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留学状态一直牵动人心,有人说中国留学生海外生活优渥,纸醉金迷,也有人说中国留学生生活艰辛,熬夜打工,或有人认为中国留学生学习刻苦,通宵达旦。但哪一种可以代表留学生的真实生活?
观察每年《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似乎一组组冰冷的数字把千千万万个个体都融入到了某一现象之中,却无人关注每一位留学生的实际生存状态。近日,一位名叫黎铭的南京妈妈,历时180天,走访了包括哈佛、耶鲁、斯坦福、牛津等24所世界知名大学,探寻中国孩子的求学现状。
据南京《扬子晚报》报道,虽然她无法接触到所有留学生,但有一个人真正在关注留学生的生活的确是让人暖心的事。黎铭把这些孩子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听说》。她说,“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故事,我希望这些故事,让我们更了解国外教育,也能够给我们自己的教育有所启示。”
观察关于留学生的报道,不难看到中国留学生因不适应海外生活而陷入困境的例子。
有人因打游戏、喝酒、挂科、想家、而哭泣,也有人因为不适应海外生活而难以融入圈子。
今年11月发布的《中国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报告》调查显示, 中国留学生即便能听懂课程、也经常听不懂当地笑话,很难融入当地的“朋友圈”。
但根据黎铭的观察,中国留学生的社交方式其实有很多,比如party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在NYU读数学经济的杭同学就详细介绍他们学校的几种聚会。
一种是美国同学举办的,会去酒吧听听歌跳跳舞,门票由邀请的同学负担,饮料自己买;一种是中国同学举办的,大家AA,一起出去吃吃饭;还有美国同学会去一间别墅开Party,和美剧上看到的一样,这样的聚会会发生很多事。
杭同学告诉黎铭,他不喜欢那样的Party社交,而是分享了他的“做饭社交”,和同学们一起做做饭,聊聊专业,因为自己烧的一手好饭菜。
一些留学生表示,刚到美国时,会努力和美国人混在一起,但新鲜感过了,共同话题就会少了,大多数中国留学生会慢慢发现,最后还是愿意混“中国圈”。
其实,有关留学生在海外感觉压力大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就是这样一个“旧闻”,却时时在折磨着中国的留学生们,不过,压力真的不能克服么?
帝国理工的工程,与牛津的文科、剑桥的理科在英国教育界堪称“三足鼎立”。无锡男孩王阳曾因为被帝国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录取而一时被羡慕妒恨。
“我到帝国理工,根本就成了无形人。”王阳说:“因为抑郁症,我休学了一年。”
这是黎铭采访王阳时听到的话。黎铭表示当时她很震惊,所以想把这段经历说出来,让大家了解有留学生因为留学压力大而得了抑郁症。
王阳坦言,自己去看了医生,但药物不能根治他的状况。“他在父母的支持下休学一年回国治疗。”不过让人欣慰的是,王阳在家乡的修理厂做学徒修车,情况竟慢慢好转。后来,王阳也因为这次打击而发誓要再次振作起来,回到大学,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成绩也保持在二等水平。
上海小伙子王田初到UVA(弗吉尼亚大学)对于这样的生活也有切身体会。王田说,自己到UVA后麻烦接踵而至。作业、医保表格甚至汽车违章罚款都没有按时交,连高中IB学分也没有按期转,一连串的滞后给王田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最终,申请学校时他所获得的“特权学者”身份被取消了,而这一下子燃起了曾经也是学霸的王田的斗志。
刚来到美国,有很大一部分留学生都坦诚自己受到过种族歧视和嘲笑。
根据BBC此前报道,留学生特别是亚裔留学生在美国,很容易被“嘲笑”。有时是因为他们的身材,有时因为他们的腼腆性格,总之,文化背景的不同给亚裔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
在BU(波士顿大学)读大三的吴奕格是高考失利仓促准备出国的一个例子。他来到了鲜有亚裔的美国爱荷华大学。而在那里,吴奕格向黎铭坦言自己“遇到了种族歧视”。
“当地学生会因为好奇开始一些恶作剧,有时候会用马克笔把他宿舍的猫眼堵上或者套住门把手,还会出言不逊。”不过,吴奕格勇敢向学校汇报,维护了自己的权利,恶作剧的学生被开除。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利用学校保护好自己是吴奕格初来美国的最大体会。
一般,中国留学生面对困难时都会显得十分勇敢,毕业于上海大同中学的罗昉芊是现在是兄弟会的“网红”。不过罗昉芊称,自己刚来到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时候并不开心。
原来罗昉芊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风云人物,所以刚到异国他乡总没有归属感,但罗昉芊就因为这样开始燃起斗志,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兄弟会”后混得非常好,就连隔壁学校的学生都经常会关注他晒出来的各种活动。
很多中国留学生当时之所以选择身在海外,正是由于看重国际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但,海外的大学就真的比“自家”的好么。
对于外界盛传的哈佛大学图书馆平时都人满为患的照片,网易教育特别报道称,那是片面的。
“只有考试前才这样,平时没这么多人。”南京外国语学校优秀毕业生、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研究生许吉如在受访时这样告诉黎铭:“我大三的时候,交换哈佛大学一年。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的确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不过那只是考前复习的阶段。”
而哈佛大学一年级李同学更是坦白:“哈佛大学图书馆下午4点是比较空的,大家都在运动或者课外运动。很多学生是很晚才去图书馆学习,所以才会待到凌晨。不过凌晨4点的哈佛图书馆,味道真是不好闻。”
观察许多关于中国留学生的报道,奢侈都是搜索的关键词,但黎铭在走访多位中国留学生后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想花父母的钱。
黎铭称,在中国留学生中,“创业”其实是个点击率颇高的词。不过,在国外创业可不如想象的那样简单。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毕业的方震告诉黎铭,他在大学时期就是学校的中国学联主席,很有能力。现在自己创立了“邻客美国公司”。不过他坦言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公司前期无法盈利,又要支付很多费用,而他最不想的就是和父母借钱。
来源:侨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