听呢?你为什么觉得说十遍他就听呢?说一百遍都没用。

事实上,说很多次他都不听,他就开始恨你,你的孩子如果开始恨你,他就根本什么都不听了,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你要如果想让他听你的话,你不应该说那么多,如果有东西说,你说一遍,说两遍就行了,那说好几遍他就不会听了。

那我妈就是,小时候她给我看人物传记的时候,她不会说,你看比尔盖茨怎么怎么样,你要象他学习。她就给我,你看这书是个人成长,可以帮助你扩大视野,她什么都没有说,就是我自己开始读,读着就开始感兴趣了。
爸爸有话说
从家长的角度看,正像你指出的那样,Michael的变化实际上是最后几年才突然发生的,而且发生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其实小时候他的特点是很理性,你可以说服他。因此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妈妈给他上的项目他都干。虽然他经常喊,喊完还是能接着干。真正的叛逆期实际上来的很晚。
Q:你妈妈在你的教育过程中,有几个东西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好处,一个是读书,读很多各种各样的书,还有就是在别人都嫌贵的时候,给你买了自己的电脑,就是不考虑钱的问题,提供一个教育的环境。
A:告诉你们啊,别抄这个,你就回家给你儿子买电脑。我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不要抄别人的,看别人怎么做你就怎么做。你要自己想,批判性思维(critically think)。

我小时候就喜欢计算机,七岁的时候,我就用我爸的计算机玩儿,结果把那个WORD软件给弄坏了,他不能写论文了。那怎么办呢,我妈第二年给我买了自己的电脑。

当时那个时候,还没有几个亚裔家庭给8岁的孩子买自己的电脑,都是用自己家里的那个就够了,你要是这么想就错了。

小孩啊,你给他什么他就玩儿什么,玩什么他就感兴趣了。如果你想让他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有两个招儿,一个就是逼着,这基本没用,你告诉他这个专业在21世纪有广阔的前景,对他根本没有反应。

第二个办法就是,他要这个电脑,要电脑的书什么的,你就给他买,你利用他的兴趣,不用指导他,他就可能会喜欢。
爸爸有话说
一给Michael买电脑,我们马上就发现他对电脑已经懂得很多,他即刻成了家里负责解答计算机问题的专家。实际上他已经用我的电脑自学了大量的计算机常识,只不过我们不知道。
妈妈有话说
有的孩子喜欢电子游戏,Michael从小对电子游戏就没有兴趣,他对编程很有兴趣。我们的朋友说,应该让Michael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参加计算机比赛,Michael和他的小朋友学了一天就兴冲冲地参加了比赛,一开始就上瘾了。
Q:但是如果这个孩子不喜欢编程,喜欢玩儿游戏怎么办?
A:如果孩子喜欢游戏,就买Apple电脑和iPhone,让他创造游戏,有很多办法,如果孩子根本不喜欢编程和计算机这些,你别逼着他。

你的目标是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生活,不是让孩子挣好几百万。家长可以保证孩子有个舒适的生活,其它他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好吗?在美国有个好的生活不难,挣个10万、20 万,不一定非要做计算机,其它行业都行,有很多自由的时间。有很多方法可以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你根本不用处处管着。
Q:除了你妈妈,还有你爸爸,或者老师,同学在你的教育过程中有什么影响?
A:我父亲对我有好多影响,但不是这些方面的,他以前总是买很多社会学的书,这些书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比如全球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华尔街是怎么回事,你读了就会懂得这个世界,有个世界观,这个很重要。

但是不一定非要家长培养,如果你的孩子每天泡在网上好几个小时,这不是坏事。他可能一天都在Facebook上,这可能是坏事,但是他也有可能在网上读文章,培养自己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平,人文等方面的观点。如果他这读这些,他这就是在成长,你不应该限制他使用互联网,别和你的孩子对着干,应该为他们做事情。

爸爸有话说
我和他妈妈都是学文科的,这一点与很多亚裔家庭不同。

Michael刚刚提到的这点我可以讲一个经历,我们对Michael网上自学最吃惊的事情是,Michael上10年级时,有一天在饭桌上一口气发表了一个近20分钟的讲演。其核心想法是,在科技革命的时代,社会上有技术的人们和没技术的人们在收入之间的不平等要大大加深,解决这个问题无法依靠市场。如果政府无动于衷,有可能会出现社会革命。

