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策策 译 肖世富 校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Peter C Gøtzsche质疑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试验设计夸大好处、回避害处,他说:我们应该停止长期使用几乎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免除其害。Allan H Young和John Crace并不赞同,而指出证据支持长期用药的益处。
是––Peter C Gøtzsche
正如我下面所述,抗精神病药物与每年西方世界50余万65岁及以上老人的死亡有关。该类药物的益处需大量证据支持,但益处却微乎其微。
过度夸大的益处和被低估的死亡率
已完成的随机试验并不能很好评估药物疗效。几乎所有试验都存在偏倚,受试者在试验前都已服用了其他抗精神病药。在一个短暂的清洗期后,受试者被随机分入安慰剂组,突然停药而常遭受戒断症状。精神分裂症研究试验设计夸大了治疗组的获益和安慰剂组的害处,导致服用安慰剂的受试者出现自杀行为。
另一个重要缺陷是企业基金支持的临床试验的死亡率报道不准确。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对来自随机试验的10万例受试者进行荟萃(meta)分析,报告服用抗抑郁药的自杀率,我估计实际数字可能是报道的15倍之多。例如,氟西汀和帕罗西汀的临床试验中,9 956例受试者中有14人自杀,而FDA在52 960例中仅报告了5例自杀者,部分原因可归结于FDA仅纳入了停服药24小时内出现的自杀事件。
总死亡率的估计
考虑到痴呆患者在随机试验前很少服用抗精神病药,我对该类患者服用抗精神病药和安慰剂的对照试验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绝对死亡率高于1%。
芬兰队列研究,以及所有其他类似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率的试验,得出的低死亡率结果均不可靠。其中,非药物治疗的受试者的死亡率非常高,与其他芬兰数据不一致,并且其中64%的死亡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一项受试者平均年龄为55岁的队列研究显示应用苯二氮类药物使死亡率加倍,年死亡率高达1%。
一项受试者年龄为65岁以上的自身对照队列研究发现,与未服用抗抑郁药的受试者相比,1年内正在服用新型抗抑郁药的全因死亡率超过3.6%。
我使用丹麦处方统计估计了上述3类药物所致的死亡率。考虑到摔倒更常见于老年人,是引起抗精神病药用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只对65岁以上的受试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保守死亡率:抗精神病药物为1%,苯二氮类为1%,抗抑郁药为2%。按等比例推算,3 693例丹麦总死亡人数相当于53.9万美国和欧洲的总死亡人数。
益处是什么?
随机试验既存在"突然完全停止用药"的设计偏倚,也没有充分进行盲法设计。因三环类抗抑郁药显而易见的药物副反应,Cochrane综述仅纳入安慰剂组服用阿托品的试验进行分析,以避免非盲法导致的偏倚。结果并没发现三环类抗抑郁药具有任何有意义的疗效;汉密尔顿量表评分仅减少1.3分,而5~6分才提示最小疗效。
氟西汀和文拉法辛用于重度抑郁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安慰剂组的汉密尔顿量表评分再下降1.3分仅需再等数天。因此,对于安慰剂组受试者,或者根本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如果再等数天,我们将得到同样的结果,因为在安慰剂组所见到的并非安慰剂效应,而主要是疾病的自行缓解。抗抑郁药治疗焦虑所观察到的疗效也能为非盲法偏倚所解释,这与抑郁症治疗的疗效报道相类似。
精神分裂症相关试验也令人失望。向FDA新提交的试验中,虽然已存在突然完全停药和非盲法效应所致的严重偏倚,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仅降低6分,远远低于最小临床相关效应的15分变化。
药物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疗效也待明确。短期缓解效应似乎因长期用药的害处而被忽略,动物研究强烈表明该类药会致脑损害,这也可能是所有抗精神病药所面临的情况。
长期害处
鉴于抗精神病药物缺乏益处,微小的疗效很可能只是非盲偏倚的结果,为免除其害,我估计可停用包括抗抑郁药、抗ADHD药和抗痴呆药在内的几乎所有抗精神病药,只保留小部分正在使用的抗精神病药和苯二氮类。这样将使患者更健康、寿命更长。因为抗精神病药长期用药的害处极大,故应仅用于急性期治疗,并应严格按计划缓慢撤药(这对许多患者来说很困难)。
为此,我们需要新指南,反映上述情况,并体现出普遍存在的戒断症状。很多患者对抗精神病药及抗抑郁药产生药物依赖,需要我们帮助缓慢安全地停药。
不是––Allan H Young和John Crace
精神疾病是复杂、常见且花费高的慢性疾病。研究表明1/5以上的疾病相关残疾由心理疾病引起,心理状况差的患者经常存在较差的躯体状况,最终结局是身心状况均越来越差。
据报道,精神疾病患者,包括精神病、心理障碍和人格障碍患者,标准化死亡率升高和预期寿命缩短。死亡率增加,部分原因是自杀,而主要归结于并发的躯体疾病。因此,精神疾病明确需要治疗,以减少相关的长期害处。关键问题在于是否抗精神病药的弊大于利?
所有的治疗干预都可能利弊共存,就像其他药物那样,应该对抗精神病药进行全面的治疗利弊评定。这些利弊评估要基于分类数据,以用于个体患者的治疗判断或咨询;个体的主观经历对用药考虑也至关重要。
抗精神病药像其他普遍用于复杂疾病的药物一样具有益处。Leucht和同事对抗精神病药和普通药物的疗效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发现抗精神病药与其他药物一样有效。
害处是什么?
全世界的监管机构都要对确保药物安全有效负责。药物注册上市后要继续监督,这样可以进一步改善、确定或否定药物在大众人群的安全性。大众不同于研究人群,前者的病情更复杂。有一些方法用于监测上市药物的安全性,包括自发报告数据库、处方事件监测、电子健康记录、患者注册、数据库记录健康连接。这些保护措施可保证药物的利大于弊。
不过,人们表达了对抗精神病药的许多担心,对一些批评者来说,责任似乎在于为药物的害处洗白,而不是去寻找评估其现有证据的平衡办法。
过度担心
这些担心是否真实或是偏见,目前还不清楚,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发现许多担心言过其实。一些例子可以说明。锂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很长时间内饱受质疑,早期描述其为"毒性安慰剂",然而,近来的meta分析证实锂盐有效,其副作用远远小于之前的担心。当然,锂盐需要谨慎使用,但斯堪的纳维亚数据显示,如果遵循指南,会发现长期害处很小,而新发现的益处,如降低自杀率,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担心也很多,尤其是氯氮平,一些医生和患者害怕这类药的副作用会增加死亡率。不过,近来的长期随访研究令人放心,结果显示死亡率和累积用药之间负相关。事实上,一个关键研究的作者总结到:"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与不用药相比,死亡率更低。"Angst和同事报道了类似发现,他们在数十年里研究了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对死亡率的影响。22年多时间里共随访了406例情感障碍受试者,在34~38年后,对其中99%的受试者进行了死亡率评定,而此时,76%的受试者已去世。作者得出结论:即使存在被治疗患者的病情更严重的事实,但在整个研究中长期用药的自杀率显著降低。
综上,在监管部门批准抗精神病药上市的前后,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要严格评定。尽管目前来看,长期用药有益的证据尚不充足,但上述对长期研究的讨论是令人放心的。鉴于此,我们认为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弊大于利的看法并不正确,相反,目前证据支持利大于弊。
BMJ 2015;350:h2435 doi:10.1136/bmj.h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