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年终11、12月, 伦敦的舞台节目缤纷丰富目不暇接。寒冷冬夜凉风习习, 能和家人一起走进富丽堂皇的伦敦皇家大剧院,在厚厚暖暖的红色帷幕下尽情欣赏一场梦幻无穷的圣诞芭蕾舞剧《胡桃夹子》, 《睡美人》或《天鹅湖》,算是辛苦一年后对自己和家人的一次善待。
(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内景。摄影:王云霞)
与其费尽心思去血拼礼物,不如轻松挑张芭蕾舞票送给自己和家人。一场难得的芭蕾舞剧能带给我们和家人美妙的视觉和听力享受,更难得是几个小时温馨完美的剧场体验,是物欲过剩的货柜架上任何礼物无法替代的一次人生经历,一段可以伴随我们和家人多年的无价记忆。
(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内景 摄影: 王云霞)
许多人都会对芭蕾有向往,可忙碌琐碎的生活搞得芭蕾离自己的生活又很远, 还要纠结着怎么挑演出剧目?怎么选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芭蕾节目?怎么去欣赏等等具体问题。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足尖上的艺术 - 世界芭蕾团巡礼》一书,是由世界著名芭蕾舞艺术家谭元元从她的芭蕾生涯中精心挑选出世界最顶级的9个芭蕾舞团,元元邀请她谙熟芭蕾的几位作者兵分各国现场采访,约见舞团团长和芭蕾名星,把9大舞团里最值得看的经典剧目一一呈现给读者。 这本书耗时一年, 2017年6月完成出版。在这本书中我负责采访撰写了书中《如诗如歌的英伦芭蕾》和《用足尖编织童话的丹麦芭蕾》两个篇章,本文里的部分图片特邀读书会的王云霞采访同行时拍摄,在此特别感谢。
2017年11月我在第38期读书会上和大家小做分享了英国芭蕾。在这里做文字整理总结,供喜欢芭蕾的同道人参考。
(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外景。 摄影: 王云霞)
身在伦敦的我们就先来聊聊我们身边最近的芭蕾舞团: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简称“英皇”)。 说说英皇的历史和成就可以用1段历史,2位编舞大师, 英皇史上2位当家明星, 初步了解后或许有助大家今后挑选芭蕾剧目,欣赏芭蕾少去几许顾虑。
1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 - 年轻的芭蕾舞团
五百多年的芭蕾历史造就了六大学派:意大利大学派, 法兰西学派, 俄罗斯学派, 丹麦学派,英国学派和美国学派。其中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为代表的英国学派最为年轻,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引入英國, 不像意大利,法國, 俄罗斯和丹麦芭蕾已具有几百年悠久历史。
二十世纪初俄罗斯的芭蕾步入黃金時代,红噪一时的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我们中国观众喜欢的英国电影《红菱艳》讲的就这个舞团的故事)汇集了一大批最优秀的音乐,美术,编舞家(导)和表演艺术家。这个驻扎在蒙特卡罗的芭蕾舞团在欧洲四处巡演普及了世界芭蕾事业。来到英国后,芭蕾优雅自信,与英伦人的孤傲人文气质不谋而合,迅速在这里扎根发芽。
(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学校学徒 图片选自The Sadler's Wells Ballet剧团历史库档案)
1926年,曾在佳吉列夫俄罗斯舞团里任演员的妮奈特.德.瓦卢娃(Nineteen De Valois)创立了自己的編导艺术学院。1931她又说服了颇有魄力和远见的剧院女老板莉莲.白连斯(Lillian Baylis),允许妮奈特把她的芭蕾舞学校和舞团安营扎寨在自己的塞德勒斯.威尔斯剧院里,取名为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The Sadler's Wells Ballet),这就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雏形。
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The Sadler's Wells Ballet), 图片选自维基网
