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微课堂vol.1|教育专家赵刚:英国留学前,先学英式思维(干货长文)

2016年11月10日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中国学生在英国,面对完全不同的授课方式和生活场景,如何快速掌握英式学习方法、顺利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尽快跟上学习节奏?


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于2016年10月组建的学习型家长社群——GREAT Club成长菁英社,继国际教育展英国展区探访直播之后,邀请到英国教育专家、英国资深校方代表、畅销书作家赵刚,就这一话题呈现了一堂精彩的线上微课分享。



语音分享|赵刚
文字整理|juan

我今天谈的主题是——“中国式留学”的反思与对策——中国学生如何在英国跟上学习节奏。2003年我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上MBA,之后一直留在英国工作,我想用我的亲身经历,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一下。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2015年,在留学圈里有两件大事,一是国家领导人出访英国,在那段时间,中英双方集中发布了很多重要的留学信息,其中一个数据是中国在英国的留学生总数量达到15万人,创建历史新高,很令人振奋。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第二件事就没有那么兴奋了,就是哈佛大学大幅度开除中国学生。这个在官方没有披露,我们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了一些信息,大概有50-70人,对中国留学生是很大的打击。具体的原因,我们跟踪了一下,同时结合哈佛老师的评论,和大家分享一下。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中国式留学的弊端:被动回答问题、极少参与讨论、很少与其他国家的同学互动、回复老师的电子邮件不积极、缺乏社团活动的热情,这些是哈佛大学总结出来的一些问题。我个人觉得不仅仅在美国,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新加坡等留学地,中国留学生都有类似的问题。所以我今天从这个角度切入,把这个和“不爱沟通”的习惯从另外一个角度做一些解读,聊一聊对策。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刚刚和大家介绍了我本人是英国留学的背景,现在想从从我个人的留学际遇入手,和大家分享三件事。

 NO.1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You need to read a degree!

你需要去“读”一个学位,这个里的read不是攻读,而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也就是我们讲的思辩思维或者辩证思维。
 

我这里给大家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2003年在格拉斯哥读MBA的时候,第一次左右成绩下来后,我吓傻了,是55分,觉得自己可能挂科了。在英国挂科是非常危险的,尤其在排名靠前的学校,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很高。如果出现挂科的情况,很多时候只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过就拿不到学位,留学就白费了。当时,我觉得后脖颈子有点发凉,赶紧去找老师。


在英国找老师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往往需要先电话或者邮件预约。我和老师约了某个下午,我们见面后,老师和我说,你的成绩,我还是手下留情了,本来你应该不及格的。
 
这里得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英国的成绩是怎么制定的
 
按说英国也是百分制,但是会把分数压的很低,70或以上就是A,即国内的优。我拿了55分算C,D档才是不及格。我当时稍微松了口气,至少没有不及格,可另一方面,又觉得我不应该这么差,符合往常的水平,所以就继续问老师低分的原因。
 
老师指向最后一页,是bibliography(参考书目)部分,这一页对于论文来说很重要,是必备的一页。老师说:“你在这页只列了四本书,也就是你在这个论文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这四本书得到的,这在英国是没法通过的,这说明一方面你学习不认真,另一方面,敷衍了事。同时你的结论,没有根据。因为读书少,看待事物的角度会单一,不是很客观。”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我觉得自己所谓的辩证思维都是写给老师看的,过往在国内的经历没有这种感觉。
 
英国人的学习思维,是要从各个角度审视一件事情,要通过大量阅读来得出结论。所以老师给的一次参考书单差不多要有20本,量很大。所以为什么说(去英国留学)要“泡图书馆”,有的时候一“泡”就是一天。英国在这方面的要求比较严,英国“宽进严出”的学业设置对刚去英国留学的同学来说,压力还是蛮大的。
 

英式思维还有个特点。比如一瓶水,英国人看这瓶水,先看没有水的地方,再看有水的地方,从骨子里偏悲观,先看负面再看正面,从而得出相对公平的结论,不会草率的对一件事情下结论。英国人的理性思维,也是通过大量阅读所训练出来的。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我这里有个数据给大家,很有意思,有个机构做了调查,英国人的平均读书量一年37本,和中国的调研差别还是蛮大的。这个数据我没有求证,但英国人很喜欢读书是真的。我的同事常常随身带2-3本书,看完了丢掉或捐掉。
 

有次一个英国同事来中国,到机场时告知飞机因雷雨延误4个小时,同事就带着书去旁边的咖啡厅看书去了。我觉得英国人也很重视个人利益,经常想很多办法维权,就问他为何不去和航空公司理论,他回答我说,难道你要和老天爷去投诉么?既定事实,我们就要做出妥协,这是典型的英式理性思维。


 NO.2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录音笔      

从2003年到现在,也过去了很多年。中国留学生箱子里还会带什么东西呢?锅碗瓢盆在当地买可能还更实惠,现在必备的是录音笔。


我和大家分享下我在MBA上第一节课的体会。我们一节课往往要上一个上午,中间休息的时候,我发现老师讲台上摆满了录音笔,大部分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同学。亚洲大部分地区都是英语重灾区,在听老师讲课上有一定困难。
 