当时我们听完都愣住了,对他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感到吃惊。问他你从哪里得来的这些观点?他说他在网上学世界历史这门课时,学到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一节时感到十分有趣,自己就去读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等原著。又同时把马克思的观点和我买的许多介绍信息革命的书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他自己的意识形态。

Michael自称之为“高主义”,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许多同学和朋友都成为他的信徒。他11年级夏季参加了MIT的RSI(Research Science Institute,全美竞争性最强的科学夏令营,北卡每年只收一个人,全美50名)。夏令营结束的那天,大家在一起做游戏,由大家投票选谁最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Michael被选为是最有可能当总统的,最有可能有自己的粉丝团的,以及最有可能挑战诺贝尔得奖人的。

他的“高主义”在这群伙伴里进行过数场讨论和辩论,最后赢得很多人的支持。
Q:刚才谈到学习的问题,不论是读书也好,在互联网上看文章也好,你还有很独特的经历,小时候跳过一级,后来又在家上学了三年。你很少谈到学校,那么你觉得是在学校学的多,还是你自己自学获得的多?你怎么找到时间在学校里学业这么好,又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
A:有个问题我们没有认识到的,就是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你的孩子送到学校我觉得他们学不到什么,高中不是一个好的学习场所,你一个东西都不会学到,我一个东西也没有学到,我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个东西都没有学到,都是自学,在家自己看文章,网上说什么,自己学到怎么编程序,怎么做生意什么的,这些无法在高中学到。

比如AP的计算机科学课程,你以后必须会计算机方面的,你现在就选修一门AP课程,AP计算机科学课特别没用,我有很多朋友考完这门AP课,编程都不会。那怎么回事啊?就是老师不称职,教育系统出了问题。这表示什么呢?如果你能让你的孩子们在家上学,那就在家上学,能不去学校,就不去学校,你如果可以送孩子上私立学校,就送他们去好的私立学校,比如Exeter,有可能可以,但千万别相信公立高中。

如果以上这些都做不到,那怎么办?一个是你给他好多书,让他上互联网找感兴趣的东西,你需要给他自由的时间,让他追求自己的兴趣。他如果浪费这些时间,一天在看电影什么的,那就没用。如果他一天都在读什么怪怪的东西什么的,你就不要干涉。
爸爸有话说
Michael这一点说的过于极端。实际上,他从小就受益于美国的公立学校体制。从一年级时学校就给他指定了专门的辅导老师,每天给额外的作业。从四年级开始,就有校车每天拉着他一个人去初中,高中上数学课。

据学区讲,每年光是这个车给他一个人的开销就是7千美元。幸运的是,这都赶在金融危机之前,后来学区根本没有钱再这样做了。这些如果在私立学习反倒可能做不到。

他最后两年上的北卡数学科学高中是寄宿学校,全部公费,而且课程的大部分是大学水平。Michael高中毕业时的GPA是5.76,因为他选了24-25门的AP和大学水平课程。这些课程在GAP的计算里是6分。如果不是在这个高中,要达到这么高的GPA可是有点难。

与其他高中不同,这个学校的学生完全靠竞争录取,四分之一的人在校期间参与学校组织的科研活动。参加科研已经是这几年美国一流大学录取时的敲门砖。他上的这个公立高中为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另外,Michael由于从小就超前,他的确从上课学不到太多的东西。然而超前往往有它的问题,上什么课他都觉得会,就不好好学。往往是基础并不牢,以后真到了用的时候还得补。
妈妈有话说
我们对美国公立学校的体制,尤其是美国北卡的英才教育体制还是非常感谢的。Michael从小学到高中受益非浅。可能自己感觉不到,他后来的变化和他在寄宿学校关系还是很大的,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许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个,我们女儿提出要去同一个寄宿学校时,我们非常鼓励她去。
爸爸的补充
在自学这一点上Michael的确是有些与众不同。他的大部分知识是自学来的。这与他在家上学三年有关。虽然他小时候的计算机常识就全是自学来的,三年在家上学对他提高自学能力是一大推动。在这三年里,他每天就是自己上网选一些课。

他自学能力强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从小就一直在参加数学竞赛,奥数里的题全部需要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才能做出来,这么多年大量做竞赛数学的题必然大大提高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Michael自己未必认识到这一点,当局者迷。

