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评论:资本外逃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资本外逃”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谈论,成为得到广泛认同和支持的一种警惕。与此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呼声并没有从诸多有影响力的场合消失。而如何甄别企业“往外闯”和“资本外逃”,似乎成了一道难题。
有报道说,几家国有银行近来对这几年在海外投资活跃的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被不少人解读为清查那些企业“资本外逃”的情况,从而使得这个话题在微信群等私下场合已经热了一段时间以后,进一步冲上网络舆论的焦点位置。
这显然是个相当重大的问题,值得拿上桌面认真讨论和厘清。
所谓“资本外逃”,是当前舆论对跨境规避风险或保值性投资的一种极端叫法,而规避风险和保值,恐怕是资本内在的属性之一,民间所说“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与此同时,资本还有另一个特性,那就是扩张。在现实中,扩张与规避风险有时是一石二鸟的关系,或者说资本向外走时通常有其中一个是主动因,另一个成了附带所得。
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都会出现对外投资潮,因为强大的国家必然要扮演世界经济的中心和支配角色,“挣全世界的钱”。这意味着该国会有大量资本流出到境外,很多公司成为跨国企业。那些企业参与了国家竞争力的重建,刷新了国家的影响力,同时它们的鸡蛋也的确放在了多个篮子里。
中国作为外汇和对外投资受到管制的国家,至少在某个阶段或特殊时刻,一些人对把钱搞出境的意识可能会更强些。这种情绪还会相互传染,一旦厉害了,就与银行挤兑的心理逻辑很相似。
必须看到,中国出现那种真正大规模资本外逃的条件并不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既有新兴市场的高增长优势,又有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的宏观经济稳定性,资本在中国有用武之地。由于人民币存在相对于美元的贬值预期,会导致部分投机性资本外流,这在宏观上算不上大的异动。其他为分散风险去海外小规模投资的,更不会构成中国资本面貌的主导面。
总的来看,国企海外投资,基本不会被怀疑“转移资产”。高科技民营企业搞海外并购,舆论的非议也比较少。那些到海外搞不动产和娱乐旅游项目收购的投资行为,引起的警惕最多。
不过看一看日本这个海外投资大户,就会发现,它当年也曾收购大量美国的不动产以及娱乐业项目。再看有些著名的老牌公司和奢侈品牌,它们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股权结构变化,不同国家的资本都曾参与其中,来自海湾国家的投资基金阿巴尔公司一度成为戴姆勒-奔驰公司最大股东。
总之海外投资是全球性现象,也是不断强化的趋势。这当中有些投资相对优质,给国家竞争力的加分短期内就比较明显。而有一些更容易被大众怀疑成是“资本外逃”,它们被企业家所指的价值需要更长时间来验证。另外,这样的价值分类是否准确,同样需要时间的验证。
我们想强调的是,甄别海外投资对公众的利弊,并非很容易。为了避免争议的发酵,构建一些基本标准或许是必要的,即使这样做会部分影响海外投资的效率,但如果它们能消除猜忌,也是值得的。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应是“经济讨论”,而不应将它们政治化。即使海外投资的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这一动机也应被视为正当的。它们与“洗钱”有本质不同,后者是为了将来路不正的钱通过海外投资“洗白”,是非法行为的一部分。而想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所表现的并非不健康的人性。
当然了,国家根据外汇情况对海外投资加以统筹管理,是宏观治理的建设性举措,具体公司的海外投资计划应当与之积极互动。我们相信中国政府的权威足以让每一次出台的政策都受到认真对待,这当中如果存在新的引导甚至“纠偏”,都不应受到过度解读。
最后,巩固企业家的信心和全社会的信心至关重要。信心多一些或少一些,看待同一件事的感受往往也不一样。
外资大行称中国资本外流反弹
新浪美股讯 北京时间26日 彭博报道,在研究过中国官方公布的多项国际收支数据后,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等外资大行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中国5月资金外流规模出现反弹。
至5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连续4个月上升,但综合外汇市场结售汇和涉外收付款等指标,境内外汇市场仍呈供不应求局面,国际收支净流出也出现扩大趋势。上周,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信在相关报告的题目都显眼地使用了“资金外流温和反弹/加速”等字样。
