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 霍建強
一
2015年3月27日在奧克蘭的「聆聽中國」大型音樂詩文晚會,不但如期而且如願舉行。,于丹、濮存昕、呂思清和張也這四個大腕湊在一起不容易,于丹是策劃。策劃卻在開演前不久崴了腳踝造成骨傷。醫生命她不要妄動,她聽話了幾天但傷勢一好轉便二話不廢地飛奔奧克蘭。演出當晚我和萬方的郭宏哼哈二將似地,一人推輪椅、一人搬高椅將於丹送到舞台上。安排她坐在高椅上是於丹的主意,她說坐輪椅上跟觀眾說話不禮貌。
全場三個多小時,于丹開場和串講四次加最後的謝幕,這樣一上一下了五次,這四位中國頂級藝術家的表演是大家看得見的。大家看不見的是這四位的敬業和那份認真,單從後台他們準備上場的諸多細節,就可見一斑。看多了、聽多了近些年對國產影視作品的諸多評述——更不提那些近期流行的抗日神劇——再對比眼前的這些藝術大家,無形中給我們這些生活在海外但仍然牽掛母國的人,一種欣慰、感懷和激勵。
當然,大家看不到的是在後台的于丹,隨著時間推移而腫起來的腳踝和小腿。
以上算是背景交待。因為于丹如期到來,我也在第一時間拿到她簽名贈送的新書《于丹字解人生》(東方出版社2015年2月第一版)。這本書是「致敬漢字」的,如她扉頁所說「漢字也是筆尖下流淌的鄉土,橫平豎直皆風景,撇捺飛揚即血脈」。
順便說一下,于教授此行另一半工作是為了「新西蘭中文周」,這是菲爾高夫(Hon Phil Goff)的邀請函裏提到的。引新西蘭駐華使館的朋友話,也只有她有那麽大譜,能在這麽短的時間拿到簽證。
二
《字解人生》因為「新西蘭中文周」而顯得不單純是碰巧了。這也不僅僅是講解漢字,「循著它的指事象形,可以觸摸到所有觀念由來的秘密」(引自扉頁)。
全書共7個章節:天人合一、厚德載物、家和萬事興、農耕的法則、認識自己、找回這顆心和大道直行。
書中隨手拈來解說的一些字,是生活中隨處常見的,但回到古文字中看到它本義的時候,會讓我們大吃一驚。例如「肖」字,在古文字中這個像形字就是一個「帶著血水的胎兒」。「這個胎兒從孕育的那一刻起,就帶著家族的血緣、基因」。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說: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我們有時候說某個孩子沒有繼承祖輩的品德,或者做人做事沒有繼承家族的門風,就叫作『不肖子孫』(P.6)。」
馮友蘭88歲寫給同齡好友金友霖:「何止於米,相期以茶」。對網絡時代許多人不明就裏的諸多說法,實際上都是從拆字上來的。《字解人生》第7、第8頁:「八十八叫作『米壽』,大米的這個『米』字拆開,就是八十八。九十九叫『白壽』,因為九十九離一百就差一歲了,把『百』字上面的一橫拿掉,就是白色的『白』所以叫作白壽」。「人活到一百零八歲的叫作『茶壽』。茶字的草字頭,大家會把它看做二十;中間的『人』字拆成一個『八』,下面的『木』字又是一個八十,所以,二十加八再加八十,正好就是一百零八。」
中國的文字豈止是這種密電碼,漢字的創造本身就是大智能和生命體驗的結晶。站立的「立」字,就是人立於地、穩穩地站在大地上,下面這一橫象征的就是地。何為立於地?《禮記?曲禮》裏面說的,「立必正方」。從端正的「正」字和頂天立地的「立」字,讓我們理解孔子說的「二十而冠,三十而立」。二十歲就已經成人了為什麽還得再過十年才能「立」?因為一個人不僅要外立其身,還要內立其心,才能夠在大地上立穩(P.27)。
因此古時候好多節日、禮儀是有意義的,譬如成人禮,這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個非常有警醒意義的標志。但這種成人禮在中國可能只能在影視作品上看到,在日本和韓國卻越來越盛行。
三
于丹這本書圖文並茂。就這個「立」字,我就順手拿給在我們律師事務所實習的一個大四男生看。從未學過中文的英裔,他說甲骨文的「立」字,像是一個人在滑雪,金文的「立」字像在沖浪,而小篆的「立」字像在玩滑板。總之,都是重心向下、雙膝微曲,求的都是一個穩字。
豈止是象形,再往深裏讀發現漢字有更精妙處,「聞」風而動中的「聞」,不是用鼻子聞,而是用耳朵聞。《說文解字》上講:「聞,知聲也」。聽到了聲音才是「聞」(P.206) 。讀書至此,才明白我們的漢字不但有錢鐘書先生所說的「通感」,簡直還有「觀音」的那種禪意了!
