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拍摄49年,英国纪录片告诉你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七年

2016年02月28日 英国华人圈


2016-02-27 22:32:00   文汇教育


这是一部由英国独立电视台ITV制作的了不起的纪录片。

  1964年,导演迈克尔·艾普泰德采访了14个7岁的英国小孩,他们来自不同的阶级。当时取名《7Up》,初衷是希望到了2000年,能通过这些孩子的人生变化,呈现一部英国生活和西方文化的编年史。

  摄制组每隔7年就会找到这些孩子,拍下他们的最新状况,于是就有了《14Up》、《21Up》、《28Up》、《32Up》、《42Up》,直到孩子都长成《49Up》里的中年人。2013年,《56Up》又制作完成。

  据说,之所以把周期定为7年,灵感来自耶稣会的格言:“把孩子交给我,只要7年,我就能还给你一个男人”。

  最初导演是打算研究英国的等级制度———富人的孩子是否仍是富人,穷人的孩子又会否命运多舛。但在实录过程中,观众们在旁观别人的人生中逐渐产生的,更多是对生命的不同理解。

  《七年》依靠时间这个最真实、也是最残酷的解剖工具,来探讨成长的命题。

  每一个七年之后,这部纪录片中的人物,就被生活重新组合。

  艾普泰德在黑白影像和特写镜头的移动和切换中,渲染出一个个普通的职业、失败的婚姻、破碎的梦想、短暂的迷茫,以及仍旧在坚持的希望。

  比如最富传奇色彩的Neil立志要上剑桥,落榜后在码头当起搬运工,之后在英国各地流浪,当看到他穿着破旧风衣拎着两只旧皮箱站在公路上搭便车的时候,你几乎要怀疑他的人生会就此完蛋,可是49岁时,他成了一名地区议会的议员。

  一个又一个七年,每一个黑白电影里的萌小孩终将被发胖、唠叨的中年人取代。其实光看片中上世纪70、80年代那些甲克虫、嬉皮士、庞克的人物造型变化,就已经是一部饶有味道的时尚编年史。

  最新的《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7岁的孩子大部分都天真浪漫——

  上层阶级读私立学校的小孩Andrew和JOHN已经每天在看《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明确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律师著名人物之类;

  中产阶级的男孩也有一些梦想,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而在穷人区贫民窟上寄宿学校的下层阶级的孩子甚至谈不上什么梦想,有人希望当驯马师赚钱,有人希望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吃饱饭少罚站少被打这也成为了他们的愿望。

  当他们56岁的时候——

  《56UP》之一

  当年那几个7岁的上私立学校的孩子已经按照既定路线上了牛津大学毕业然后都做了著名律师,过着上层社会的优渥生活,受人尊重家庭幸福,他们的孩子也无一例外地走着父亲的老路,好中学好大学好工作;

  中产阶级的男孩子有三个也上了大学,第一个孩子牛津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了一个中学教师,按照他的理想帮助穷困地区的学生,后来回到英国在一个普通的公立学校教书,过着平淡也还安静的生活;另外一农家子弟上牛津物理系毕业后到美国成为一个美国著名大学的教授,第二次婚姻中娶了一个身材外貌气质极佳的美国妻子,他是这里面唯一一个成功晋级精英阶级的人……

  《56UP》之二

  《56UP》之三

刘瑜:《记得当年草上飞》

  如果让我选一部印象最深刻的纪录片,我会说《49 Up》(注:当时只拍摄到《49Up》)。如果问我为什么,我会说因为它充分说明了现实比任何虚构作品都要更残酷。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纪录片,而是一系列纪录片。1964年,英国导演Michael Apted开始追拍14个人。这14个人中,有号称自己平时只读《金融时报》的Andrew,有说她根本不想认识任何有色人种的Suzy,有想研究月亮是怎么回事的Nick,有说“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她们总是心不在焉”的John……那一年,他们只有7岁。

  此后,每隔7年,Apted就重访一次这批人,跟踪他们的少年、青年、中年,到2005年第七次跟拍时,他们都已经49岁。下一次追拍节目将在2012年播出,届时他们将56岁。

  Apted最早决定拍这个纪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的确大致得到确证——

  象Andrew、John这样的富人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精英行业;

  而象Simon、Jacky这样的底层孩子,从来没有、似乎也没有争取去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路按部就班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生贫苦,但后来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纪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命的荒诞。

  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时,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

  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了憧憬和幻想。

  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莽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微渺感在片中并不因阶层而异。

  精英阶层固然生活更舒适,但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也更高,所以他们和梦想的相对距离,和底层与梦想的相对距离其实是一样的。

  Nick到35岁时沦为无家可归的人,在苏格兰荒凉的高原上游荡,镜头前的他明显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难以自控地晃动身体,低着头说:关键不是我喜欢干什么,而是我可能干什么。

  而精英出生的John,大约是这批人里最早慧的。早在14岁时就下定决心要从政,“取消工人罢工权,改用司法裁决”,当另一个孩子问他“那岂不是侵犯了工人的集会自由”时,他咄咄逼人地反驳:“你会把一个抢劫犯关进监狱称为侵犯了他的抢劫权吗?”后来他做了律师,但是始终没能如愿以偿地“进入议会”。40多岁时,他表情温和、脑袋半秃,微笑着说:我现在很喜欢园艺,要是以前你告诉我我会变得热衷花草,我肯定会觉得那是个笑话。

  无家可归的Nick,和爱上园艺的John,一样让人心酸呢。

  以前我写过一个网络小说《烟花》,讲的是一个“反高潮”的故事:从故事一开始女主人公就貌似会和某男配角发生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是直到故事结束什么都没有发生。《49 Up》则是一个反高潮的纪录片,并以其反高潮的故事走向暴露着生活的本质。

  

  从1964年开始,观众就开始等待那些可爱的孩子会演绎精彩人生,等了40多年,终于等到14个天使慢慢变成了14个nobody。

  阿甘的妈妈说:人生就象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颗尝到的是什么滋味。阿甘的妈妈其实也可以说:人生就像一盒口香糖,嚼着嚼着都一样没有了味道。

  这样说又似乎不公平。

  放弃了政治抱负转而热衷园艺的John,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柔和;无家可归的Nick在42岁之后竟然成功跻身地方政治,变得更积极。 这样的人性成长也可说是收获?

  事实上到影片最后,这14个人绝大多数都变得比年轻时更可爱,在时光的雕刻下,凿去狂妄,磨出温润。

  说到底,谁都终将被扔回时间的海底,在那里与其它鱼虾贝壳一同聆听无边寂静,而在这之前,我们能指望的,大约只是心灵成长,祈祷生的优雅可以抚慰它的渺小。

===========华丽的分割线============

英国华人圈接受任何合法广告发布,我们免费服务的项目包括:征婚交友、招聘求职、二手交易、家政服务、房屋族谱、店面转让、物品求购、寻人启事、不良商家或个人曝光(后果自负);


收费服务范围:代购宣传、商家产品宣传、公司推广或合作等;具体可联系小编微信:yg19820731咨询!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声明:

本订阅号登载图片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图片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微信yg19820731联系。


欢迎大家参与评论,在每篇文章最底部的右边点击评论即可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