有次遇到系主任,他和我说,你们中国学生的语言已经通过测试,雅思平均成绩6.5分到7分,但是通过他的观察,在应用中比较薄弱。首先是听课的时候,很多时候学生一脸茫然,第二个,就是应用,说的听不懂,写作也薄弱。虽然现在大家对英语的重视程度更高了,可是整体水准也没有大幅提升,我感觉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太注重成绩,到了英国依然专注在“如何应对考试和拿到高分”,不去实际应用。
 

虽然很多人笑话印度英语,可是很残酷的事实是,英国人往往能听懂印度人的英语,但听不懂中国学生的口语。主要问题是用词不到位,经常把几个英文词重叠在一起,说“中式英语”。总体来讲(去留学)在英语上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千万不要满足于雅思成绩,还是要下功夫提高实际技能。不然去任何一个英语国家,最开始的几个月都会很难熬。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中国同学确实也下了很多功夫,给大家分享一张照片,这是我和另外4个小伙伴组成了一个互助小组。当然我们也不拘泥于中国人,有时候还有印度人、荷兰人,经常七、八个同学一起组成小组学习。

大家录音后,下课后讨论,特别是要做案例分析。大家知道MBA的案例分析非常重要,由于我们每个人来个不同的行业领域,每个人都有所长,彼此之间相互鼓励,效果还是不错的。
 
我觉得中国同学是非常有智慧的,为了达到目标也做了很多努力,其中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办法。我们班里有个荷兰同学,他的口语比较一般,但是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有时候老师还没有说完,他就开始提问。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只要他站起来提问,我们也站起来提问,这种奇葩对策还真有效果。
 
照片里的Mark,他一般是最先站起来提问的,我也经常随后提问。这个方法有个好处,就是把胆子练大了,我们很多时候学不好英语,就是不敢说。还有个好处是,经常提问,老师会对你印象很深刻。久而久之,所有的授课老师都对Mark有很深的印象,上课前经常主动和他打招呼。结果就是我们不仅把胆子练大了,英语也有了提高。

我们这5个人的小组,有两个人得了“优秀”,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还有一个得“优秀”的就是那位爱提问的荷兰同学。其实中国学生是很有实力的,厚积薄发,刚开始会有磕磕绊绊,最后能够赶上他人。得到“优秀”的同学也是非常刻苦的,很懂得合理分配时间,他们妻子和孩子都在英国,自己还在希尔顿打工,依然能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我相信咱们中国学生都很有潜力。


 NO.3 

课件图片来自赵刚)
      PPT演讲      

无论在留学还是进入工作岗位,PPT对我们都很重要。在上学时,我们用PPT演讲呈现讨论结果。在英国上课,往往前半节课老师讲,后半节课留给小组讨论。老师通常会把本国学生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混在一起,每个小组由一个同学作总结发言,在大家面前用PPT做演讲。讨论的时间有限,做PPT也是有技巧的,越简洁越好。这个思路很像乔布斯做苹果发布会时的演讲,在每一页如何突出主旨、突出哪个数字、突出哪句话等等,做到言简意赅,一目了然。
 
如果做成四大(四大会计事务所)那种报告式的PPT,展示效率比较低,看起来比较枯燥。而很多中国同学做PPT,会先写下来然后再背,这样在台上容易紧张,语言不流畅,会影响现场表现。通常做完演讲,老师还会有提问,对演讲者的表现做总结、打分。个人觉得,在英国提高做PPT演讲的水平,留学就算没白去。
 
PPT演讲不但是一种胆量的提升,也是对整体素质的提升,特别是现在国际化的商业环境中,建议大家不要把演讲PPT当成课堂上的模拟练习,而是要认真对待,我也是做了几千个PPT了,感同身受,收益很多。

 小结 

小结一下,国际化人才的素质培养,需要如下能力:第一个就是思辨能力,辩证的看问题,不同角度分析事物,这部分现在在国内也比较关注。第二,英语应用能力。以前觉得到了英国,就会学到纯正的英语。实际上英国的英语也南腔北调,学校的老师也来自世界各地,有意大利英语,荷兰英语,当然也有中国式英语。在这种环境下,口语成长的更快些,这就是最真实的英语环境。说到国际化人才的最后一个素质就是演讲的能力,想展示的东西,用顺畅、简洁、有辨识度的语句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英语训练中很大的课题。
 
我在英国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感受,就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我们通常想到在国外留学的场景,就是在课堂里、在实习的公司,或者是以后走向的工作岗位,但我觉得这份经历汇总还蕴含着很重要的文化层面的认知,如果不和当地人交流,不通晓当地文化,是很大的损失。

