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我所知道的加拿大小学一二(1)

2017年06月15日 虎头锤


其实我一直想写关于墨尔本小学的文章(那为什么没写?还不是因为懒!),看到好朋友写的加拿大小学的事情,发现,嘿,基本上差不多,大家看的时候自动把“加拿大”切换成“墨尔本”就可以,细节上的不同我会说明一下。


——作者:楠瓜露—— 




加拿大海归妈妈,育有仨娃。不想孩子们成为中文困难户,毅然带孩子回国锤炼汉语。这里记录仨孩儿成长路上的点滴经历,分享仨娃双语启蒙的经验,搜集国内外英语学习资料,总结好玩实用的英语启蒙方法。崇尚自然自主自信的语言习得过程,喜欢和父母们互助交流成为朋友,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双语小达人!





仨孩儿现在的公立小学,每周二下午都设有校外话题课堂,以此增加孩子们多方面的学习能量和兴趣。

应大妞所在的四年级孩子们要求,准备并分享了我们所经历和了解的加拿大小学。借此把课堂上的内容整理出来文字,贴在这里让更多感兴趣的的朋友了解。

想细说加拿大的学校,感觉有太多方面要介绍,只能取其中一些和国内比较有差别的地方,期望能达到管中窥豹的效果。



 



去上学


几点上学放学?

早上一般要求835到校。下午230就放学了,可以算算除去中午的午休1个小时,这一天天的在学校待不了几个小时。(🍍在墨尔本上的小学是9点到下午三点半,在学校时间那么短,就是坑父母啊

 

怎么去上学?

加拿大的公校也是讲究学区,也就是就近原则。如果所在区域的学校资源比较平均,一般不存在择校问题。如果想择校,请先去搬家,就这么简单直接,而且执行严格(看水电账单的姓名及地址)。所以国人移民经常钻个空子,比如把某个银行账单签注到好学区的朋友家里之类的。

 

因为就近,小学分布主要看居住的密度,基本上可以保证举步或者开车10分钟内可到的距离。这样一早,基本上都是送孩子上学的车辆进进出出。大点儿的孩子一般都在Drop-off区域下车,自己走进学校。像K年级和一年级这样的低年级,老师出于安全考量,通常会要求家长送到教室或者学校门口,看着孩子进入学校再离开。



因为毕竟有走路上学的学生,还有的家长嫌太挤,车子不开进学校的区域内就让孩子下车,所以也是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在学校附近过马路。这样一来,就产生了Crossing guard这样一个“职业”,即辅助孩子过马路的交通指挥员。他们通常手拿红色的STOP牌子,看到有学生要过马路,就举起牌子,互送孩子过路,来往车辆看到红牌子,主动减速并停车等待孩子过路。哪怕是很小的街道,只要过车,就会有Crossing guard把守。这个角色大多数是学校老师轮流加上家长义工担任的。我们当时所在的小学,经常是校长一早在那儿担当。



我们所在的区域中学才有校车,但其他区域,也有不少孩子是从小学就开始乘坐校车上下学的。 校车在路上行驶时的“专权”很大,比如当校车即将停下前,黄色提示灯开始闪烁,这时后面的车辆就要注意别跟太紧了。当校车停下,车身侧面的红色STOP牌子打开,就代表有学生上下车,这时所有车辆都必须排队在后面等候,不允许超车。(墨尔本的公校貌似都没校车,私校有,每年好贵的说,所以这段不适用)




校车的优先权是记录在交通法规内的,可见保护学生的交通安全是受法律保护,不容质疑的。每个成人都曾经是学生,更可能正在做学生的家长,所以大家都自觉遵守这条规则,保护保障学生在路上的安全。


照片出自网络





学校设施

加拿大的公立小学都很简单,基本都是一排平房,每个教室都有直接开向外的门,也就是孩子们不是非要从学校正门进入教室。


除了教室外,基本都会配备

餐厅 (没发现🍍他们有餐厅)

室内球馆兼礼堂——每月集会和大型活动的室内场所



操场——两个playground+ field(游乐场+运动草地)的组合。说草场而不是操场,是因为操场不像国内铺就假草坪,周围是红色跑道,而确确实实是一块大草地,一般有一圈300-400米大。有的学校草场会设置足球门。仅此而已。

