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可逃,There's no way out:《局外人》读后感

2017年07月04日 伦敦读书会


关于加缪 Albert Camus

加缪 Albert Camus (07.11.1913 – 04.01.1960) 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

代表作品

1942       《局外人》

1947       《鼠疫》

1956       《堕落》

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的父亲死于一战,他的母亲迫于生计带着年幼的孩子迁往阿尔及尔谋生。法属殖民地阿尔加尔便是加缪成长的地方,小说《局外人》就是以阿尔及尔为背景。《局外人》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加缪在完成《局外人》后很快发表了《薛西弗斯的神話》(The Myth of Sisyphus),它被认为是《局外人》的哲学思想解读。

关于书名翻译

 

小说原著以法语写成,书名为L'Étranger。在法语中,L'Étranger同时具有Outsider, Stranger and foreigner三层意思,而英语和中文当中并没有一个词汇能够完全对应这个法语单词。正如最新一版英文翻译者Sandra Smith所言,主人公Meursault实际上是这三种意义的集合:对Meursault自己来说,他是一个陌生人;对社会来说,他是一个局外人;对阿尔及尔来说,他又是一个异乡人 。

因此这部作品的标题在英国翻译为The Outsider,而美国版本则翻译为The Stranger 。中文版本的翻译在中国大陆采用《局外人》,在台湾则是《异乡人》(这与日文版本的翻译吻合)。值得一提的是,自1966年至今,台湾已经出版了大约15个不同版本的L'Étranger

我读的两版英文是:1946 年  Stuart Gilbert的第一版英文翻译和 2012 年 Sandra Smith 的版本,这也是最新一版的英文翻译。从这两部相隔半个多世纪的翻译作品中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语言的变迁。目前中文只看到了大陆发行的柳鸣九翻译版本,很希望在未来的时候可以看到台湾翻译的版本。

关于《局外人》的故事

《局外人》以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尔为背景,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年轻的运输公司职员Meursault在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偶然成为杀人犯,最终被判上断头台的故事。

Meursault的准确年龄小说中并没有交代,大致推断在30岁左右,他的性格沉默,被动而疏离。故事从Meursault接到母亲所在的老人院发来的电报告知母亲死讯展开。Meursault参加了母亲的葬礼,他的沉默,出乎寻常的冷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葬礼结束后,Meursault继续着平淡的生活,他和以前的女同事相遇并开始了恋情。Meursault似乎不以寻常的标准评判周围的事物,他替实际上以拉皮条为生的邻居写了一封信去报复一名并不相识的阿拉伯女子,由此卷入了发生在海滩的斗殴事件。


小说第一部分以Meursault在海滩对前来寻仇的阿拉伯女子的兄弟连射五枪为结尾;小说第二部分详细描写了Meursault荒诞的法庭审判。法庭审判并未涉及到任何关于他枪杀阿拉伯人的细节,而是出乎意料的成为一场对他的道德审判。在母亲葬礼上异常冷静的表现,葬礼后和女友展开的恋情,以及和导致杀人事件的邻居的交往都一一成为Meursault的‘罪名’。

Meursault在临刑前夜和神父爆发了一场关于信仰的激烈争吵,小说以他的内心独白为结尾: 

“…… No one, no one in the world had any right to weep for her. And I, too, felt ready to start life all over again. It was as if that great rush of anger had washed me clean, emptied me of hope, and, gazing up at the dark sky spangled with its signs and star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irst, I laid my heart open to the benign indifference of the universe. To feel it so like myself, indeed, so brotherly, made me realize that I’d been happy, and that I was happy still. For all to be accomplished, for me to feel less lonely, all that remained to hope was that on the day of my execution there should be a huge crowd of spectators and that they should greet me with howls of execration. “ 

–  The Stranger, translated by Stuart Gilbert in 1946

“… … 没有人,这世界上没有人有权去哭她(母亲)。而我,也已做好生命往复的准备。这场突如其来的怒火仿佛将我的欲望洗刷殆尽,在这个意味深长的黑夜里面对着满天的星光,第一次,我向这个安详而陌生的世界敞开心扉。它(这个世界)和我是如此的相像,如同兄弟般的亲密,我意识到过去的时光曾经是快乐的,而我依旧快乐着。为了一个圆满的结束,为了使自己不那么孤单,唯有希望在我行刑的当天,将有如潮的人群向我致以充满仇恨的哀嚎。” – (一冰译)



加缪以短小的篇幅,毫无修饰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作者在书中将这个荒诞世界强加于人的种族等级,社会秩序,道德偏见,信仰依赖做了尝试性的切割,呈现出一个冷漠,疏离,与世界处于对峙状态的‘局外人“ - Meursault。这部作品捉摸不定的多义性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思考和讨论空间,这也恰恰是《局外人》持久的吸引力所在。

《局外人》的现实意义

   

 《局外人》在2016年被优秀的话剧导演杨婷搬上舞台。这部作品在杨婷导演看来与这个阶段她最想表达的东西不谋而合:”局外人对应的应该是局内人,那种顺应这个时代,按照这个时代的要求去生活的人。但时代的要求有时是盲目的,虚伪的甚至是无礼的,充满欺骗和谎言。当你面临这种东西的时候,怎么选择?” 

From  导演杨婷

跟《局外人》的相识很偶然,那是一个盛夏的傍晚,我在一条喧嚣的街道上,道路两侧全是大大小小的饭馆,里面人满为患,《黄帝内经》里讲:“人一生的食物是有限量的”。人们都在提前透支,而且兴高采烈,笑语喧天。我趴在栏杆上侧头看向街道远处,人群熙熙攘攘。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脱离了这个空间和时间,我就像一个局外人,在看,在观察,没有情绪。接下来的一天我就在书店里看到了《局外人》,于是开始了跟它跟加缪的亲近与热爱。

(***编辑按:以上这段是一冰小师傅特约杨婷导演为此文而写的一段话。


导演杨婷

(话剧《局外人》剧照)


在这个金钱物欲如雾霾一般笼罩的创作环境里,还有导演和团队能够去做这样的戏剧作品,他们本身就已经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了。

以上就是我对《局外人》这部作品的浅显理解,感谢读书会提供的机会和大家分享这本小说。现在以Meursault和老人院护士之间的一段对话作为结尾。

“If you go slowly, you risk getting sunstroke. But if you go too fast, you work up a sweat and then catch a chill inside the church.”

She was right.

There’s no way out. 

无处可逃。

—————————————



本文为伦敦读书会成员“一冰小师傅”原创作品。感谢精彩分享。转载请联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