5月银行代客结售汇逆差环比小幅收窄,但彭博将外汇远期交易数据予以剔除计算后显示,企业和个人净购汇压力实际环比扩大近13亿美元。摩根士丹利驻香港经济学家Jenny Zheng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她并强调,5月人民币资金流出从等值100亿美元扩大至170亿美元,成为外流主力。她和高盛对5月整体流出规模的估算均为210亿美元。
“个人和企业的购汇情绪还在升温,外流不会有所收敛,”华侨银行驻新加坡经济师谢栋铭说,“政府针对个人和企业的外汇管制措施都是用时间换空间。”
“现在外流能堵的漏洞都堵了,未来再收紧也不现实,但放松也不太可能,”瑞银大中华区首席投资总监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胡一帆表示,“为了平衡跨境资金流动,政府在不断想办法吸引资金流入。要达到资金动态平衡,债券通就是重要一步。”
中国央行外汇占款5月降幅继续收窄,但未能扭转连续19个月下降的趋势,也佐证了一季度以来资本流动渐趋平衡的趋势,可能不如外汇储备数据反映的那样乐观。
汇率再走弱
从人民币汇率看,5月下旬加入逆周期因子的中间价对市场引导作用未能持续,随着6月中旬美联储进一步明确加息及缩表立场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走弱,且相对中间价向贬值方向偏离的幅度扩大。
周一,北京时间15:52分,在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0.01%至6.8384,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下跌0.15%至6.8467。离岸人民币下午一度跌至6.8554,创中间价新机制公开以来新低。
高盛经济学家邓敏强周一报告称,人民币中间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能够传达政策导向,但央行需不时出手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质性干预以增强其可信度。当在岸汇率日内波动与逆周期因子的调整方向发生大幅偏差时,汇率大概率将出现政策驱动的波动。
瑞信固定收益研究和经济部门亚太区主管Ray Farris在上周五的报告中称,调整中间价机制对于资本流出改善的幅度仍待观察,一般来说,资本流动反映了即期汇率的表现,因此外流在6月上半月应有改善,但最近境内外人民币再度走弱或抵消了这种改善。
“现在看起来外汇市场风平浪静,但是这是付出了代价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表示,这一代价就是资本管制加重了,企业在对外投资、跨境支付等方面切身地感受障碍,增加了成本。“现在并不是放松管制的好时机,但放远一点看,这个时机会出现的。”
外汇流出的增加也与假期因素刺激旅游,居民购汇增多也有关。从外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看,去年至今年4月,体现外流的服务贸易逆差数字中,有超过九成来自旅游。“随着暑假的到来,7、8月份的居民购汇还会增加,”谢栋铭说。
鼓励流入
谢栋铭进一步表示,往前看,政府不能持续收紧管制,而需要通过鼓励流入,可使得未来资金流出流入相对更为均衡。
为平衡跨境流动,中国政府去年以来主要依靠收紧外流渠道管理“堵流出”,近期官方开始强调推动“一带一路”以及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目标,人民币资金外流规模重现扩大趋势。Jenny Zheng在采访中表示,5月外流主要体现在人民币流出,由于当局放松了跨境人民币月度收付比1:1的规定,企业在对外投资、相关跨境项目的交易可能增加。
陆家嘴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强调金融业对外开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落户上海也为人民币回流进一步打通渠道。中国政府网16日也公布了2017年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与上一版相比,清单减少了10个条目、27项措施;商务部在15日公布1-5月吸收外资情况时也提到,近期将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外资的重大举措,包括发布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中国央行周一表示,支持港澳地区机构投资者按程序在试验区内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业务,参与境内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绿色创业投资基金投资。
本文由资深经纪 Jen Gong 宫健 提供,内容及图片转载自华美优胜。
更多资讯,请点击下面蓝字【阅读原文】致讯 Jen Gong 宫健 资深经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