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病态“双十一”——瞠目结舌的真相!

2015年11月08日 加拿大华人资讯



零时零点,小区的几十栋高层仍是灯火通明,家家亮着灯。没有电视和音响的嘈杂,没有夫妻的争吵,只有鼠标嗒嗒嗒的响声。门卫室里的叶大爷默默注视着这一切,思索良久,再点上一根烟,深深的吸了一口,最终伴随着吐出的青烟坚定地拉下了小区的总电闸。那一晚,他或许为小区业主挽回了上亿的非理性消费……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刨除叶大爷手拉电闸的画面,其它都是真实存在的。这不,又是一年”双十一“临近时,各大电商巨头已经打了鸡血般地兴奋起来,各种“撕逼”此起彼伏。

今年是“双十一”概念落地以来的第七个年头。2009年诞生之初,这本来只是个以购物安抚“光棍”的人造节日,经过6年演变,已俨然成了电商与消费者的“全民狂欢日”。都市中产阶级,没有参加或间接参加过双十一狂欢的,简直是珍稀动物的!

对于“双十一”,马云曾骄傲地声称:这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者的一种生活方式。

与“双十一”的红火,与马云阿里巴巴蒸蒸日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制造业的不景气。

近年来,广大低端制造商特别是中小企业主的日子是越过越艰难,很多人甚至是过了年初不知道能否熬到年尾。如此强烈的对比,引得网上很多人对“双十一”纷纷吐槽:

——“双十一”,制造商欢庆吗?没有!过去,被传统商业渠道欺负,今天,照样被天猫的高昂费用绑架,企业上天猫的实际费用,一点也不比沃尔玛、家乐福低。双十一之下,中国经济不是赢家,GDP也不是赢家,实体经济和实业同样不是赢家。

——“双十一”,中国消费扩大了吗?没有!内需扩大了吗?也没有!瞬间的571亿,只不过是挪移了日常和未来必须要买的袜子、裙子、柴米油盐......天生爱占便宜的消费者,并没有因为双十一而加深需求,也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消费总量。

——“双十一”,推动创新创业了吗?大量第三方公司、代运营公司忙忙碌碌的背后,是传统商业、传统产业更加严峻的雪上加霜。除了天猫赚的盆满钵满之外,微利或亏损的工厂、供应商,只会更缺乏创新的动力、创新的能力、创新的资本,消费和制造的疲软,依然没变,这最终还是传导到消费端,让中国产生自己的IPHONE、特斯拉的希望,依然渺茫。

——“双十一”,GDP增加了吗?没有!只有挪移。冷清的商场、艰难的商业价值链的营业额,挪移到了天猫,总量并没有增加。流量、流量、还是流量!消费习惯、消费信用、消费范式!互联网不是传统的敌人,互联网没有增加需求,也没有改变物质和商品的本质,它既无法让我们一天吃六顿饭,也不能替代社交和情怀,互联网更无法传递幸福所需要的细腻和体验!

。。。

种种吐槽,概括起来就是说,阿里巴巴和天猫是中国一个大毒瘤,它让成千上万的打工者失业,使得制造业大衰退!“双十一”不死,制造业一定亡!

然而,真的是这样的吗?

死磕马云的人,不外乎有两个观点:一是阿里巴巴让制造业之间打价格战,恶性竞争,导致利润割喉割到断。二是阿里巴巴让中国制造商无法培养起自身的互联网思维,从传统制造业,转型成面向客户的制造业,所以发展后劲乏力。

阿里巴巴真的剥夺了制造商的利润了吗?

内参君倒认为,阿里巴巴对生产领域基本没啥影响,有影响,也是激发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推动制造业生产出更多产品,这种影响是积极的。比方说,一个肥皂在线上和实体店卖,成本都是一样地多,但在实体店卖,以前10块钱的东西要经过好几道手,到消费者手上就成了至少50块。在淘宝上卖,没有了层层中间商和高昂的房租,20块钱就能买到一样的东西,制造商利润没有下降,消费者得益了。

其实,“双十一”冲击最大的,是传统零售商。比如苏宁,简直是咬牙切齿,灭此朝食!那么,淘宝为什么能PK掉传统零售商?说来说去,还是因为传统零售商的房租、人力、物流成本太高,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难以到位所致。而淘宝让传统零售的渠道扁平化了,减少了由于渠道成员过多和信息不对称而增加的渠道成本,产品更便宜了,消费者更方便了,商品买卖更透明了。上次青岛大虾宰客,一只能买到38元,在淘宝上可能吗?不可能的嘛!正因为中国线下的基础结构太烂,所以美国的电商搞不起来,仅仅是一道甜点,而中国的电商却搞起来了,成为一道主菜了。