1939年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遭受重创,芭蕾舞团里几乎所有男演员纷纷离团响应号召从军,团里唯剩下不多的女演员。但战争未能阻止女演员们对芭蕾艺术的真诚热爱, 她们走出伦敦到战场上,在炮火中, 到营地里为战士们演出鼓舞士气。没有现场乐队伴奏,他们就带着简陋的留声机走遍战场。 两年时间里她们艰苦跋涉不同军营间,足迹从英国遍及到欧洲各国的盟军军营。这个不大的女子舞蹈团以她們勇敢无畏感动了士兵,舞蹈独特的魅力为前途未卜的一线战士们带去许多快乐和希望, 赢得英国和盟军国的赞誉和支持。1944年英国及盟军取得二战最后胜利,由於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连年在战爭中的不懈努力和突出贡献,被英国社会高度肯定認可,特许舞团大本营从塞德勒斯.威尔斯剧院迁往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考文特花园的歌舞剧院。
1956年该团成立25周年时正式被英国皇室荣耀授名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认可多年对英国艺术的特殊贡献。 由王室成员担任主席,以示崇高正统地位,芭蕾舞团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壯大起來。
(1940年战时报纸报道剧团成员躲过德军子弹。 图片来自The Sadler's Wells Ballet剧团历史文库档案)
2
两位伟大的英国编舞先驱之一
“没有阿什顿就没有今天英皇的辉煌”——编舞大师佛雷德里克.阿什顿(Sir Frederick Ashton)
佛雷德里克·阿什顿(1904~1988),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缔造英国芭蕾舞走向世纪巅峰的灵魂人物,20世纪享誉世界的著名编舞大师。
佛雷德里克·阿什顿出生富足的英国家庭。13岁时在秘鲁首都利马有机会看到了安娜.巴甫诺娃的舞蹈演出,顿时被舞蹈迷住,从此决定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
他编导出演的第一部芭蕾是《时尚的悲剧》,不过让他一剧出名的是1946年创作的抽象芭蕾短剧《交响变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s)。这出短剧完全没有情节,在凯撒.弗兰克(Cesar Franck)简洁流畅的钢琴变奏旋律里,音乐如溪水潺潺,舞者如蜻蜓点点,在玛歌·芳婷和迈克尔·索姆斯带领下的3男3女6个芭蕾舞演员从从容容地用传统古典芭蕾的舞步肢体变换出各种几何图形。更妙的是无论观众坐在剧院里任何位置都可以获得同样的视觉美感。这样一部纯粹的舞蹈作品这是过往芭蕾舞台里从未出现的表现形式,独特的编舞巧妙地展现了英式的理智文学逻辑和纯音乐芭蕾的典雅。
在这个时期他继续创作了不少无情节交响乐抽象芭蕾,这些作品与叙事作品不同,它更依赖舞者配合明朗音乐的时的纯芭蕾创造。阿什顿的无情节芭蕾《芭蕾场景》(Scenes De Ballet)便是延续了他纯芭蕾的风尚并大获成功。
两幕芭蕾舞剧《关不住的女儿》(La Fille Mal Gardee -1961)是阿什顿现代芭蕾舞剧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备受人们喜欢,到今天仍然是英皇的保留剧目,也是其他剧团的引进的重要剧目之一,目前在世界各地成为有超过22家的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关不住的女儿》这个爱情故事里没有王子公主, 只有机智幽默的农家小妹,俗气的妈妈和蠢蠢的葡萄庄园主的儿子,全剧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 有趣的木屐舞, 捧腹大笑的鸡鸭群舞, 英式的田园浪漫和幽默诙谐,让剧目从头到尾充满了生活的快乐雅趣,让我们融入剧情很快忘掉了时间的流逝。 这剧目特别推荐给读书会的朋友们,适合带着孩子们全家老少一起观看。
(《关不住的女儿》剧照: 妈妈和女儿, 图片摄影: Alice Pennefather
佛雷德里克·阿什顿时期担当编导时合作最多的演员是英国芭蕾历史上的传奇人物:玛歌·芳婷。俩人一个谙熟古典音乐,擅长创作编导;一个舞姿超群,戏路宽广,赋予戏剧表演力,默契合作编排和演出了巴兰钦的《阿波罗》, 演绎了英国大师约翰. 克兰科的《美人鱼》,《野兽夫人与傻瓜》, 《宝塔王子》和《安替格列》。阿什顿后来編排的《灰姑娘》和为丹麦皇家芭蕾舞团编导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到今天已成为俄罗斯原版本以外的芭蕾舞新經典劇目。
