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梁海明
笔者曾在多个场合谈及,“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与世界各国的大合唱。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仍疲弱、且面临下行的压力下,中国首度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与欧洲多国优势互补,进行联合体投标、联合生产以及联合投资等新型合作,在尊重第三方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意愿的前提下,推动第三方国家的发展,实现三方互利共赢。
中国与欧洲国家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不但是中国与欧洲双边合作模式的新突破,也是国际合作模式新的探索,更有利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
与中国相比,欧洲国家在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殖民地时代的历史渊源,对当地了解甚深、人脉丰富且有丰富运营、管理的经营,加上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合作”有利于分摊投资风险,以及减少中国与欧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独立投资时可能出现的对抗,增加对冲、合作的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方市场”要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也亟需来自中国的相对较为低廉的产品价格、中高端制造能力,和来自欧洲的高端技术、先进理念。如果能够吸引中国和欧洲合力投资,对“第三方市场”是更佳选择。在这样的愿景之下,中国已和法国、英国、西班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及韩国、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就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达成重要共识。
当然,我们也必须清晰看到,中国与欧洲国家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阻碍,并非完全能一帆风顺。
例如在美国力阻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之后,欧洲议会近日也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决议,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呼吁欧盟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欧洲议会此举,一方面是冀望继续挥舞贸易制裁大棒,以捍卫本国产业不受来自中国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是对与中国的合作,虽上心,但并非十分用心,在诚心上也尚有欠缺,当中固然有其原因。
其一,欧洲当前困境,非中国资金可解决。欧版的量化宽松政策,只有更量宽,没有最量宽,但困扰欧洲经济的主要因素并非是“差钱”,而是“差人”。
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停滞难前,根源在于这几个国家与其它欧元区国家的单位劳动成本之间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带来风险溢价(Risk Premium)问题,导致了劳动力不断向外出走,连带大量资本向安全国家外逃,这无疑将严重损害经济,经济受挫会影响政府税收减少、财政收入下降,政府收入减少自然也会削减政府的支出和投资,反过来又进一步冲击经济。因此,解决欧洲面临的困境,亟需的不仅是资金,而是人才,中国目前在对欧输送人才方面,暂时无法做到欧洲所需,中国所长。
其二,不少欧洲厂商基于生存考虑,无奈撤离中国。
中国与欧洲国家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本意之一是推动已在中国设厂的欧洲企业,共同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以让欧洲企业继续留在中国投资、发展。这一愿景长期看好,但中短期吸引力较小,不少欧洲企业要留在中国,需要克服不少难关。
例如,不少欧洲企业前往中国投资设厂,均涉及杠杆,也就是花10元的本金,在中国做30元甚至50元以上的生意,基于对中国基本面如GDP未来持续7%以下的增长、人民币汇率下跌和成本不断上涨等的考虑,加上杠杆因素,欧洲企业选择暂离中国或减少在中国的投资,前往经济更快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已成为权宜之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与欧洲国家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促使更多欧洲企业继续在中国投资,需要更强有力的诱因,至少让这些企业相信继续留在中国能够渡过生存难关,解决了生存问题,才会有余力去寻求合作共同发展。
其三,欧洲对与美国的TTIP(跨大西洋贸易及投资伙伴协议)合作兴趣更为浓烈。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欧洲人观念和做事方式,和中国人不大一样。我们中国人的做事方式,比较随机应变、有机和灵活,较少机械式和决定论式,事情的结果往往是各种因素和力量汇聚之后的产物。而欧洲人比较“一根筋”,会先明确界定目标,接着设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计划,必要的动员资源,然后朝向目标前进,其运作的背后都有一套渴望实现的目标作为驱动的力量,以及能够看到、获得的实打实的利益。(“A Contest for Supremacy: China, America, and 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Asia” , Aaron L。 Friedberg , 2012 )
在欧洲人的这种理念之下,美国TTIP比较符合欧洲的口味,更能看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世贸组织(WTO)、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一项研究显示,如果TTIP能成事,美欧将会成为全球产值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到时欧盟出口美国将会再增长28%,也就是每年额外赚取1870亿欧元的外汇;美国届时增加到欧洲的投资总额,将是所有亚洲国家总投资总额的3倍,并为欧洲打造大约1500万个工作机会。
对此,中国未来要与欧洲国家进一步展开“第三方市场合作”,除了找寻欧洲所需、中国所长的结合点之外,也须考虑欧洲的处事方式,既提出长期愿景,也拿出中短期可争取到的实实在在成果,以此为诱因,争取欧洲国家的更深入合作。
与此同时,除了国外版的“第三方市场合作”,中国政府还可多考虑深化国内版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由于中小企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技术研发实力不足的特点,可以推动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小企业撬动大中企业的合作模式,共同创新联动,抱团出海,不但有助于解决产能合作、转型升级的问题,也能从基础上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
(本文作者介绍:智谷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近著《“一带一路”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