然而一般而言,对家长来说,尤其是亚裔家长,相信小孩自己的学习能力很重要。当初他妈妈在Michael小学二年级时送他去Kumon(公文学校)学数学。

Kumon的做法是不问你的数学背景,一律从最简单的开始。而且去了每次给学生一星期的作业。不会的话一周可以去两次有人辅导。

Kumon的作业设计就是在每天的开始有两个例子,剩下的就靠学生自己照猫画虎。我最开始认为没有老师讲学生不可能会做作业。奇怪的是小孩居然可以看了前边的例子就把后边的做出来。 Michael在那里做了一年半,把高中的代数部份全做完了。这对我们是一大启发。

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Kumon的训练也有问题,即只练速度,而不练用数学的思维。这是后来费了一番大劲才给补回来的。
Q:现在进入大学,都需要很高的GPA,你怎么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又满足GPA的要求。
A:如果告诉你怎么办,可能你们一听就害怕了。因为中国人老是遵守规矩,尊敬老师,但是这种对权威的尊敬其实是特别特别致命的弱点(critical deficiency)。

中国人从大陆来美国,老是太顺从,太尊敬上级,尊敬家长,尊敬老师,这都是问题。因为在美国,你自己想要什么就要自己去拿,你不能等着让别人给你,你不能说Please。

那分数方面怎么办呢,如果你在高中什么都学不到,你的目标不就是得A吗?有一个原则就是,如果你想达到你的目标,你就要花费最小的精力达到这个目标,得一个A。我有的时候就和老师出去吃饭。就有了好的关系,如果有作业,我有点懒的时候,我就说能不能晚点交。如果你的表现好,有的课你就不用上了,就可以去学校图书馆学习,干自己的事情,那你就省很多时间。如果你在课堂上反正是睡觉,那你就不去上课,去图书馆看文章看新闻。
爸爸有话说
Michael高中的最后两年不愿意去上课,嫌浪费时间,把课程的很大一部分都争取成“个性化学习”。”这种个性化学习的考核标准就是期末交一个有研究性质的project,用不着每天去上课。对Michael来说这是既省时间,又锻炼研究能力的安排。

但是这绝对不是适合所有人的,老师也绝不会轻易批准的。Michael他们这一届学生里好像没听说什么其他人这么干。他在学校时很多亚裔女孩就觉得不公平,因为Michael从来不去上课,最后却老得A。

Michael从小就喜欢与大人聊天,他与老师们的关系都非常好。因此老师们能经常允许他晚交作业之类的。每次一开学,他就铆足劲在各门课上表现两星期,然后就找老师申请个性化学习。要想获得批准,你必须在两个星期里表现出这门课的大部分内容你都已经掌握。如果没有自学能力在先,这是很难做到的。

在MIT,Michael仍然是故伎重演。学生们的指导老师一般根本不允许本科生不选规定的大课,但是他与他的指导老师达成一个协议,如果研究生课的任课老师允许,指导老师就批准。指导老师哪里知道Michael在头两个星期给任课老师留下深刻印象这方面早已经是老手了,因此让他逃过了各种作业量大的基础课。

如果说Michael的这种做法有一定的意义,那就是他从来不愿意做规则的奴隶,而是让规则为他服务。
Q:你还帮助老师做了一些事情,比如写软件让他们的工作更轻松?
A:帮老师做事,我会节省一些时间,不用做没有兴趣的事情,这是“交换”。

这种行为中国家庭一般都反对,他们会说:“别干了别干了,再这样下去会遇到麻烦。”我是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是你不应该怕危险,你要知道怎么脱离危险。

我初中快被开除,高中快被开除,但是我还是上了MIT啊,开除不是大问题,如果你老得A,他们不会开除你。不论你逃了多少课,如果老师都和你站在一边,他们怎么会将你开除?所以你用最少的功夫,做出最大效益的事情。你不能按照别人的路子走,如果你按照别人的路子走,总是待在这个竞争的层面,和别人较劲,那你肯定输,或者有很大的可能输。我告诉你,赢是最重要的。

我在MIT选修了很多研究生的课程,你们可能觉得很难,有不少人24岁才选这样的课,根本不难。每星期一个作业,有五道题,做完就好了,如果你选修初级课程,反倒更麻烦,因为这是比较普通的课,所有人都上,如果谁都上这样的课,那么要求就多了,每星期20道题,你得做十个小时,但是研究生的课每周就两个小时。
Q:你的动力从7岁就开始了,你怎么保持着这个动力,直到如今?虽然你的目标发生了改变,但是你一直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动力。
A:对我来说,动力就是兴趣。如果你说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如果他做都不想做,那怎么能说他对这个事情感兴趣?