玛歌·芳婷和阿什顿的合作越來越成熟,芳婷逐渐成为阿什顿创作灵感的缪斯,她担当了阿什顿大部分的剧目, 他们在台前台后的强手组合为原本平淡的英国芭蕾舞台增添了一层绚丽的魅力,他们合作的剧目主导了当时的英国芭蕾舞台。1963年阿什顿继任德瓦卢娃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第二任艺术总监,继续为舞团创作作品。其中有专门为玛戈.芳婷和她的才华横溢的俄罗斯明星舞伴鲁道夫·努里耶夫编排的《茶花女:玛格丽特和阿芒》, 他编创的无情节独幕剧包括《乡村一月》(A Month in Country),《梦》(The Dream)等代表作品。
曾经白手起家的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依靠玛歌·芳婷,阿什頓的联手成功演绎了19世纪的众多的经典浪漫巨作,至1970年当阿什顿卸任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之时,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独立拥有的剧团保留剧目累计可观,为曾经默默无闻的英国芭蕾走向古典现代共蓄的辉煌年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础。
(阿什顿,玛歌·芳婷和她的俄罗斯明星舞伴鲁道夫·努里耶夫,图片来自网络)
阿什顿活跃的40余年是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发展的重要阶段。他在1950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勋衔奖励他在英国舞蹈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同时法国和丹麦也授予他荣誉勋爵称号。可以说,如果没有阿什顿就没有今天英皇的辉煌。
晚年的阿什顿被他的同性伴侣马丁.托马斯突如其来的车祸死亡一直困扰和纠缠,多年来无法一人从阴影中走出。最终1988年他仙逝于英国Suffolk的家中。
3
两位伟大的英国编舞先驱之二
“缔造芭蕾心理舞剧的第一人” -- 肯尼斯.麦克米伦(Sir Kenneth MacMillan)
(肯尼斯·麦克米伦1929-1992,图片来自网络)
二战后的英国逐渐恢复元气,文化和经济出現了复苏的生机: 原本古老的国家再次散发出沉淀已久的浓郁文化气息, 莎士比亞戏剧遗产带来的独特舞台艺术,为英国芭蕾的发展提供了其他国度无法提供的延绵不息的肥沃土壤: 音乐,文学,舞台浮現出新的意识潮流,才华橫溢富有创造力的芭蕾舞編导也纷纷涌现。 曾为塞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舞者的肯尼斯.麦克米伦(Kenneth MacMillan)阿什顿之后的不二接班人,一位划时代的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编舞大师, 缔造英国芭蕾舞走向巅峰的另一位灵魂人物。
肯尼斯。麦克米伦出生英格兰北部一个贫困家庭。父亲酗酒无度,做过矿工后来养鸡,家庭长年摆脱不了贫困境况。麦克米伦的母亲患有癫痫症,在他12岁那年病逝。15岁时麦克米伦被萨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学院录取,赴伦敦正式开始学习舞蹈。演出时发现自己有舞台恐惧症,于是改为萨德勒斯威尔斯芭蕾舞团做编舞。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经典剧目也可以在电影院看到现场直播,此图为2017年《安娜塔沙》直播广告。 图片选自网络)
肯尼斯.麦克米伦的编舞风格摈弃了芭蕾舞台几百年对仙女童话的盲目追随,他把自己经历的所有贫穷,困惑,冲突,当代现实社会价值观的断裂,和艺术秩序的边缘化冷静务实地浓缩舞台上。他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富有戏剧化,感悟着对深邃人生的思考和人性潜意识的揣摩, 时时伴着灰暗的难隐之痛,深深讲述着极端的心绪路程: 有背叛,有愧疚,有疯狂,有凶残,他这一描述现实本质,探索人物灵魂深处的舞剧被誉为“芭蕾心理舞剧”。他不寻常的编导和叙述风格有人喜欢有人厌恶,当初在芭蕾界内颇有争议,但这些并未影响他的商业成功和对英国芭蕾舞剧的深远影响。
肯尼斯.麦克米伦编导的代表英皇芭蕾剧目有:《罗米欧与朱丽叶》(1965), 《曼侬》(1974), 《魂断玛耶林》(1978), 《宝塔王子》(1989),《安娜塔沙》(1996)等。 他编导的这些剧目到今天仍由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 是演出季节的经典剧目和票房保证。他戏剧化的情节令舞蹈演员表演难度增大,正因如此他的大剧目也成为芭蕾明星演员们特别渴望出演的重头剧。 这些剧目近年来也纷纷被其他世界知名芭蕾舞团纷纷引进自家的舞台在各国上演。
