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用来形容现在的出国大军也是妥妥的。2014-2015年学年,有30万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其中近20万是本科生,也就是每年大约有5万的中国高中毕业生选择出国。而美国排名前20的大学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录取的大一新生总人数是不会超过1000人!!
藤校的招生官们忙着在中国做巡回演讲,他们告诉你他们的学校有多适合你,并且鼓励你申请。你担心自己的背景不够,他们会继续鼓励你:我们从来不会以单一的因素——比如TOEFL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我们会对学生的背景进行综合评估。
等到申请季结束,你会发现,自己光荣地成为藤校再创新低的录取率里面的那个分母,而被藤校录的都TMD是高分的学霸!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们就被灌输这样的教育理念:美国是素质教育,学校不仅仅看分数,更看重学生的兴趣、特长、领导力、社会责任感。
于是你读原版的英文小说、参加辩论、竞选学生会,去边缘地区支教、关爱自闭症儿童、去孤儿院教小朋友英语,去美国、去非洲、去南极做各种项目,甚至为避免自己落伍而故意模糊自己的性取向去参加LGBT社团。
结果你又发现,你的直男癌同学们居然比你早半年就在LGBT社团里混了!
美国藤校似是而非的录取标准,信息洪浪滔天却又不对称的年代,网络和朋友圈里充满了妈妈们分享的温情鸡汤,还有机构源源不断推送的课程和专家。你总想找到进入藤校的《葵花宝典》,然后发现找到的都是先告诉你“欲练此功,必先自宫”,接着再告诉你“如不自宫,也可成功”的千年套路。
但是这都怪谁呢?你环顾四周,发现这个世界波澜不惊,不会因为你而泛起一点点涟漪。
那么只能怪自己咯?!
是的,你在寻找一条通往藤校的捷径。而事实上,世间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捷径。
三年前,在欧洲的一次国际比赛中遇到过一对美国华人夫妇。他们的小女儿是代表美国来参加比赛的,父母一起陪同过来。这对夫妇早年赴美留学,现在都是美国中部一所不错大学的教授,家里两个女儿,大女儿那时已经在耶鲁读书了,而小女儿同样出色。
母亲说,她最头痛的问题是两个女儿太爱学习(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都这样!),做完这个做那个,一天只睡5-6个小时,但是还是精力和充沛的样子。所以这次趁比赛的机会,带她在欧洲好好玩一圈。父母跟我们聊着,小女儿安静地坐在一边,看着书。
那次比赛结束后,我们在Facebook上成了好友,只是小女儿的Facebook一年也不会更新几次。期间父母回国,我们一起吃饭,谈起教育,父母只是淡淡地说:还是那样,我们也不怎么管。
三年后的今天,小女儿被哈佛录取了;大女儿从耶鲁毕业,去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
这对华人夫妇女儿就读的那所中学,大部分美国学生都是成绩一般,70%以上的学生进入本州的公立大学,一年能被藤校录取的也是屈指可数。这也是美国绝大部分中学的写照。
只是这对华人夫妇延续了中国人读书的传统,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早年的家庭教育从来没有放松过。这对夫妇的两个女儿SAT成绩都是2300+,而他们学校大部分学生都是1700-1800。
所以不要轻易被美国中学的“素质教育”所迷惑。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进好大学从来不都是容易的事情。进好大学的学生从来都不会是学习不努力的学生,进好大学也不会是低分的学生。分数没达到一定的要求想靠各种活动特长进藤校,从来都是一厢情愿的奢望。
当然你会不服气,你觉得这是华人,美国白人不会那么辛苦。事实是否如此?去年,哥伦比亚大学一个本科生交流团来中国,大部分都是白人。聊天中小编很没节操地把他们的SAT分数都问一遍,发现只有一个学生是低于2200的。
而哥伦比亚大学那一届学生SAT分数统计结果显示,位于中间50%的学生的分数是2160-2330。也就是说,当年哥大录取的学生中,SAT分数排名前25%的学生都在2330以上!
你或许觉得自己还有一点希望,因为还有25%的学生SAT在2160之下。但是可以明确告诉你的是,藤校里低分的学生几乎都是都是非裔、拉丁裔,还有体育生和学校金主的关系户。
看了这个分数,你是不是觉得“美国白人分数很低也能进藤校”或者“美国人SAT分数都很低,考不过中国人”之类的言论,很傻很天真?!
而对于国际学生,藤校招的人数是非常有限。每年大量的中国人在申请赴美留学,大家都清楚实际是中国人之间的竞争,而中国学生的分数肯定都是最高的群体,没有之一!
