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当中国父母太累了,为孩子的一生操碎了心。而对于孩子来说,真正快乐的日子估计没有几天。大多数中国的家庭,重复的是这样的生活:
孩子刚生下来,觉得他还小,什么都不懂;让爷爷奶奶隔辈老人看着,做父母的常常还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或生活;而现如今的又多是独生子女,所以隔辈老人也心甘情愿的看孩子自娱自乐;于是很多现代的父母都是周末父母,只有周末才去看看自己的孩子,平时还是两个人的生活;
等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发条开始慢慢上紧了,开始让孩子学习背唐诗宋词和九九乘法表,学字母拼音,等到幼生小的时候就开始真的紧张了,又是补习班又是考试的,把孩子折腾了一溜够,然后把孩子拼到一个自认为不错的学校,就把希望寄托到学校和老师的身上了,做父母的自己又开始自己的生活了;
小升初再来这么一回折腾,但是在这个时候,有的家长开始坐不住了。一来孩子慢慢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开始向父母提要求;二来父母一直在精神和意识方面对孩子的关注太低,而物质方面给与的又太丰厚,于是发现小孩子有些“惯“坏了,感觉孩子要么是只讲究物质享受,要这要那;要么是太”娇气“,不能吃苦。
于是社会上又多了一个给父母“出气“的项目---忆苦思甜。把小孩子送到贫困的山区去夏令营,跟着农村小孩割草喂猪,看看贫苦的小孩是怎样生活的,对比一下“你们”现在的幸福日子,还是学会好好珍惜吧!(这是家长的给孩子忆苦思甜的初衷)。
这个初衷的深刻心理意识;是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小时候的生活条件都比现在要差很多,我们有过小时候的苦,所以能够深深感受到现在生活质量带来的巨大变化的“甜”;同时我们又怀念小时候苦日子里的那种安全心态和无污染的环境。而中国几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仍然是在欠发达的大山地区有我们小时候的“苦”与“甜”的并存---他们还是在割草喂猪,烧柴火和蜂窝煤;同时也享受着工业欠发达而能吃到的有机食品和蓝天白云。所以“忆苦思甜“对于父母来说,与其说是教育自己的小孩,不如是说给父母自己买一个思念的机会,但是却把我们的孩子坑苦了。
这里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九十年代国内开始引进外企外资开始,很多的欧美国家的专业人士来到中国设立工厂,开办公司。众所周知我们的国家制度原因,我们当时是非常落后闭塞的。这些人的到来给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话说回来,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家小时候,他们的父母给过他们“忆苦思甜“的生活吗?没有。因为政治制度使得当时欧美的人知道日子就是这样朝着好的方面一直向上的,一直可以享受的。但是这些人来到中国,真的是来“忆苦思甜”了,陡然从一个好日子返回到恨不得三十年前,但是又有多少欧美人士坚定的留了下来,工作,生活,娶妻生子,完全度过了一个跟他们当时留在自己国家完全不可想像的人生,但是也是一个美好的人生。
同理,我们也不必担心害怕自己的孩子只会“享受”。因为现在的生活条件和标准已经是这样了,你让他们倒退的生活感受完全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益处。中国作为越来越发达先进的国家,我们的孩子也会和三十年前来中国的欧美人士一样,作为父母的你给他们见识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他们想当然就有的生活,他们也有那么一天走出国门,去另外一个欠发达或者要改革的国家,那个时候去的“忆苦思甜”,是帮助一个国家的人群建立一个更好的公司制度或者体系,帮助一个国家的进步,那个时候的“忆苦思甜”比现在三天两夜的小打小闹割草喂猪要不仅高大上,也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不用逆着历史的车轮后退,把你能呈现的最好的留给你的孩子。他们不会被物质条件“惯坏”,他们会被我们父母的“无视”“不陪伴”“不交流”而“损坏”;心理上已经“损坏”的小孩,才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用“物质”去填充自己那“空虚”的,我们父母被认为“惯坏”的小孩。
如果这个观点给他扯上一点房地产的关联,那么便是你来到澳洲一定要买的那座红砖青瓦的双砖房,是为了满足你心中小时候那点美好的“思甜”呢,还是真的适应现在澳洲的真正居住要求和盖房标准,接受新型的木结构呢?你的这点“思甜’算不算扯淡呢?是想让你自己的日子“倒退”到你童年的美好?还是决定跟着澳洲现代的潮流勇往直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