(2017年《安娜塔沙》剧照,图片选自网络)
1965年,他因新编三幕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巨大成功名声大噪。 1966-1969年, 麦克米伦因故离开皇家芭蕾舞团,远赴柏林国家歌剧院担任芭蕾舞团艺术总监,为柏林团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然而柏林三年他语言不通,无法痛快欣赏艺术戏剧和电影,漫长地煎熬着一段人生的低潮期,长期为不安的情绪所困扰,他变得非常抑郁,开始步其父后尘酗酒无度。
1970年麦克米伦重返英国皇家芭蕾舞团, 接替阿什顿成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新一任的艺术总监,然而他的气质和风格难以适合担当行政管理角色,管理业绩遭到舞团同仁的广泛质疑。苦闷的麦克米伦一边延续着他不良的生活习惯继续抽烟酗酒,依赖抗抑郁药片和心理治疗, 一边开创了他的人生的高产创作期。
在担任英皇艺术总监的7年里,他先后为舞团创作了新版《睡美人》,新一代芭蕾经典舞剧《曼侬》,以及其他独幕芭蕾舞剧如《安魂曲》(Requiem),《华丽的切分音》(Gloriana)等大大小小10余部作品。
(《华丽的切分音》Gloriana剧照 图片选自网络)
1978年麦克米伦结束了英国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生涯后,他闭门谢客,独自品味在德国经历的沉闷历程,感悟历史里程的惊涛碧浪。随后,他创作出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芭蕾舞剧《魂断梅耶林》(Mayerling)。
这部专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创作剧目,讲述奥匈帝国王子鲁道夫在政治失意后,沉迷于混沌的感情之中, 最终在梅耶林皇家猎园里和情人双双自杀的悲剧。题材之特别,编舞之新颖,情节之紧张,再一次展示了麦克米伦创作剧目的艺术深度和对历史,政治和心理的深入探索,演出让观众和评论家惊叹一片。
《魂断梅耶林》(Mayerling)摄影: Alice Pennefather
1983年他被授予爵士头衔。 1989年他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特别创作了他最后一部完整芭蕾舞剧《宝塔王子》(The Prince of Pagodas)。
肯尼斯.麦克米兰编导的芭蕾舞剧没有才子佳人没有花前月下,只有跌宕起伏的戏剧变化。 他史无前例的“芭蕾心理舞剧”,剧情或许有些黑色有些痛楚,但不同尋常的故事叙述和編導風格令人回味无穷,开启了英国芭蕾舞剧的商业成功,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舞蹈编排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2年才华横溢但人生几经挫折的麦克米伦先生因心脏病突然去世,生命终止在了63岁。无疑这是英国芭蕾舞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不过庆幸的是到这个时候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已拥有大量独一无二的英国芭蕾舞剧目, 涌现出一批批出众的芭蕾明星,成长为一个真正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成熟芭蕾舞团。
(未完待续;下期预告: 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最耀眼的两个明星演员,“两个身体一个灵魂”)
相关阅读:温暖的牵挂:第38期读书会总结
田蔚蔚: 英国心理协会注册咨询师,辅导导师。居住伦敦数十年,多年来热爱芭蕾,近年来专注于芭蕾有关的阅读,写作,合作和芭蕾观赏。
《足尖上的艺术 – 世界芭蕾名团巡礼》已由谭元元国际芭蕾艺术工作室与上海音乐出版社 如需购买可以直接天猫购买或与图书会直接购买; 以上文章有所缩减并进行了调整编辑,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或读书会公众号联系。未经同意,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