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选自头条号“欧萌科学家”
称呼是一件重要的事儿,尤其是正式场合。
去年,马英九为国民党在县市长选举中的惨败负责,而辞了党主席。于是很多人说,完蛋了,马英九没了党主席的头衔,就没了“对等”去见习主席的资格。当初,他爹交代他“化独渐统”的事儿,怕是要黄。
但只要有共同的利益,就总有办法冲破旧思路。于是两位“先生”终于还是在第三地见了面。尽管从不同出发点看这场会面的人,对“先生”有不同的解读,它到底是双方默认了治权,还是彼此妥协释放诚意,亦或是其中有人在自贬身价。但大多数人相信,使用了一样的称呼,总归是维持了“对等”的局面。而在两岸势力翻转的局面下,表面上的“对等”已经开始充满微妙的气氛。
两岸双方都是敏感体质,在公开场合禁止使用的词汇估计得有100000+。它不是一个外交问题(基于92共识,一个中国的原则…),却比任何外交场合都要考虑“对等”。
93年的汪辜会谈由于正式签署了4项协议,堪称把“对等”这项重大的面子工程做到极致。举个栗子,中国人以右为尊,前两份协议签署时,是汪道涵先生坐右侧,辜振甫先生坐左侧。海基会秉承坚决不能矮化台湾地位的原则,于是建议后面两份协议双方交换座位。
而每份协议又要一式四份,两份繁体字,两份简体字。简体字协议第一个署名的人是汪道涵,繁体字协议先落款的人则是辜振甫。同时在协议里面,简体字称汪辜会谈,繁体字称辜汪会谈。
时至今日,大陆依然要称习马会,台湾则称马习会。由于这次会面并不签署协议、也不发表联合声明,会面时间很短,顾虑的细节要少一些。而从双方公开的亮相来看,并没有特意交换位置,强调照片中的对等。目测观察,习先生几乎全程出现在画面右侧。
在现实生活中,称呼依然是件大事儿。而为了避免称呼带来的麻烦,在中国大城市的外商公司里,几乎所有中国员工都取了英文名儿。好像叫个外国名儿,就少了头衔的麻烦。
但其实,不光中国人在乎称呼,外国人也在乎。保留王室的国家讲究头衔,而美国这种标榜民主的国家也讲究。当过总统的人,一辈子都被称呼为总统。如果一个人有好几个政治头衔,则是以最高等级的算,比如希拉里克林顿在公开场合会被称为Secretary Clinton(国务卿克林顿),而不是Senator Clinton(参议员克林顿)。不过她的抬头不是重点,现在人们最爱开的玩笑是,如果希拉里当了总统,以后怎么称呼他的老公。(严格来说,两个都是President Clinton,只不过一个是Mr President,一个是Madam President。)
奥巴马的推特号是POTUS(President of the US),第一夫人的推特号是FLOTUS(First lady of the US),他揶揄比尔克林顿,是不是对这个号感兴趣。
虽说称呼是一件关乎面子的重要事儿,但没有里子也很难维持面子。
不过有些时候,中国人的称呼带着谦卑和客气,根本不能当真。天津人管下至15、6,上至5、60的女性一律叫姐姐;济南人走在马路上,无论男女统统都叫老师;而理发店里,每个女客人都是美女,每个男客人都是帅哥!
谈到头衔,我身边最积极的例子,是它激励了我一个哥们咬牙写完了博士论文。这样他以后出门,就不用被称为Mr.(先生),而可以被叫做Dr.(博士)了!
长按二维码,勾搭头条君
你关心的,才是头条丨今日头条
↓点击查看“欧萌科学家”头条号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