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起,温哥华的经济达到空前繁荣,市中心商业区很多高楼接踵而起,设计风格和规模均前所未有,而且所采用的建筑技术也是当时最先进的,主体结构均采用钢梁和混凝土。直到1940年代,这些大楼都还是温哥华市中心的“现代”建筑。这些“现代”建筑与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那些以巨石建成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商业街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面。在这些大楼中,相当吸引眼球的就是温哥华的第一幢摩天大厦(虽然现在已称不上“摩天”)、省级A类历史遗产建筑——道明大楼。
曾经是温哥华的地标
道明大楼位于西黑斯廷斯街207号,靠近甘比街,共13层,建于1908年至1910年,曾是温哥华市中商业区的中心。其对面就是——法院广场(Courthouse Square),即现在的胜利广场,东面不远处就是活活百货公司大楼(Woodward's)。当时,道明大楼为最高的建筑,高度为147英尺6英寸(差不多45米),直到1912年才被位于西片打街100号的太阳塔(Sun Tower)所超过。道明大楼既是早期温哥华市民自豪感的象征,也是一个很容易识别的温哥华地标。
道明大楼的建设曾引起本地媒体的广泛关注。就在1909年6月道明大楼竣工前,当时《省报》(Province)的报道,道明大楼外墙所用的黄褐色和红色陶土来自于英国利兹,红色花岗岩立柱来自于英国阿伯丁,主入口有两层楼高,而且还采用了镀铜金属材料和抛光的木头作装饰;大楼里有14个大理石的洗手间,还设有一个理发店。
混搭型布杂艺术风格
道明大楼由建筑师赫利尔(John Shaw Helyer)设计,主体为芝加哥式钢结构,但赫利尔在外墙添加了古典立柱元素,对10楼以上的楼层还添加了沙利文式(Sullivanesque)的细节装饰,而屋顶则为第二帝国风格的弯折线型,这种混搭型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建筑流派的“布杂艺术(Beaux-Arts)”。
这也是一个显得有些异类的组合,有作家描述它为“19世纪的巴黎式城市屋,本应该只有一层楼高,却被拉伸成为古怪的摩天大楼”。
其实,更不同寻常的是道明大楼的内部设计,其中心地带为一个10层楼的旋转楼梯。就是因为这个不同寻常的楼梯,坊间曾流传赫利尔就是在道明大楼开业典礼的当天纵身跳入楼梯自杀身亡。
当然这只是个传闻,赫利尔其实是1919年在其西端区的家中去世,死于中风。
终成艺术家聚集之地
道明大楼的项目预算为60万元,但帝国信托公司(Imperial Trust Company)只能筹集到一半的资金,为筹集剩余的资金该公司打算发行债券。当时,帝国信托公司热情邀请温哥华市民对这个“将成为城市地标的建筑,而且是值得每一位忠诚的市民骄傲的对象”进行投资,但公众反映不如预期。不得以,帝国信托公司匆忙与道明信托公司(Dominion Trust Company)合并才筹措到所需资金,而所建的大楼也因此而命名。道明信托公司的主要投资人是阿尔文斯莱本伯爵(Count Alvo von Alvensleben),这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出身于德国贵族家庭。据说他1904年到达温哥华时口袋里只有4元钱,但他靠渔业聚集了第一桶金。此后其业务涉及渔业、捕鲸业、木材加工、房地产和采矿;据一战爆发时谣传他还是德国间谍。道明信托公司是他以家族名义运作的公司,为温哥华和BC省引进了大量来自德国和欧洲的投资。
道明信托公司在1908年底取得道明大楼的所有权。大楼竣工后,租户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迅速入驻,而且中央核心式布局造成办公空间的利用率很低。随着以投机为目的的房地产繁荣时代的结束,道明信托公司也难以置信地面临破产的境地。1914年,道明信托公司被迫出售其唯一资产——道明大楼——给道明银行(两者只是同名而已,并没有任何关系)。道明银行又在1943年把大楼卖给科恩(S. J. Cohen),即陆军和海军连锁百货公司(Army and Navy Department Stores)的总裁,科恩本打算把它改造成百货商店,但该计划一直没有执行,而是把它租给了像这个建筑一样不拘一格的形形色色的租客,包括作家、律师、会计师、艺术家、工会和电影导演。不过,多伦多银行与道明银行合并后,新多伦多道明银行在这个大楼里开了一个分行。
↓↓↓
我们是大温地区知名周报《加西周末》出品的地产刊物。
我们立足温哥华,放眼加拿大,致力于做大温地区最认真、最专业的地产杂志!
热线电话:604-270-6606
我们欢迎地产界人士为我们供稿或开设专栏。*
电话:604-270-6606
*来稿请在标题中注明《加拿大地产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