有时候,你可能羡慕北上广的一些学校,觉得他们在出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看了下面这张北京某重点高中的学生分数(这个分数不是学生最终的申请分数,最终的申请分数更高),你有何感想。该学校学生今年的申请结果中,有几十名学生被美国前20的大学录取,其中不乏耶鲁、普林斯顿、加州理工、哥伦比亚、芝加哥、宾大这样的牛校。
当然你也许还会感叹,我身边不少人分数也很高呀,为什么录取的结果非常一般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藤校的招生官,他们都会给出高度一致的官方答案:我们不仅仅看学生分数,我们要评估学生的综合背景。
综合背景从来都不是可以量化的事情,你也不要指望讲点小故事能够打动招生官的心。招生官阅人无数,什么样套路的学生没有见过?如果被你的小伎俩、小故事迷惑了,那就too simple了!
实际上,学生们做的事情五花八门。永远不存在某个学生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而被某个藤校录取的这样逻辑关系。
两年前,在纽约的一个地区竞赛中,小编遇到了一对来自当地学校的双胞胎兄弟。虽然当时短短几分钟的交流,双胞胎兄弟极具亲和力的谈吐、成熟的思想、还有发自内心的自信,让小编在近百名的学生中一下子就记住了这对兄弟。
小编当时想,这哥俩肯定进藤校。果然,他们都去了宾大的沃顿商学院。而他们的SAT成绩也是毫无悬念的2250+。
小编的直觉之所以这样准确,是因为这对双胞胎兄弟具备了很多被藤校录取的学生共同的特征:清楚自己要什么的,并为之努力,而且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们学习各种语言,包括中文和希伯来语;他们暑假进大学生物实验室实习;希望以后从事生物技术创业的工作并尝试创业;他们为Huffington Post撰写专栏,表达美国高中生所关注的问题……每天似乎有无穷的精力。甚至在高三毕业的那个暑假还去参加创业挑战赛。
你可能会问,我们有那么多考试,时间允许我们这样做吗?学校允许我们这样做吗?我能获得那么多的资源和机会吗?
你可以的!答案非常肯定。关键是你不做不做得到。
发达的网络可以让你获得你想找的任何信息、人或物,只是你天天对着手机和电脑,有多少时间在干正事?有多少时间在刷朋友圈和聊骚?
你身边有同学、老师、家人,你的微信和QQ里有很多见过或未见过的朋友,有多少次你主动去找他们问问题或者来一次深度的对话?
你的学校、身边有各种社团?你是否真的去了解,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用心去参与?还是为了到时候申请有内容可写而仅仅在社团里打打酱油?亦或仅仅是因为你的男神/女神也在那个社团?
寒暑假有各种校外活动。有多少次你是冲着出去玩一趟或者别人去了我不能落下的念想去报名参加?又有多少次你是实实在在地为学到东西而且确实真正学到东西而去参加?
又有多少次,你的学习和看书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显摆自己涉猎广泛?内心深处,是否有真正能够触动你的东西能够牵引着你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
……
这些绝不是鸡汤问题。因为你在这些问题上给出答案会直接体现你的思想、态度和气场。而正是你的思想、态度和气场决定你最后是否能够进入了藤校的法眼!
美国的藤校,会自豪的告诉你,我们的学生,将成为未来社会的领袖。因此无论是博雅教育,或是核心课程,真正的目的都是培养一个有思想的人。思想的高度决定一切。
而纵观这几年被藤校录取的中国学生,他们可能没有琴棋书画的特长,可能不善言辞从没参加过辩论赛,可能从未参加过各类志愿者活动。但是他们无意例外的是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懂得自己前进的方向。你要学习的,绝不是追随他们去做他们做过的事情,而是学习他们强大的内心!
那年同样在欧洲,小编遇到了一个来自深圳的背包客高中生。他喜欢历史。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欧洲的几个国家和重要的历史遗迹。住的都是最廉价的青年旅舍,交通是最经济的大巴,长时间在外,小伙子脸上有点疲惫,但是这些都掩饰不了他一颗火热的心,掩饰不了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求知欲。而这背后,是包括你在内的新一代中国学生的成长。现在,这个小伙子已经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
看到这里,你也许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只是个孩子,怎么才能知道我想要什么?
你的问题是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的缘故。所以,骚年,现在请收起手机,快回去读书吧!
本文系授权转载自青少年创新与挑战计划 (ID: icproje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