再看善良的「善」字,上面一個羊頭,中間一大橫上的兩個點是羊的眼睛,下面是「口」。羊的性格溫順、馴服、不帶有攻擊性(P.211)。「替罪的羔羊」背後的喻義,在西方無論是宗教還是其他層面都表現得特別深刻。而于丹則認為用羊的眼光去看世界, 那世界一定很溫暖、和平、友善;用羊的言語去交談, 談話一定是溫和、友愛的、積口德、不造口業。「于丹心語」這樣總結: 「你的行為方式、你對待周圍人的態度, 取決於你用什麽樣的眼光看世界。」
新西蘭是一個羊比人多的地方。君子抑惡揚善, 想必在新西蘭如此揚善相對比較容易。
四
讀《于丹字解人生》同時,恰好有人咨詢法律問題,因為清末初版的《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近期重印被方家熱捧,而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掃瞄了民國時期的版本,網上可免費下載—— 法律問題不在這裏討論—— 這本「字課圖說」於112年之後得以在中國重印,不由得令人興奮、感慨。
這部被譽作「百年語文第一書」的創制,得益於兩位先生。一位是「澄衷蒙學堂」的創始人葉澄衷(1840-1899),他是清末滬上巨賈,是中國近代五金行業的先驅。14歲到上海做學徒,17歲在黃浦江搖舢舨謀生。事業發達之後,熱心賑濟、扶貧和辦學。上海的澄衷中學即淵源於葉先生創辦的這所新式學堂。第二位則是澄衷蒙學堂首任校長劉樹屏(1857-1917),劉先生以博古通今之學問,傾力編撰而成此書。劉江蘇武進人,光緒十六年進士。還創辦過皖南中學,隨後任澄衷學堂校長,之後又任南洋公學校長,南洋公學便是交通大學的前身。
《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初版於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全書四卷(八冊),共選3,291個漢字,配精美插圖762幅,涵蓋天文地理、山川河岳、樂器武器、花鳥魚蟲、礦物金屬、動物植物、人類活動、語言文字等。這既是一部小學字典同時還是一部小型百科全書。
五
這部書好到什麽程度呢? 它在「澄衷學堂」被當作啟蒙教材,而以它啟蒙的大家當中就包括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袖、思想家、文學家),蔡元培(教育家、政治家),豐子愷(畫家、文學家、教育家),梁漱溟(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李四光(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竺可楨(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茅盾(作家、文學評論家),李達三(慈善家、香港富豪、旗下產業包括奧克蘭卡爾頓大酒店)......
這部書除了說文解字,還引入了社會歷史、自然科學和西方知識,對孩子們提供了一個中性的、科學的又一體性、全方位的認知。在提供知識養料的同時, 這部書貫穿了澄衷學堂的「性靈說」, 學堂《章程》明文: 「訓蒙以開發性靈為第一義。教者了然於口,聽者自了然於心;即或秉質不齊,亦宜循循善誘,不必過事束縛,以窒性靈。」
在當今中國從小學到大學到研究生的應試教育盛行的大環境下, 「性靈說」尤顯重要。
「知道分子」胡赳赳為《澄書》作序,他在「百年語文第一書重新面世」一文中對《澄書》的「緣起」做了介紹。他認為,今日之學校教育,聽話與服從為第一要務,心靈之自由、性格之淳然反而如窒如盲。
作家余世存則在微博上感慨:當代人雖然讀了大學,但多半不會認中國字了;文字跟數字一樣,在我們這裏只是被利用的工具,我們還未生活在尊重其價值的文化裏。
六
《于丹字解人生》恰好是一本幫助我們認識中國漢字的書。「人在天地間,到底什麽是我們生命的坐標?」《澄書》和《字解》恰好在不同的時代,以不同的篇幅和份量,來掂量這同樣沈重的一個命題。
作為西學東漸大背景下的中國第一部學校語文課本,胡赳赳說《澄書》「其精神傳承直接影響了後來的《國民字課圖說》,同一時代還影響了《共和國民教育科書》。從晚清到民國,這條線索可謂一脈相承,「如果要找語文教科書的根,就得找到《澄書》這裏」。而我們中的大多數只能望書興嘆,感慨沒有胡適、蔡元培他們那樣幸運有《澄書》啟蒙。我們用來啟蒙的是樣板戲和革命文章。對我來說幸運的是因為文革沖擊, 父母使我生活在一個教育不發達的偏遠鄉村, 讓我得以鎮日面對青山綠水, 得以保留了那份「心靈之自由, 性格之淳然。」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傳承過程中留下的空白和斷層是需要不同的人在不同層面去填補的。綜觀中國歷史,回溯清、明、元、宋等等,有規律地出現過這樣的文化斷層和空白但又有規律地被同時代和後人填補。
回到于丹新書,第一章「天人合一」就引《說文解字》「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我們華人不管走到哪,也不管各自的喜好和使命如何,雖談不上人人都能填補什麽空白,但各自用心,至少可以避免做文化和人本意義上的「不肖子孫」的。
可以想象,在奧克蘭一個俯瞰跨海大橋的多功能音樂廳,于丹坐著輪椅上場,張也以《萬事如意》拉開序幕,呂思清弓下流出《梁祝》和帕格尼尼A大調奏鳴曲,濮存昕款款道來《將進酒》和《琵琶行》.......對台下的中外觀眾而言,這何嘗不是體驗一種字解人生、體驗一種「澄衷」啟蒙呢?!
二0一五年四月五日
復活活節長週末於奧克蘭鑫如堂
霍建強( Raymond Huo):新西蘭高等法院註冊律師;是具近80年歷史的著名律師樓「謝福安倫律師事務所」(Shieff Angland Lawyers)合夥人;49、50屆國會議員,任法制和財經委員會常委;中國政法大學榮譽教授;「新西蘭中文周慈善基金」發起人及聯席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