两个playground(游戏场)上都是沙石地上的综合运动器械,必不可少的monkey bar(猴架),zip-cord(滑索),滑梯,各种类型的攀登架等等。分成两个区域,是把高低年级的活动空间分隔开,避免不必要的冲撞。我女儿的学校当时是分成K-3年级一个游乐场,4-7年级一个。




从我们在加拿大的经历来看,国外孩子们的运动协调能力,特别是上肢力量比非常强,我认为和这些运动器械的关系密不可分。大妞有个很要好的白人朋友,小姑娘非常瘦小,但是在学前班的年龄一样可以玩吊起来的monkey bar,可见孩子即便瘦,力量却不受影响。这点很值得国内家长和学校思考和学习。(确实是,🍍本来不会爬monkey bar的,上学之后跟小朋友玩的可high了


图书馆——基本上是个每个学校的标配。这是孩子们每周必来至少一次的地方,也体现了加拿大对于阅读的重视落实到实处。这点后面再表。

 

当然还有音乐教室等等,和国内无异,就不一一列举了。


以上照片出自作者本人在加拿大孩子学校的实地拍摄,非问勿转,谢谢!


 



走进教室

把目光转进教室

加拿大公立小学的教室是个大家庭,给人的初步印象必然是五花八门,热闹非凡。我们分区域来讲。


板书区——不同于国内的黑板,加拿大很多学校直接用的是块大白板。这样也有利于各种幻灯片,视频等的放映。在白板上方,不是像国内的标语、口号,校训、班训,而是每个年级的老师根据该年级的特点,粘贴了一些必要的学习要素。比如小年级就会是一个个字母表,数字表。大妞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个体育爱好者,他们班的白板上方贴满了儿童瑜伽的各个动作图,非常有特点,让我过目不忘。

白板上因为有磁性,也有相当一部分区域是被诸如认时间的钟表,每天会谈论的天气,日历,或者孩子们的姓名等内容充实着,花花绿绿。到了高一点儿的年级,可能会是本周要记住的知识要点或者本周必背单词等等。

 


课桌区——低年级的课桌不是一张张横成行,竖成列地排列,而是5-6张桌子拼在一起,围起来坐,看起来不像是上课,倒像是开小会。这样的好处是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方便老师安排一些小组活动。

到了高年级,大多数的课桌摆放方式开始和国内看齐,有时也随主班老师的想法而变化。有的老师比较活跃,就会有各种奇思妙想排列课桌,让孩子们时刻有新鲜感。我记得大妞的班主任曾经让班级课桌排成大U字型,孩子们上课一定觉得很像在开研讨会一样,兴趣满满。老师不停动脑筋想着变换花样,孩子们就怎么也不会觉得厌学,总想知道第二天会有什么新奇事儿在等着自己呢。

 


地毯区——这个名字是我自己特意这样称呼的。原因是几乎每个教室都会有这样一块地毯。加拿大孩子习惯了坐在地毯上,看老师在前面分享知识要点,讲一本绘本,或者在circle time进行的相关活动。

 



图书角——除了学校有固定的图书馆,每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老师通常都会将书目按照一定规则排列。小年级会是按照阅读级别,便于班级里各个阅读水平的孩子都有满足水平的书可选;高年级会是按照科目来分,比如科学,社会学,艺术等,孩子们按照兴趣来挑。总之,班班有书架,个个有书读。

 



墙面装饰——教室的墙面也有装饰,但不是名人名言,也不是守则规范,或者评比表。而是老师不停在更新的孩子们的作品。而且一定是全班同学的作品都展现在那里,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都自豪不已,也让随时有机会进到教室的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成果。

 



游戏区—— 低年级的专属特例。在低年级,比如K年级和1年级教室,通常还会布置一个简单的游戏区。孩子们在这里能够找到类似益智玩具,沙盒,还有cosplay的服饰等等,可以在课间休息或者集体安排的游戏时间在这里放松。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未完,待续~~



如果喜欢
欢迎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