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没有人想被癌症“青睐”。权威报告显示,按照平均寿命74岁计算,人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
怎样做才能让“肿瘤君”远离我们?这需要时常关注身体变化,未雨绸缪。美国“妇女之友”网站近日刊文指出,肚子疼、声音嘶哑、小便困难等小变化,很容易被大家忽视,而它们却可能是癌症前兆。
《生命时报》为此采访权威肿瘤专家,深度解析你被“肿瘤君”盯上的几个表现,助你知己知彼,防患未然。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副主任 尤长宣
胸骨后灼热是食道损伤的一个常见症状,频繁发生胸骨后灼热或伴有胸部疼痛,要警惕食道癌。胸骨后灼热主要由胃液反流所致。专家介绍,通常胸骨后灼热都会伴有疼痛,有的还会出现吞咽困难。
食管癌胸骨后灼热与普通胃痛的区别
食管癌的胸骨后灼热位置一般位于胃部上方,属于胸骨后胸腔里的疼痛。
而普通的胃痛位于两个胸廓交界处下方,属于剑突下疼痛,有时还会出现“胃酸”。
若疼痛时间长,并有加重趋势,服药调理后仍没有缓解,就需要到医院做胃镜检查,筛查癌症,尤其是有胃炎、胃溃疡病史的人群。
通常我们将胸腔以下的腹部称为肚子,这个范围比较大。肚子疼可能与很多原因有关,但如果表现为脐周和下腹部疼痛,则往往是肠道病变。
与肿瘤相关的常见肠道病变就是结肠癌。结肠长肿瘤会导致肠腔梗阻和肿瘤的直接浸润,进而刺激肠道,引发肠道痉挛,表现为肚子痛,往往是持续性或阵发性的隐痛、绞痛和钝痛。
如果同时发现便血,则需要警惕可能已经发生癌变。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
肺癌患者中通常有大量烟民,这类患者往往合并一些慢性肺部炎症,主要表现就是咳嗽。
与一般的咳嗽不同,肺癌患者的咳嗽往往是阵发性的刺激性干咳,咳嗽较剧烈,而没有多少痰。
咳嗽的频率比一般的炎症性咳嗽明显增加,咳嗽间隔变短。若痰中带有血丝,要重点关注是否罹患肺癌。
如果出现声音嘶哑或颈部压迫感,可能是甲状腺癌的先兆。
甲状腺临近喉返神经,一旦长肿瘤就容易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带麻痹,出现声音嘶哑。此外,当肺癌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时,也会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沙哑。
平时,我们可以自己检查脖子的甲状腺部位有没有变粗,触摸检查有无肿块,留意声音是否突然发生变化,必要时可以到医院检查甲状腺,及时发现病变。
早期乳腺癌往往缺乏明确症状,但还是有一定的体征值得关注,包括乳头溢液(特别是血性溢液)、橘皮样皮肤、乳头回缩等。
肿瘤侵犯乳腺的正常腺体及连接皮肤的韧带,会导致一些血性分泌物及乳腺外观的改变。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不能单单依靠症状和体征,而是要靠“自查”和筛查,包括一看、二摸、三挤:
看一看外观有无异常,摸一摸有无肿块,挤一挤有无溢液。
建议40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有乳腺导管及小叶重度不典型增生病史、亲属中有BRCA1/BRCA2突变基因携带者等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乳腺癌筛查。
通常来讲,女性月经是有规律的,如果经期出血时间过长,或者月经后断断续续出血,有加重的情况且淋漓不尽,则需要怀疑是否患上宫颈癌。
宫颈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血性分泌物增多,比如白带有血、性生活出血等。一般情况下,这种出血会被误以为是月经不净,这需要女性朋友们留意时间,及时检查。
需要提醒的是,痛经与子宫癌变并无直接关系。
癌症发展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体重减轻,这是恶性消耗性疾病共有的特点。体内有肿瘤通常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紊乱,造成体重下降。
如果近期没有改变饮食或锻炼计划,在6个月内减重超过体重的5%,则要及时就诊。
对于男性来说,小便困难是最常见的前列腺癌早期标志。男性超过60岁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前列腺增生或肥大,引起排尿不畅。
专家介绍,虽然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排尿困难,但良性的前列腺增生也会导致此类问题,所以不能仅仅以小便困难断定是前列腺癌。
只有症状发展较快、程度较重甚至合并血尿的排尿困难,才可能是前列腺癌。不过,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都是老年男性易患的疾病,因此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欧美国家的黑色素瘤发病率较高,当指甲出现棕色或黑色条纹,或者出现圆点时,可能意味着患上了皮肤癌。
此外,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杵状指的变化,指甲苍白可能意味着肝脏运作不正常。不过,目前指甲预示疾病的机理还不是很明确,可能与末梢血液循环和体内激素水平不正常有关。
发烧是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常见反应。普通的发烧容易恢复,但一些癌症引起的发热却很难消退。
比如,白血病引起的发烧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高热,合并血小板降低、出血、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脸色苍白,容易疲倦,活动后气喘。
白血病是发生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癌症。一般情况下,正常白细胞可以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但当白细胞出现异常时,身体抵抗能力就会下降,容易招致病原体入侵。再加上白血病细胞本身也会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就很容易发烧了。
此外,淋巴瘤、肺癌等癌症也会发烧,较难控制,却常被人们忽略。
最后想提醒大家,尽管上述症状可能是癌症的前兆,但很多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因此不必过于恐慌。
身体出现变化,既不要讳疾忌医,也不应过分担忧,还是应该及时就医。▲(生命时报记者 高阳)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点击获取授权。
2016再次迭代,火速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