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首月伦敦新市长政绩如何?住房与交通两大问题是否迎来轻微改善?市民的反应又是如何?市长办公厅方面又有什么样的新动作?英国房姐为您带来最新动态。
住房和交通历来都是伦敦地区民生问题的头等两件大事,还记得新市长萨迪克汉(Sadiq Khan)竞选之时做过的承诺吗?为解决住房问题,他表示在上任第一年建造50000户新居并使其投入市场;交通费方面则是采用冻结政策,未来4年内不再上调交通费,部分线路会逐步降低通勤费用。
可是,我们所熟悉的事情恰恰是这样的:愿景永远是美好的,现实永远是残酷的…首先,在解决住房危机方面,尽管市长先生已经做好伦敦交通局(TfL)这一“土地爷”的工作,要来大片土地开展房建工程,但是就目前的施工进度来看增建10000户新居不是问题,但若兑现50000新居的承诺市长还需要到更多相关方去做工作。要知道上任市长鲍瑞斯任期时每年的房建数量也仅在10000户上下。
房价方面,虽然新财年伊始价格小有回落,但是自5月中旬以来,伦敦所有地区房产包括高端房产价格都迎来了回升,房屋租赁市场也是租金猛涨,买不起房的年轻人依旧付不起首付,租不起房的年轻人依旧需要“啃老”…为了进一步改善这一现状,萨迪克还着重强调两点:增加政府廉租房供应量使低收入人群买得起房;增加租赁住房(London Living Rent)遏制租房价格大幅走高。
不过即使是如此严峻的现状,昨日英媒还爆出伦敦32区仍有7500余套政府廉租房处于空置状态,价值总计40多亿英镑,若按每套居住三口之家计算,则至少可入住2.2万人,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此消息一出即另各界哗然。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DCLG)向萨迪克汉施压,敦促其尽快出台解决方案。
可以看出,这一系列事件足以令市长先生焦头烂额。也难怪市长昨日向媒体放话:“别催我,这不是熬夜工作一晚就可以解决的事!”他还补充道,新的班底一直都在努力出台相关地救助政策,不过这并非一蹴而就地事情,需要花上一些时间,大致时长是两年。我们还会尽力去弥补上一任市长鲍瑞斯先生房产方面地疏漏,因为之前太多的新房都是高价房,可承担住房只占13%,占比很少。
伦敦政府新班底的住房部主管James Murray认为,如果以目前伦敦全职工作人士的平均薪酬来看,每年3.4万英镑是个平均值(平均到每月大约2,800英镑),那么每月可承担的房租设在1,000英镑算是比较合理的,而这也可以看做是伦敦人在房产上的“可承担”数值,那么购房者每月还款1,000英镑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属于可承担范畴,超过这个数值压力就会增大。
可是不少伦敦人表示,即便不买房,就算租房在中心城区或者位置好一些的地段也很难租到1,000英镑/月以下的房子,除非是只租一间屋子,但这也要看运气,地段好的房子一间屋子价格也会轻而易举地突破1,000大关。
交通费方面,在选举时期,萨迪克为讨伦敦市民欢心,就一直扬言冻结所有公共交通。不过就目前来看,此项惠民措施的实施似乎不太顺利。本来市长大人是要全部公共交通路线都不再升价,但似乎这项优惠只可用於单程交通上。
一个月以来,每天出门上班的通勤人士发现牡蛎卡(Oysters card)的交通费并没有降低。萨迪克反驳说:“虽然自己真的希望能够不加价,但政府部门的配合才是难上加难。”
民调方面,仅仅才一个月过去,市长大人在选举期间最深入人心的措施就被束之高阁,伦敦市民对这一切并不买账,纷纷表示“十分失望”。例如下面这位大哥在推特上表示:“我早就预料到萨迪克汗冻结交通费这一承诺没那么容易会兑现,但令我震惊的是没想到这事这么快就打了水漂。”
未来的时间还很长,检验这位新市长施政能力的机会还有很多,在萨迪克汗期满前是否能为民众交出满意的答卷,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均为知识政策普及性质,并非绝对建议,不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您有进一步疑问还请咨询税收房产专业人士。
关于《英国房产与投资专刊》
《英国房产与投资专刊》创立于英国伦敦,集结了多位深浸英国房产、投资、税务等领域的精英组建投资智囊团,致力于做英国投资价值的梳理者、投资路径的参谋者、投资思路的建议者、投资趋势的洞见者。了解最新最权威的英国房产与投资资讯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资讯,点击题目即可查看历史文章
购房利器:
《干货|8大银行抵押贷款利率最新解析,全面解读再抵押贷款Remortgage》
《学区攻略|虎妈们,英国学区房搜索全攻略在此,请速来认领!》
《学区攻略|大伦敦周边学区小镇哪里找?区域详解都在这里了!》
个案分析:
精品楼盘:
包含:伦敦城(City of London)地区32个项目;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地区33个项目;汉默史密斯肯辛顿(Hammersmith&Kensington)地区18个项目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