有很多亚裔家长,他们的孩子喜欢什么,他们都不知道,因为他们不管,他们只知道他们要让自己的孩子喜欢什么,那有什么用啊。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如果你越发逼着孩子喜欢,他们就越不喜欢。我知道怎么逼着他们可以,但你们会去使用,就用我说的方法去逼自己的孩子,所以我就是不告诉你们。
Q:这些录取官看重你的是什么,你觉得?你的论文是怎么写的呢,告诉我们一下,好吗?
A:不知道,我怎么能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什么?

我的论文是一个笑话,就是有个大的厅,有一天开始,我就不睡在自己的床上,而是睡在那个厅里,然后我就有了很多朋友。你可能觉得录取的人一读,觉得很有意思,很有个性什么的,基本上讲,我觉得整个这个申请入学写论文的过程就是一个笑话。

这种升学论文,如果你能写得有意思,你就这么写,让你的写作看着好点,还有的人雇佣大学申请顾问修改一下。但这种论文,没有一个窍门,如果有,早就有人说了。有些人拿出什么上哈佛的50个论文,分析这个怎么样,那个怎么样。要知道,写那些论文的人本身学业优秀,然后他们写的论文不差。差的论文是什么?就是那些家长写的。

有很多孩子他们写完,家长一看就说,这个论文危险系数很高,有这样的问题那样的问题。家长就开始干涉,改这个改那个,一变就变成家长的论文了。尤其是华裔家长,中国人写美国的大学申请论文,不可能好。让孩子们写真实的自己,一读,就知道这是我的孩子,那这,就是一个好的论文。
爸爸有话说
实际上,Michael身上这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就发生在他写的这个宿舍楼中的厅里面,他可能认为是一个笑话。但是从大人的角度看,这却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成长经历。

他过去经常是一个人学习,对社会交往的愿望并不强烈。11年级的夏天在MIT的RSI夏令营的最后一个星期,由于赶着完成科研课题,大部分学生索性就住在计算机房里。一天泡在一起的结果是这些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

Michael回到学校就复制这个模式,与几个朋友一起住进了这个大休息厅里的沙发上。Michael还专门捐献了一个乒乓球台,其他朋友也跟进,捐献各种用具,饮料和食品,这个休息厅一时间变成校园上最有凝聚力的地点。这里聚集着各门课的TA,是一帮学的最好的学生。但是与此同时,却没有三好学生那类的。

在这里,他们侃大山的范围十分广,从创业理想,生命哲学,到数学,计算机,甚至交女朋友的心得。他在那里大侃他的“高主义”,结果与一帮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白人医生律师的小孩变成了朋友。

由于吃住玩都在这个厅里,那里完全变成了一个兄弟会。这个经验对他的领导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很大影响。后来申请学校时,一个朋友建议他用这个经历写申请,效果果然不错,因为是基于生活中的体验,能写出成长的经历。
Q:你一直在强调你想找到自由的时间。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人找到了达芬奇的神奇睡眠法,他开始效仿,觉得真的奏效了,可以省去不少睡觉的时间,但是问题来了,他突然不知道有了这么多自由的时间想做什么。那么对于你来说,你用这么多自由的时间到底想做什么呢?
A: 我现在这个阶段,自由的时间都是在做我的公司,只有这样公司才可以成功。

在这之前,自由时间我都在网上泡着。亚裔家长最恨的,就是他们的孩子在网上泡着。我就听我妈跟我妹妹说,哎,Julia,别在网上泡着了。其实这样讲不好。我觉得在网上泡着是最有用的事,因为你泡着,你就受到整个世界的影响,你就知道全球的价值,政治,和你感兴趣的东西。
Q:那很多家长就会担心,他们想知道孩子们是不是在看正确的东西,或者是没用的东西,因为我们总是说,这个有用,那个没用。举个例子,我的孩子对体育感兴趣,一天到晚就是棒球的那些信息,各种各样的,那你怎么评论呢?
A:那你怎么办?你能不能一天到晚都吼着他?还是你不管他?那你的嗓子也没有事儿,他也没事。如果你觉得你有权威,那么你错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虽然是你们的儿子或者女儿,但是你们根本管不了他们,他们如果真的想去什么网站,他们就能去得成,如果你弄个屏蔽什么的在电脑上,他们也会越过屏蔽 。