有人说淘宝阻碍了中国的工业4.0,这个更近乎是一种误解。一方面,淘宝能消化的产业绝大部分都是轻工业,最多的是服装,顶多再加上电子!重工业基本是无法在淘宝上销售的,反正我没听过淘宝上卖坦克、卖机床。另一方面,让制造商全面包揽从生产到销售到送货的所有环节,这也与经济学的分工原理相违背。几百年前,亚当斯密就说了:“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制造业的归制造业,电商的归电商,同时用互联网技术畅通电商和制造者之间信息互动,让制造商更快更敏捷地捕捉到市场需求和脉动,这才是正确的。

不要指望企业去跨界伸手搞营销,华为、格力等企业,有啥了不得的互联网思维吗?大众、奔驰等企业,有啥不得了的互联网模式?他们照样经营的非常成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中国制造业当前的困境。

从年初至今,我们已经看到了多米诺骨牌般的工厂倒闭事件,这种情况的确是相当严重。制造业转型阵痛如斯,究竟是谁之过?马云之过?阿里巴巴之过?双十一之过?

内参君认为,把这么大一个锅扣在马云头上,扣在双十一头上,也太抬举马云和双十一了。制造业之所以面临困境,关键在于是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节节走低。从直接影响因素看,这有制造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成本和出口因素。

自身的原因,那就是没有掌握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我国将制造业的3大环节--研发设计、渠道物流、以及关键的零配件让给欧美,失去了控制制造业的定价权。以手机业为例,中国智能手机虽然占据全球三成以上的份额,但苹果、三星两强却占据102%利润的尴尬现实,表明中国的手机制造商只有靠压榨供货商才能获得生存的养份。没有科技创新的中国制造充其量不过是一只充气的纸老虎。

外部原因,是成本的急剧上升。随着薪酬的增长,地租、原材料等成本的增长,中国这个曾经是超级廉价产品代名词的低成本商品制造大国正在全球制造业的竞赛中逐渐落后。这主要是房地产一业独大,使得地租成本过高;银行嫌贫爱富,使得借贷成本过高;人力成本大幅上扬等。

把低端制造业的困境,一股脑推给了马云,推给了阿里巴巴,推给双十一,这简直是制造冤假错案!

从更高的角度,无论是“双十一”的火爆、阿里巴巴等新兴服务业的骤兴,还是低端制造业和传统零售商的举步艰难,都体现了中国商业生产模式的深刻转型。

这是一个大洗牌、大调整的时代。对一般产品的需求已经渐趋饱和。中国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人民住的房子、用的家电、出行的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都有了,这意味着硬件方面投资和消费必然回落。粗放式、饥渴式的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产业都将洗牌,低端制造业必然要面临巨大转型!

这也是一个大创新、大转型的时代。1亿的中产阶级人数,说明中国已经渐渐进入了富裕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大家吃饱喝足后,需要的更多是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服务。食物、衣服和家电的使用,总有个尽头,但是高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永远没有尽头。高品牌、高科技的制造业正在逆风而行,服务业的表现全面超越低端制造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引擎!当然,这些都必须做到更加个性化、定制化,越是为客户量身打造的,将越是受到欢迎。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创造性破坏”是现代经济的本质性事实,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将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马云和阿里巴巴非但不是中国制造业的罪人,而是中国产业升级和中产阶级扩大的功臣!正是阿里巴巴的阿里巴巴等,让制造业产品能够迅速行销全国,给了消费者优惠,赋予了卖者希望,让草根创业注入了新的激情,并推动中国转型升级加速推进。

时代需要一种“创造性破坏“,但”创造性破坏“必然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因此也会遭遇最多的嫉恨和口水。因为它会敲掉很多人的饭碗,改变很多人习以为常的生计,触及大量的既得利益。但是,既然要改革,就要敢于吃螃蟹。平平稳稳、庸常如故,是走不出新路的。改革要取得成功,既需要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更需要微观层面的试错和创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双十一”不病态,而是中国本土商业模式的一种有益的变革和尝试。这种变革才刚刚开始,互联网+的触角将伸进所有的服务产业和制造业,一切脱离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都可能将被时代淘汰!

经济大潮,浩浩荡荡!与其对此观望吐槽,我们不妨收回口水,乐观其成,甚至投身其中,弄潮逐浪!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