教育如果和文化分离掉,就不是我们想象的教育,变成教化的工具了,教育与文化脱钩,没有文化感的教育就是一种酷刑。这句话也在我的书《到英国去》中引用过,这本书记录了我这十二三年个人的心路发展,特别是在英国的学习、生活、工作,最主要的还是记录了我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感悟。建议大家(在梳理自己留学的目的时,)加入对当地文化的考量。这也是今天和大家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学术文化——在英国渗入学术文化,会走得更远,自身的提高也会更全面。



 直播Q&A环节 


Q
英国各个地区的学制区别?(此问答经过作者后期修改)


在英国,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学制有所不同,英格兰本科是三年,硕士一年,而苏格兰的本科是四年。英格兰的高等教育特色是专业教育,注重实用性,而苏格兰与美国有点类似,从通识教育过渡到专业教育,第一学期不需要选专业。


在英国的本科阶段主要是解决应用基本问题,英国是典型的大众式教育平台,很多学生可以从一个相对比较低的起点来开始。整个英国的学制与国内还是有较大不同,学制短,课程紧,学习的时间也相对紧张。


Q
在国内怎么准备才能快速适应英国的学习节奏?

结合刚刚我讲的,英语方面多投入,有的学生到本科三年级准备出去再准备英语,有些晚。准备英语不仅仅是考一个好的雅思和托福,更要学以致用,目的是用来交流,可以听懂对方,能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清楚,这个就基本到位。


如果能再深入一步,能够用语言去探讨一些问题,探讨到文化的层面,这对当地的使用能力就快一些。


建议大家英语的训练可以多看看电影,我本身也是电影迷,看电影让我们理解他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模式,有一定帮助。


Q
孩子A1,选修经济、化学、数学、高数4门课,
明年申请大学,请老师推荐英国经济专业的学校?

孩子在A-level选修几个理科的学科,这是满聪明的做法,不论今后学文学理,A-level的理科成绩也往往会加分的。在英国这几门的教学难度没有国内那么大,所以咱们中国学生适应起来会方便一点。


至于学校的选择,各有千秋。伦敦的LSE是经济学非常好的学校,大概有十二位诺贝尔经济学的获得者都在这里毕业。LSE的录取标准比较高,还有其他学校也不错,可以在网上找这方面的信息。格拉斯哥大学也可以考虑,他们学校有亚当·斯密,是政治经济学的鼻祖,这里也是我曾经就读的学校。


Q的
美国本科四年和英国本科三年的差异?

我个人感觉美国的体制是从苏格兰过去的,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英格兰大一的时候也会有一段通识的时间,但是会相对快一点进入专业领域。我认为英制模式适合英式思维的学生的成长要求,而美国院校宣传的力度比较大,人们对美国的认知度比较高,实际差距不大。

有人觉得,英国的上课时间短,成本低,这样的论点,我个人觉得也许有一定根据,但是并不完全认同。实际上英国的教育结构很严谨,同时把主要课程压缩到3年里来进行,含金量绝对不输美国。

我觉得值得考虑的一点是本科阶段实习的时间,英国本科实习的时间比较短。我推荐英国三明治课程,3年的学习,1年的实习。通过面试,有时候可以是带薪的模式。有的还可以考虑工作岗位继续读博,也可以增长很多见识。

Q
时尚管理专业的艺术院校有哪些?

伦敦艺术学院、格拉斯哥的艺术学院、伯明翰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大学这方面的优势都还比较明显。

Q
在英国读完本科后,
申请英国大学的研究生还需要提供雅思成绩吗?
如果申请美国研究生呢?

在英国上完本科,申请英国的研究生相对容易一些,雅思成绩不需要再提供。如果申请美国研究生也有一个好处,英国成绩单同样被美国认可,美国也很重视英国的教育。

Q
英国本科能挂科吗?

必须全部通过,如果有不及格的,不同学校会有1-2次补考机会,再不过就不给文凭。英国是宽进严出,请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Q
英国图书馆是纸质书多还是电子书多?

各个学校不同,比较新的学校,电子书会更多。我个人感觉英国图书馆的整体水准还是很高的,甚至比国内一些国家级图书馆都还更有优势。纸质书的比重在明显下降,尤其是期刊(Journal)多以电子版为主。

Q
国内本科读英语专业,
申请英国研究生哪个方向比较好?

这个问题还是比较尖锐的,因为学英语的同学很容易碰到一些挑战,可以考虑英语教学这个专业,在国内也有一定的需求。也可以考虑媒体专业,媒体专业对专业背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商科可以考虑管理专业,选金融和会计专业难度较大。

Q
英国的大学有夏令营活动吗?

现在夏令营活动越来越多了,我所在的诺森比亚大学就有学校组织的夏令营活动,大概一个多月的课程,以教学为主游玩为辅。

Q
请问您对孩子去英国读中学有什么看法?

现在国内学生去英国读中学越来越多,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个人建议出国前把文科基础打的牢固些,特别是我们说的汉语和传统文化,不然以后学生会对汉语的接受程度比较弱。

以上言论仅代表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官方立场及观点。


点击 阅读原文  收听在线语音回放


 下期预告


【社群微课vol 2】去英国读中学,你的家庭准备好了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