所以管着孩子是没有用的,就让他们泡着,同时强调“泡着”的坏处是什么,讲道理,说清楚“泡着”可以,但是留出一些时间干其它的事情,泡着的时间限定是多少;也可以说,如果你喜欢体育,可以做些有益于社会挣点钱的事情,变成一个有用的事情。
Q:你现在的公司在做什么,你为什么认为你的公司有可能成功,会有前景?
A:AlphaSheet是金融行业最完善的spreadsheet,金融行业现在用的软件都是Excel,Excel是30年前研发的软件,主要是给会计们的,它没有和其它软件兼容的视觉效果。它的运算很慢,缺乏很多功能,最主要是不利于团队之间的合作。

这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方案是通过云技术。我们研发的这个软件可以和当今使用的各种软件,不论是家里还是图书馆都可以兼容。通过我们的服务,也可以在现有的文件里进行编辑和整合。
Q:你在高中最后一年的时候,没怎么好好上学,去了很多地方,去硅谷跟很多人谈。但是我知道你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人,你不是很会和人打交道,自己待着比较多,是什么使得你产生了这么大的一个变化?我再见到你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怎么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从我们印象中的一个典型的亚裔孩子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到处跑的人,一年下来,积攒的里程比我在中美之间几次往返跑的都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A:这是我从亚裔教育脱离的过程(笑)。亚裔家庭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培养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有这种专业性的,销售,社交圈的建立,和谈判;还有个人成长方面的,这个方面有几个层面:

一个是交朋友,你一说社交能力,这个是谁都可以想到的;

还有一个是个人魅力,就是你是否可以吸引别人;

另外一个是个人关系,就是男朋友,女朋友这种关系怎么处理什么的。

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家庭根本不管。

一个例子就是,我每天这样穿衣服(Michael穿着牛仔裤和衬衣,外加一件非正式西装外套,未打领带),我不是说你就要象我这样穿戴。有些亚裔家庭给孩子买裤子,上面带着很多兜儿,这儿一个那儿一个,还有的给孩子买衣服,捡那种超市随便的,最便宜的,孩子穿戴成这样到学校,就是受到歧视的一个原因。我不是说你穿很好的衣服你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但这是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体育运动,有些家长不怎么注重体育在美国的地位,导致孩子不那么擅长体育。如果孩子们相互串门,到朋友家过夜,不要阻拦。你只是得A,有那么一点点更好的机会到好的大学,去了好的大学又怎么样?工作都差不多。但是你要是和朋友玩儿,有好多朋友,你以后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导者,这才是更重要的。
Q:那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你说的这个从亚裔家庭教育脱离的开始。为什么别人都会听你的,你觉得?
A:2011年我成为美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12名优胜者之一,我想了好长时间,这表示什么?这表示我在美国是TOP 12的数学家,还是只是这么一个头衔?答案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头衔。

这些奥数题,对解决真正的世界上的问题根本没有什么用。孩子们学这些,真正的社会的意义是什么?老师肯定告诉你一个随便胡乱说的答案。所以,我心里就剩下这个问题了:现在我学了这么多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怎么用呢?如果想用这些,就需要你成为一个领导者。你想影响别人,就必须成为领导者;你想成为领导者,你就必须有很多资源,这些我都没有。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别人相信我?我有良好的记录,高中做比特币,算是做过生意了;

第二,我有很好的技术背景和才能;

第三,知道怎么和别人清楚地交流。比如布置工作的时候,给A,A不会做,并对B嫉妒,你怎么处理,摆平他们的关系。
Q:比特币是怎么回事,你从那里真的赚了一笔钱吗?
A:2011年8月13日,我在网上买一个VideoCard,网评说可以用比特币买,当时每一个币是11.19元,那11元的东西一定是有价值的,不是开玩笑的。那我就再往里搜,开始搞比特币,挣了更多钱。2014年2月开始,每个星期都去三藩市跑。
Q:这些经历对你做现在的公司有什么帮助吗?
A:有帮助。我觉得帮助我提升面对压力的能力,因为很多家长没有好好处理他们自己的压力,所以孩子也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个很重要,在商业的环境中,不可能没有压力,如果你有压力,你要知道怎么纾解。


还有就是对付冲突的能力,亚裔家长不让孩子“打”。如果老师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那他们就批评小孩,不去跟老师打。如果你和老师打,你就变成老美了。那孩子们如果在没有冲突的环境下成长,他们一旦遇到,就觉得自己出了问题,有失落感。但是在美国,你必须要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