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对Burberry巴宝莉的爱都写在行动里——一条格纹羊绒围巾,一件米色风衣,走在大街上都可能撞衫得不要不要的。不过,大年刚过完,Burberry就在北美惹了场官司,原因是在Outlet里玩“价格欺诈”。
玩心理战,耍你没商量
事情是这样的。Burberry在北美Outlet里的价格标签上都有一个“厂商建议零售价”(Manufacturer's Suggested Retail Prices,简称MSRP),消费者在购买时习惯于将这个价格与现价做对比,然后在巨大反差的“唆使”之下,做出冲动购买的决定。
但实际上,这个MSRP是没有任何意义的——Burberry的商品从来没有以这样的价格出售过,所谓“折扣”自然也是海市蜃楼而已。
加拿大作家/购物专家Mark Ellwood曾表示,这些“原价”是根据我们大脑思维方式所精心设计的骗局,可信度为零。“当我们看见两个数字时,会立刻注意到数值较大的那个,这在行业里被称做‘Anchor Pricing’。”比如说$100和$20,消费者会经历从高价到低价的心理变化,自然更容易去接受$20的价格。
最近,识破了这个小伎俩的消费者们奋起反击,对Burberry进行了集体诉讼。无独有偶,华人喜欢的轻奢品牌Michael Kors去年也因“价格欺诈”被判赔偿488万美元,最后以更中规中矩的表达“VALUE”代替了“MSRP”。另外,Ralph Lauren、Kate Spade、GAP也遭遇过此类诉讼。
其实,除了Outlet这样的品牌直销店,类似的“价格欺诈”在其他店里也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其中就有加拿大人最爱的Winners。
在Winners淘过货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标签上除了价格之外,还有一个“Compare at”的对比价格,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前者是折扣价,后者是原价。所以,记者专门在Winners买来一堆东西,包括香水、衣服、玩具、个人护理用品等,看看它们到底值多少钱。结果发现大部分所谓的“Compare at”价格都是凭空捏造的。
Burberry让人不爽的其他事
除了“价格欺诈”,Burberry还因为其他事情一度惹恼消费者。比如,去Outlet逛过Burberry店的小伙伴们都知道,这些衣服包包貌似画风和专柜完全对不上,好像山寨一样的款式是怎么回事?!就算看起来差不多的款,仔细看总有点不一样,皮面、缝线、布料、甚至纽扣,都有很大差别。
原因吗,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打折的价格自然也只能买到打折的质量,往深了想想,突然还有一种“便宜了300元,却买了一个山寨货”的绞痛感。。
加拿大媒体CBC早前也就此事做过调查,发现很多品牌都为Outlet专门生产、设计了一批商品。这些商品的特点就是售价低,但用料也很差,皮或者布料都比专卖店里的同类商品差了几个档次,也更不结实。而且,加拿大Outlet员工都可以熟练区分哪些是专供Outlet的次品,哪些是清仓处理的正品。
心惊肉跳:奢侈品牌的江湖传闻
Hermes、Cartier、Chanel、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大牌,鲜少会与Outlet“联姻”,因为它们认为,顾客像挑白菜一样抢购着质量打折、款式老旧的折扣商品,这种场面实在有损品牌的逼格。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少不了一些令人心惊的“江湖传闻”。
有网友爆料——几年前,一名消费者在欧洲爱马仕专卖店购入了6款高端包包,每个单价都在45万人民币以上,结果经验证,有4个都是假货。。。“其实在欧洲、美国、中国香港等地的奢侈品专柜,都存在着不同比例、仿真程度优劣不一的假货库存…… 一些店员私下以假乱真,将真品掉包。一般慕名而去的消费者很难辨别其中真伪。即使尊贵如爱马仕,也极少有真品鉴定服务。许多顾客极有可能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只假包,想想也是蛮心酸的。”
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位网友的爆料——在专柜被视为“假货”的包包或衣服,有可能是用料、做工都不能再真的正品!这全要归功于中国工厂师傅们“惊为天人”的超高技艺!“某个北欧品牌的皮衣是在中国工厂里生产的,1000件皮衣的料,师傅可以琢磨出1200件,多出来这200件就可以以其他方式卖掉,或者直接打通关系卖给专柜,但是在品牌那里,这200件皮衣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一个运动品牌设在中国的厂家也是用这种方式‘节省’出材料,用这些材料做出多余的商品卖钱,主管心里门儿清,但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说,不管在品牌直销店,还是品牌专柜,我们普通人都是“傻傻分不清楚”的状态。有网友说——犹豫时,多问问自己,究竟是想买Logo、买品质、买款式,还是性价比,想明白这个问题,一切就变得简单了。
文章转载自:加国无忧,作者:吴小忧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版权,精选的文章均已注明作者和来源,转载文章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及时联系我们沟通授权,删除或重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