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人人贷创始人:中美互联网金融模式,谁更胜一筹?

2015年11月16日 创业美国


《创业美国》第二季第九集精彩抢先看



· 人物介绍·




杨一夫,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金融数学系,后赴荷兰学习金融学,并取得金融学硕士学位。归国后致力将国外先进的个人信用理念和审核技术引进中国。2010年,与合伙人共同创建互联网信贷服务平台——人人贷,融资1.3亿美元。2014年,成为创业家黑马会TMT行业分会副秘书长,荣获《财富》“中国40位40岁以下的商界精英”第四名,是中国新锐创业家。



· 公司介绍 ·





人人贷,P2P平台英文全称“Peer-to-Peer lending”,系人人友信集团旗下公司及独立品牌。 自2010年5月成立至今,已覆盖了全国30余个省的2000多个地区,几十万名客户,成功帮助他们通过信用申请获得融资借款,或通过自主出借获得稳定收益。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基于互联网的P2P信用借贷服务平台,人人贷以其诚信、透明、公平、高效、创新的特征赢得了良好的用户口碑。现已成为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 Q&A ·


一佳:在过去两年时间里,人人贷作为一个基于互联网的P2P金融借贷平台,你观察到现在使用人人贷服务的人群和以前比,有什么变化吗?


杨一夫:我觉得整体上,使用服务的人群在壮大,但同时市场给予的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整个行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在进入,进入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个教育市场的过程,也随之有更多的人接受了这种服务。不管是通过互联网或者不通过互联网,通过非银行这样一个渠道去进行一个借贷的行为,变得更加普遍。但同时需要面对的挑战是,虽说更多的人接受了这种形式,但更多机构涌入市场,也会致使一些优质的借款人分散到不同的平台上面去。





一佳: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你觉得主要是哪一个年龄段,是哪一个人群愿意接受这个相对比较新的借贷方式呢?


杨一夫:其实各个层次,各个年龄层的人都会有,可能以男性居多。人群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工薪阶层,包括一些年轻的白领、公务员。另一些是微小企业主,因为他们在经营过程中会有更多资金方面的需求。基本上为这两大类人群更愿接受。具体到年龄层来讲,如果是微小企业主的话,年龄相对偏大的多一些。而工薪阶层,年龄则会偏小一点。但从整个市场来看,各个年龄层都会有。





一佳:刚才说到用户的覆盖面其实还是很广的,从个人到比较小的业主。那我就很好奇了,你觉得为什么这些人群会选择像人人贷这样比较新型的信贷方式而不是选择传统的,你觉得像人人贷这样的平台在中国市场生存的优势在哪里?


杨一夫:我们主打的还是差异化竞争优势,具体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去跟银行抢这个市场,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借贷这部分业务,给传统金融机构提供有利的补充。就银行而言,由于体制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产品能够覆盖到全方位的人群。而我们,通过自己在细分行业的积累,做个人的信用贷款,更多的是针对传统金融机构未能覆盖的这部分人群。毕竟很多资产并不是我们这样一个创业机构或者是一个互联网金融机构能够去覆盖到的,所以我们做的是一个细分市场。从效率、成本上,为有信用贷款需求的这部分个人用户,提供很好的服务,而这是银行目前无法做到的。



一佳:你刚刚说你们在某方面弥补了银行没有做好的业务。那你觉得在利率,及方便程度方面,像人人贷这样新的信贷模式有优势吗?


杨一夫:坦白说,我们目前能做到的更多还是提供贷款的可获得性。因为成本问题,不是市场上大家最核心的需求。对小额信用贷款,即便名利率或者年华利率翻一倍,但你每个月实际多支出的金额仍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举个例子,假设我进行一笔小额贷款3万人民币,然后按月等额本息去还。极端的情况,假如我花36个月去还,年化是10%,我需要每月还1100或1200;倘若年化翻倍变到20%的时候,我有可能每月只多还了100块钱,每月还1300而已。这100块钱对我来说可能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能否非常有效率、方便地获得这三万块钱。换句话说,我多长时间内能获得到多少钱去解决我眼下的问题,对于用户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现在多数做个人信贷的产品,在中国还都是解决贷款可获得性的问题。真正的成本问题还需要这个行业更长时间的积累,从效率方面,从操作成本上面,包括整个市场经过一些不管叫洗牌也好,经过充分的竞争,然后形成一个更好的信用机制和体系,包括大家的一个信用习惯得到一个提升之后,从违约风险到操作成本都有一个普遍的下降之后,相信市场的这个利率也会跟着往下走。



一佳:刚才聊了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些优势,填补了很多空白。作为一家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你在创业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样的阻力或者困难吗?


