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招生官:你到底为什么而出国?

2016年06月03日 美国留学夏令营游学


蒋思诚 纽约大学招生官

“老师您好,我想问下您学校排名是多少?”

“项目具体排名是多少?”

“项目水不水?”

“我全家都很喜欢你们学校,就想来大城市. 我儿子就一定要来你们学校,能不能就直接把他录取了?”

……

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打开语音留言和邮件,类似这样的对话总是来自于中国申请者。根据《2015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4-2015学年,赴美国读研究生的中国学生达120331人,较前一年增长4%;而赴美国留学读本科的中国学生达124552人,较前一年增长12.7%,占中国留美学生总数的41%。赴美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首次超过了赴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在这组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是留学生们和父母用大量时间和金钱堆积而成。随着在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我们并不只把留学生的身份单纯的局限在学生二字上,因为他们既是寻梦者,也是体制的逃避者。


在美国大学体系中招生办并不算是最有权力的办公室,但没有人会忽略它的重要性,因为它将会为学校选择最合适的学生。自己在两所美国前五十名大学招生办工作近五年,也责过本科以及研究生的申请。来自中国的申请每年以1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这样不仅证明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隐约的感觉到学生强烈逃离现实的渴望。


自己也就习惯从招生的角度去观察一个学生。自古以来,国人在乎的是赢得生前身后名,盖棺定论怕是每个人都不想得到却又渴望的东西。而对于招生办而言,无论你在现实世界如何叱咤风云,却也只能通过一个薄薄的文件来展现自己


因此中国学生对招生办可谓是又惧又怕,毕竟相比国内的“一考定终身”,美国大学招生的标准更多是因人而异。美国大学在录取的时候,会将一份申请从几个部分来看:学术(其中包含平时成绩以及标准化考试成绩), 职业规划(简历)以及个人动机。其实在申请中,文书算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能最简单直白的展现你是否和这个项目的所需。进一步来讲,如果你无法在文书展现对项目和知识的渴望,那就能在在现实去拥有去完成这个学位的勇气。


在招生办的五年时光,我见证了中国学生在通用化考试中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战胜的分数,却也发现学生对求知的渴望和热情却在日益走低。与在考试分数上锱铢必较的不同的是,我们的学生似乎不愿在文书多浪费一丝墨笔。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觉得中国学生只还没有脱离是分数论的惯性罢了,因为申请者会因为考试中的一两分之差而过度焦虑,担心因此便无缘心仪的学校。但后来才发现其实很多学生只是没有东西可以写在文书中罢了。


相比美国学生的标新立异的文书,中国学生的申请文书更多是像流水线下来的产品一样。你无法从文书中看到学生最真实的动机,也就自然而然很难发掘学生们的特性。那么中国学生又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出国? 也许我们能在一些常见的文书话题中,发掘一些他们背后的标签。



寻梦者


美国梦算是申请中最常见的一个话题,学生们总会大书特书自己对于美国大学的热爱,以及美国社会的美好向往。相比早些年留学生的很多学生渴望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雄心壮志,当今的申请者似乎都热衷于讲述自己来自一个富裕家庭,希望来到美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最后回国继承家族企业。以至于有一次同事在闲聊的时候,不禁问我到底中国多少这种大型家族企业?为何中国的申请者们看起来似乎都是高冷霸道总裁,出国留学只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上亿家产。听到这,我不经哑口无言,因为我清楚的知道这些所谓的家族企业,只不过是申请者希望招生办能更青睐自己的加分项目罢了。


“玛丽苏”式的文章在申请中屡见不鲜,但对招生办而言此类学生总是受欢迎的,因为他们有梦有理想去完成一些并不属于他们的梦想。只不过这种高大全的热爱总让人感觉不真实。因为华丽辞藻却无法掩盖所谓“热爱”的单薄,这种热情洋溢的文章自然也经不起推敲,因为你会轻易发现他们只是一些绚丽的形容词堆砌而成的。更重要,大多数美国梦的追寻者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美国,去了解这个社会最真实的一面。所谓的美国梦更多时候是自己的南柯一梦。

 


逃避者




除美国梦之外,对现实不满绝对是另一热门话题。很多申请者也喜欢从“被迫害者”的角度出发,会在文中过度迁怒于体制,自身学校以及现有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留洋是不仅是更好的镀金,更是逃离了升学考试的压力的不二法门。


有时候在审阅这类文章的时候,心中多少都有些尴尬。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他们并没有能亲身生活在中国,所以更多的是同与身边中国交流而了解中国。有时候一篇略带片面的文章总会让人对中国产生更多的误会,再加上西方媒体的一贯作风,对中国的印象就自然而然很难好起来。有时候留学生在国外不仅代表的是自己,更多的时候代表的是国家形象。无味的自我批判只是让人更看低一眼。


在目前的海外申请大军中,美本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如今,美本毕业直接读研已然是常态。因为美本的毕业生在回国后,无论是通过自身还是家庭找的工作,却都很难适应。因此思前顾后,并决定再次回到美国,他们其实更多表现的是对进入现实生活的恐惧而非对于学术的渴望。


很多留学生父母在决定送孩子出去的时候,多少就已决定希望子女能在异国他乡扎根下。这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社会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现实不确定性的担忧,但是父母苦心孤诣的蓝图却很难能正确的传递到孩子的想法里。每年来往中国航班上的热闹留学生群体就已经说明,他们虽然暂且离开这个体制,却又无法将其从生命剔去,留学生却只能看似民主自由却的新环境担任看热闹的过客。



何去何从?



其实无论是寻梦者还是逃避者,我们很难说出现在中国留学生在招生办眼中的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我们根本发现找寻出他们心中真正的目的。很多人都强调自己要实现美国梦,但只是美国更多是对现有体制束缚的不满。虽从未涉足美国,但他们却充满了对美国社会的向往,此外长辈对社会的不确定性也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 很多时候我们的美国梦总是源于对美国的不了解,人们总是憧憬那些自己不曾拥有过的东西,到后来才发现所谓的梦更多是一种怀念。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来了美国,会有对学校的不适应,会有社会困惑,为什么这些和我从媒体上接触的不同,会有这么多的差异。当这些幻想的泡泡破灭,学生们自然而然就会感叹美国不过如此。低龄化留学是当今的潮流,学生们少小离家来到美国读了高中,顺理成章读了大学,却发现自己已然不太适应国内的发展。倘若不靠父母的帮助,只能加入失业大军,也是便又随波逐流的读了个研究生。


这么多年的漂泊到底是为了什么?或许就连孩子们背后的总设计师也没有办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于是留学生更多的时候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他们不知为何出国,也许肩负父母的期望?希望感受国外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却只能做个无奈的旁观者。在留学低龄化的当下,留学生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长远的规划,因此这就更需要父母们的介入。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跟风逐利,看清自己的孩子究竟适不适合出国留学,如果出国又是为了什么?是圆了他的梦,还是你们的梦?


现在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漂在海外,我们还是很难称得上是为美国带来多少积极的影响,更多的时候扮演着拉动内需的角色。也很难苛求每位留学生都能入乡随俗,带来正面影响。因此我们只能希望这些海外经历不仅仅能为留学生们的履历上添一笔,也能是在他们人性上进行一番打磨。当面对权贵的不卑不亢,面对欺凌时的众志成城。这也许就够了。


注:本文转自网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如有涉及到版权问题,我们会及时处理!

 

美融出国留学服务(上海)有限公司

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欢迎咨询相关问题!


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USA-CHINA-SHANGHAI

QQ群名:美融出国留学服务

QQ群号:435401511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