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唐人街见证华人融入主流社会——人走“茶”不凉

2015年11月13日 美国华人资讯





  据法国欧洲时报网报道,华盛顿中国城改建在当地华人圈子引起了轩然大波,很多华人老移民被迫搬离已居住了几十年的中国城,人们担心其中的中国元素会逐渐消失。

  事实上,这也是海外很多中国城或唐人街面临的情况。老移民逐渐逝去,新移民“出走”华人社区,唐人街转型看起来不可避免。不过如果从唐人街的历史渊源来看,其部分中国元素的稀释也并不见得全是弊端。

  本是时代产物,因暂难融入而同族聚居

  唐人街的出现本身就是时代的产物。从古至今,少数族群聚居地的形成一般是因为暂时难以融入所在国,受到当地人的歧视和孤立,以致不得不聚居在一起。

  早期聚居在一起的少数族裔操相同的语言,相互扶持,对所在国的国家机器和企业依赖较少。通常,这里也意味着不服从国家权力。奥斯卡经典电影《美国往事》里,犹太人移民潮中的犹太社区几乎是一个丛林社会,其中仅仅数次出现的华人店面则是一家大烟馆,留着辫子的面黄肌瘦的华人在那里飘飘欲仙。

  在美国唐人街的最初历史岁月中,社会学家托维斯•索维尔所著的《美国种族简史》中写道,唐人街是大多数无家可归的人的居所,嫖赌和吸食鸦片在这里十分盛行。唐人街还有类似于黑手党的秘密组织——堂和会,各堂之间的“堂战”尤其血腥。“黄祸”的概念由此而出。

  后来的唐人街早已不再藏污纳垢之地,但一些非法活动仍然频频出现。黑工、非法移民、假冒伪劣等仍然是华人社区和企业的“老大难”问题,意大利、英国等对华人聚居区的突然检查也就不难理解,一些地方的唐人街依旧面临周边环境略显“脏乱差”的诟病。

  唐人街如今成为中国文化的承载主体,所在国的其他种族和游客来到这里吃中餐、见中国文化。华人闯海外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在这里的土壤最为深厚。直到如今,中餐馆、外卖店和洗衣店仍然是欧美许多华人的经济来源。

  老华人们守护着中国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显然有助于保存同乡之谊。但也正是因为对传统的固守容易导致与所在国民众的习惯不符,造成“文明的冲突”。

  欧美社会对政治的参与热情在华人身上难以找寻,许多已经入籍的华人不会说所在国的语言。这无法让原先的“土著”们敞开胸怀接纳新来者,而没法融入的华人们在常常会受其他少数族裔的负面影响而被排斥。

  抱团取暖需求降低,新人流出只剩老人留守

  新一代的华裔正在改变先辈们习惯。由于中国传统对教育的重视,有条件的华人常会选择在教育上大力投资。接受了所在国教育的华人更适应当地文化,唐人街抱团取暖的需要也就逐渐降低。比起早年三代同堂汇聚唐人街开中餐馆的年代,眼下的中国城正浮现一番“老年留守、青年迁出”的景象。


  而正在往海外移民的中国人则通常是中产或富裕阶层,无论是通过技术移民还是投资移民——只要不是非法移民,对唐人街的归属需求不再强烈。唐人街人口逐渐流出因此是自然之事,逐渐荒凉或人社区的逐渐分散也就不可避免。而唐人街由于常常位于城市较好地段,得到开发商和政府的青睐也无可厚非。

  原生态的唐人街似乎更能展现出生活状态下的中国文化,改造或凋敝后更为淳朴的乡情可能会丧失。但这对于整个华人群体却并非坏事。唐人街中出走的华人,如果没有回流到中国,则意味着与当地人实现了部分融合,也突破了华人传统的求生技能。

  人走“茶”不凉,文化元素被保留并重建

  华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如今众多华人已经跻身美国中上层社会。华裔的整体收入已经高于美国平均水平,众多高校的教授席位也已经出现了华裔教授,华裔的跨族通婚早已是家常便饭。即使是在对“血统”较为讲究的公职和政客,华人的成绩也十分突出,比如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和前驻华大使骆家辉。


  融入社会主流是华人能够实现社会晋升的主要方法,传统的谋生技能只能让少部分华人谋求体面的生活。更何况,进入主流才能让华人发声,更好维护华人诉求。

  彻底融入的群体能够借助“杠杆作用”塑造所在国的文化,更好把地群体传统融入到所在国的“文化熔炉”之中。就像没有德裔美国人或许还不会酿酒,没有非洲裔则不会有嘻哈音乐。如今的中餐在美国早已超出华人社区范畴,《生活大爆炸》四大呆板书生(geek)的每周菜单上也有中餐。

  标志性的中国元素也不会在此情况下消失,资本和商业会自发起到自己的作用。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教授李斧说,不少城市的中国城改建过,这不一定是坏事。市区内的中国城现在很少有居民了,但是餐饮、工艺品、画廊等到处可见。可以看到,中国元素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建。

  从现状来看,欧洲华人的融入步伐确实要慢于美国,而“美国路径”也许也是以后欧洲华人的方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