杨一夫:说到困难,我觉得首先还是这个信用体系相对来讲比较落后,或者严格说,都不能叫落后,还是一个起步的阶段。整个征信行业,从今年或去年的下半年开始,才刚刚有这个个人征信的商业牌照去发放给商业机构,未来可能还会继续发放。所以,可以看出整个证信的商业化还处在相当初级的阶段。其次,就是关于信用违约方面的一些法律约束,仍不是非常的到位和健全,这些都是挑战。




所以,跟美国的类似机构相比,一开始的时候他们就有个人的征信分数,三个主要的征信局都可以给机构提供这个分数,他们只需以这个为基础去做一些调整或者修正就可以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了。但我们在中国市场做这件事件,没有一个社会化的,大家有共识的个人征信分数。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做,包括收集用户的这些资料。形成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加工资料。整个过程从成本和操作难度来讲,都比较大的。这些可能就是最大的挑战。



一佳:这两年这个互联网金融如此火热,这个概念,像你们这样的公司也发展得非常好。你觉得大环境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机会给予了土壤呢?


杨一夫:我觉得几方面吧,一方面是说整个在中国时机上,两端的这种需求都很强,不管是借贷的需求还是理财的需求。因为中国储蓄率非常高,跟美国比起来,将近美国的20倍。而且财富掌握的年龄层也在发生变化,但跟美国有区别。中国的很多财富掌握在相对年轻的一群人手中,这跟美国有区别。美国由于理财,以及个人金融服务的完善,生活品质曲线和收入曲线被理财调整到一个更加吻合的状态。生活品质曲线相对平稳。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收入曲线出现波动,但通过理财给它平稳化了。因此,年轻的时候没有很多的可投资的资金。或者说,更多这些资金,一些收入的积累都被这个收入下降之后的为生活品质的保障去准备。在这个基础上,中美市场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在美国,由于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已经比较完善,所以年纪大的人不习惯,也可以不使用互联网来进行理财。中国恰恰相反,没有比较完善的面对面金融服务,但年轻人本身又掌握着可投资可理财得一些资金,所以就互联网提供这样一些成长空间。很多人有这样的需求,同时他们又熟悉互联网,那这就是一个天生的市场空间了。同理,在借贷方面,很多人在贷款得可获得性上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满足,就还没有来到价格竞争的维度。这些都可以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的。



一佳:所以说中美的市场区别很大程度上是在用户的特性上,以及现有的金融体系本身的服务质量上。除此之外,你觉得中美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方面还有什么环境上的不同吗?或者说公司特性上的不同?


杨一夫:我觉得在监管上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当然,我们不可否认,中国现在也开始很关注互联网金融这个领域,也给了一些支持。包括这个前一段时间,7月18号央行联合十部委也提出一个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其中,提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应该进行合理规范,这也表明国家认定了这个行业的存在价值。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与此同时,针对P2P借贷这部分,我们仍需要一些资格去落地。所以说,我认为,跟美国比起来,我们的监管还是处于半空白的状态,毕竟没有细则出来。在美国,大概在08、09年的时候,就有了一套完整的监管措施。




此外,整个金融体系的监管也存在区别。中国属于强监管,但由于监管的范围较多,于是就会出现一些漏洞。这当然也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本身监管也在进步,这跟中国市场的金融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也有一定关系。而美国,虽然表面看起来监管没有那么多,但是它的漏洞很少,可执行条例的覆盖面也是很全的。所以就区别来讲,大概就是这些。



一佳:在《创业美国》第二季的节目里,我们也介绍了美国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是专门做学生贷款的,是一个更加细分化的市场。那你觉得这一块细分市场未来在中国有前途吗?像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在中国行得通吗?因为现在中国学生去贷款好像还不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你觉得在未来它会有发展的前途吗?


杨一夫:是这样,我觉得学生贷款也分具体的方向。在消费领域来看,我的确并不是特别看好,主要并不是特别的认同。因为学生借款去消费这个事情,我个人来讲,认为不是一个特别有社会价值的事情,它可能从根本上来讲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事情。其实在中国,做类似事情的机构也有不少,而且也有一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也能够快速地形成一些规模。但其背后存在的风险,以及社会价值本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程度,我觉得是值得探讨的。




但从另一个方向看,比如说,我注意到像Commonbond更多的是针对年龄更大的一些学生,一些深造型的学生贷款。这个领域里面,其实还是很有价值和机会,但同时也有更多挑战。比如在中国,父母对孩子进行财务支持是非常普遍的观念,所以一般来讲,当这个家庭有能力的时候,可能就不会考虑让孩子去外部寻求这样一种支持。所以吧我觉得这既是挑战的同时,也是一块需要去教育的市场。


点击视频,观看Commonbond精彩节目!

看老美如何玩转互联网金融!





点击

> 为什么我不相信共享经济

> 多少次失败叫失败

> 普京送给习大大的国礼,你也可以有!


《创业美国》版权说明:

《创业美国》文章均为原创,媒体及微信公众号如需转载,请留言微信号。喜欢本文,欢迎点赞并分享至你们的朋友圈。


- 投稿或约访合作 -

请发邮箱至:[email protected]

- END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观看节目:“Uber停车”,就此让你和“停车难”说拜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