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大天朝人民购买力逐渐增强,英国媒体盯上了一个为我国买买买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群体,daigou!没错,就是遍布朋友圈的代购!
近日,两大王牌英媒BBC和《金融时报》都不约而同的聚焦了在海外做代购的中国人。
在披露了震惊的豪华交易数据之外,《金融时报》更发出惊人预测,中国代购的黄金时代即将结束!!
别小看寄点奶粉,买个包的小代购。
这是他们创造的巨大经济体量,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代购去年贡献了340亿到500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几乎相当于中国奢侈品支出的12%。
在《金融时报》看来,一个标准的中国代购是这样工作的:
“在伦敦最高档的百货商场之一的哈罗德百货公司(Harrods),Chunmei Pei,一个20多岁的中国女性,穿着丝黛拉•麦卡妮(Stella McCartney)厚底布洛克鞋,紧身牛仔裤,背着黑色香奈儿背包在商场里逛着。
她紧盯着自己的iPhone手机,同时和她的6个客户在微信上沟通着。Chunmei Pei是一名专业代购,专门为内地的中国购买奢侈品如手表、珠宝、衣服和化妆品。今天她的一位客户正在考虑买一条860英镑的迪奥Diorosphère系列的镀金手链,另一个则想买一个1500英镑的思琳(Céline)手袋”。
报道中,Chunmei Pei拒绝透露实际收取的代购费,但她表示通常而言费用为所购商品的5%至15%。
《金融时报》采访的另一位28岁中国代购Doris Zhao,本职是教育中介,帮助中国学生申请高校及安排签证。利润不菲的代购,让Doris Zhao赚了不少钱,就像她自己说的“并不是所有的教育中介都穿得起华伦天奴(Valentino)铆钉皮鞋、拎得了香奈儿黑色绗缝手袋。”
中国国内奢侈品的价格通常更高,Doris Zhao举了个例子,她给阿姨寄回国的江诗丹顿Métiers d’Art猴年腕表,在英国买花了8.5万英镑,但比起在中国内地购买仍便宜了1.5万英镑。
BBC的报道称,在澳大利亚,目前有大约4万人从事代购工作(《金融时报认为是10万人》,主要人群是年轻的移民和留学生。与欧洲代购奢侈品不同,澳大利亚的代购主要以奶粉、化妆品、蜂蜜、保健品等日常用品为主。据透露,代购一般在当地零售价格的基础上最多能再加价50%。
然而,严格来说,代购并不合法。
今年9月英国《每日邮报》称,中国代购给澳大利亚政府造成了10亿美元税收损失。
英媒指出,中国及各国频频出台的新规正在让代购这一火爆行业逐渐降温。
贝恩咨询公司去年的《201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称,奢侈品代购行业已开始下滑,从2014年的550亿人民币至750亿元人民币降至去年的340亿元人民币至500亿元人民币。规模同比缩水超过三分之一。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预测,中国代购的黄金时代正走向终点!因为“中国实施的海关及跨境电商新规、以及部分奢侈品公司控制供应链的意愿,正在对一度火爆异常的生意造成打击”。
英媒报道指出,中国政府自今年4月份提高了对价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上的邮递物品和入境旅客行李物品的行邮税,其中将包括高档手表的行邮税提高50%至60%。给代购造成重大打击。
中国政府还推出了更严格的食品安全规定。从明年开始,境外企业要想继续在跨境电子商务网站上销售产品,必须为这些产品取得许可文件。
德国婴儿及儿童商品在线零售商Windeln等多家婴儿用品在线零售商也表示,自新规实施以来,连奶粉的销量都变少了。
海外代购赖以为生的价格优势也正在失去,香奈儿(Chanel)及部分奢侈品也开始在中国大陆降价。
毕马威(KPMG)预计,长期看,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奢侈品的价差缩小,代购的数量将会减少。
同时,许多外国品牌正寻求建立直接进入中国销售的渠道,通过某宝某猫,或直接在中国开办实体店。
澳大利亚最大的维生素及营养补充剂公司之一Swisse表示,过去一年里购买其产品的代购已从超过10万人降至约2万人。
Swisse销售总监表示,由于中国跨境电子商务新规为代购设置了更多限制,增加了代购行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一些代购也开始抛售手上有的库存。
正在从事代购行业的留学生吐槽道,这简直是来自各方的围剿,曾经离发家致富辣么近,现在却越来越远,又要回中餐店去端盘子了。
关于中国代购何去何从,也可以和跨境电商专家“海豚老王”(坐标伦敦)唠唠。
文/Liverange 编辑/爱美丽
文章参考BBC, Daily Mail, Financial Times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