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需要一直学习。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但是,如果他们可以呢?

2017年11月21日 美国新阳光国际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1

周末跟朋友小陶闲聊时提起自己的童年记忆,她回忆起来最怕的就是爸妈吵架。


有时候爸爸会生气到狂摔东西,妈妈也毫不示弱,大吼大叫的样子就像洪水猛兽一般。


她吓得躲在房间里,外面飘进来的争吵声中永远夹杂着钱、累、苦这样的字眼。


甚至每次她两争吵完,妈妈还会把小陶当作出气筒来训斥一顿。


很多次小陶只是不小心弄脏了裙子或是打碎了一个杯子, 妈妈冲着她就是一顿教训:“你跟你爸就是一个样,没一个好东西。”


每次听到这些针一般的话语,小陶就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活着?

我为什么要读书?

我怎么还不去死?

我存在这世界的意义是什么?

很多人觉得这种想法很幼稚、很非主流、很玻璃心,其实不然。


在孩子幼、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心智还不够成熟,也没有建立完整的三观,所以父母的一句话、一个行为会对孩子的内心造成翻天覆地的影响。


由此可见,家庭氛围是否和睦,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能否健康成长。

一个不懂得好好说话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2

有些父母好像从来不会赞美孩子。


他们觉得那样会让孩子骄傲,只有时刻挑刺般的鞭策他,他才能不断进步。


殊不知,你们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像一只利剑,深深刺中孩子脆弱幼小的心上。


前段时间,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自杀。


在他自杀之后,他的QQ空间发出了一篇定时说说控诉了他对父亲的不满。


小斯的遗书中说到


爸爸从小吃了很多苦,脾气不好,所以望子成龙心切,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


自己考了98分都要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连夹菜姿势不对也会被爸爸打。


爸爸问小斯英语学懂了没:

如果他说学懂了,爸爸就会说:“娃儿不要骄傲自满,半灌水响叮当。”

如果他说没有学懂,爸爸又会说:“那你这一学期学了些啥子麻批!”


想得到爸爸的一句肯定,简直比上天奔月还难。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


他们将自己的失败投射到孩子身上,非常希望通过孩子来破除自己的焦虑,甚至企图变相挽救自己的人生。

因为学历,导致事业无法进步的,就指望孩子拿到高学历;

因为穷困,在别人手下忍气吞声的,就盼着孩子发大财;

因为当小老百姓处处受挫的巴不得孩子早点仕途得意。

父母以为自己这是恨铁不成钢,甚至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却忽略了这种打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越来越消极。


他们没有接收到父母传递过来的爱,反而更多地感受到了嘲笑还有不认同。

3

还有一类家长,大家肯定也遇到过。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有个好朋友,她性格比较内向乖巧,也不善言辞。


有一天放学后她邀请我去她家吃饭。


她很开心的告诉我周末那天是她妈妈的生日,她想亲手帮妈妈做几个菜,让我去帮帮她打下手。


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并暗暗在心里学习她的孝顺。


我们忙活了整个下午,跑去菜市场挑选着她妈妈喜欢的菜,翻着菜谱,终于整出了几个像样的菜。


令我非常惊讶的是,同学妈妈回到家并没有被感动,反而是阵阵的质疑。


一开始说她这是去外面店里打包回来的菜,一会又说浪费钱,一会又挑刺做的菜味道不如自己。


我想在当着那么多亲戚的之前,母亲丝毫不给留面子,言语中夹杂着冷嘲热讽。


她当时的心里一定很不好受吧。


语言暴力是一种比家庭暴力更可怕的东西,常常“杀人”于无形。


有时候只言片语会中伤你最亲的人,并且可能是无法修补的伤痛。

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翁格玛丽效应”


说的是一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


你很美。


之后女孩便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美”。


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多鼓励孩子,给他积极的心理暗示。


因为你们对孩子每说一句话,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塑造着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当孩子做的不够好时,我们可以鼓励一句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已经进步很多了;

当孩子帮着做家务时,我们可以真诚地感激谢谢你的帮助,妈妈很开心;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我们可以由衷地赞许孩子你真棒,我为你骄傲;

当孩子因为失败感到迷茫时,我们可以引导他直面挫折没关系,我相信你还可以做得更好。


4

最近芬兰的一则公益教育短片《孤儿院》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在视频里,一对乖巧的姐弟俩,来到成人“孤儿院”中。


在一名女士的引导下,他们开始“面试”橱窗里的四组父母,选出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


第一组父母,爸爸在看书、妈妈在打扫卫生,他们看上去其乐融融;

第二组父母,妻子正在体贴地为丈夫倒果汁,两个人有说有笑;

第三组父母,拖着婴儿车,在树下散步,妈妈很优雅,爸爸看上去也很绅士;

小男孩透过橱窗,与其中一个温柔的父亲对视,会心一笑,眼神中透露着渴望。

与前面三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四组父母

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丈夫动作幅度很大,妻子像是在辩解着什么。


立刻,橱窗外的孩子们的表情也立刻变得胆怯、惊恐、不知所措,脸上的笑容也完全消失了。


最后视频的结尾处,显示了两行文字:


孩子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但是,如果他们可以呢?


语言这东西,在表达爱意的时候如此无力;在表达伤害的时候,却又如此锋利。


永远不要吝惜你的赞美,无论是对爱人,还是对孩子。家永远应该是温馨的港湾,而不是冷漠与伤害的炼狱。



不要把糖果撒给路人,却将枪口对准了家人。
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试,却需要一直学习。


学会好好说话这一课,希望家长们永远不要缺席。




内容来源:移民家长圈

推荐阅读

• 北京老教师美国考察后“信仰崩塌”:我们这种人,比贪污腐败更可怕

• 美国移民新时代:这5件事你不得不知道

• 海归博士夫妻回国后悔:在国内生存下去太难了

• 一年内,有人悄悄带3000亿出国,却有人“含泪活着”寄回祖国600亿

• 海归潮真相:能移民的基本不回国,回国的大多都后悔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