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丹麦师生“鄙视”中国孩子,5轮竞赛后惨遭中国学生碾压?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是怎样的?这是我见过的最好回答

2017年11月23日 英伦大叔



本文分享的是最近比较讨论热烈的关于东西方教育差异,比较的一个话题。 来源于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丹麦师生“鄙视”中国孩子,5轮竞赛后惨遭中国学生碾压”。 非常有正能量的一篇报道,看过之后,为祖国感到自豪,但是却有隐隐的觉得有些不对,却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不对。 


索性把此文为各位读者奉上,希望大家一起探讨,特别是那些在英国生活,学习,或者定居过的华人朋友一起探讨。 


先来看看人民日报的报道:


中国的教育怎么样?

我们中国的孩子们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吗?

相信是每一位父母都无数次关注和讨论的话题。



在中国父母焦虑权衡的时候,西方国家同样也在关注中国。


继BBC邀请中国老师到英国学校上课,拍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对比中英教育后,最近网上又出现了一部由丹麦拍摄的纪录片,对比两国教育:


这部纪录片叫做《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跟拍了两个国家的毕业班。


节目组安排了权威专家为两国的孩子设计了多项领域的测试,结果出人意料:




丹麦的毕业班叫做9年Z班,是丹麦奥胡斯地区最好的公立中学之一。


而班上小朋友们的文化背景也多样,孩子们状态和知识掌握程度也比较具有代表性;


▲9年Z班


而中国的毕业班叫做初三13班,来自哈尔滨的69中学,是当地的一所重点初中。


和丹麦孩子相似,他们接受的也都是比较典型的中国式教育。


▲初三13班


两个国家孩子差异在哪



两个班级里都是即将面对本国中考的孩子,都是14、15岁左右的年纪。


两个国家的孩子究竟有哪些不同呢?花宝数了数,发现有四点差异:


① 班级人数概念不同


在丹麦,9年Z班的学生其实是当地中学8年级两个半的“合并体”,共30名学生,并由2名班主任共同管理。


然而,班主任仍觉得孩子太多了,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


而在中国,学生共有54名,由一名班主任管理。


班主任认为,由于学生们每天在校的时间非常长,因此他有很多时间来了解孩子们的想法。



② 在校时间概念不同


在丹麦,学生的上课时间一般为8点钟左右开始,到下午2点结束,但孩子们仍觉得学习负担很重;


在中国,学生的上课时间一般是早上6:50左右开始,到晚上6:50左右结束,并且晚上回家也要完成一堆家庭作业。



③ 课堂纪律不同


在丹麦,学生可以在课堂随意发言,可以直接称呼老师的名字;老师也会走到学生身边,跟学生交流探讨问题;


在中国,学生无论是发言和回答问题都要举手,相比于丹麦,中国课堂更加有条不紊。



④ 孩子对待竞争的态度不同


在丹麦,孩子之间的竞争总被刻意“弱化”。


除体育活动外,学校和老师都不会让学生们互相比较;成绩特别好的孩子有时甚至容易被孤立;


在中国,孩子之间的竞争则是被鼓励的。


班级会在教室后面公布每个学生的各科成绩,来鼓励孩子们提升自己的排名;“学霸”们也享受做“第一名”的感觉




哪国孩子在pk中胜出呢



纪录片制作方请到了丹麦各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为孩子们出测试题让两国孩子们进行公证的比拼。


测试项目分别为:阅读、数学、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和英语。


很多人都非常期待最后的结果一方面丹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度之一,那里是童话的王国,乐高的故乡,教育理念一直被世界称颂——



另一方面中国是古老而勤奋的国家,这个民族有着惊人的韧性与生命力。


中国的教育常被认为是刻板的,但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与潜力又是全世界有目共睹。


差异那么大,哪国孩子能在各科pk中胜出呢?


第一轮比拼项目: 阅读能力 



孩子们迎来的第一场比拼是关于阅读的测试,试卷由丹麦师范大学阅读方面的专家准备。



两国专家都认为,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阅读能力,很难去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


测试题一共有30道,测试时间是30分钟。试题基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


最后一道题比较困难,专家们设置了陷阱,孩子们不仔细阅读,很可能就会答错。

考试结果显示两国班级之间的差异确实没有非常明显:中国学生的平均正确率是76%,丹麦学生的平均正确率是70%。


从数据上看,中国学生获得了胜利。




值得注意的是,丹麦孩子的平均正确率低,是因为班级孩子的阅读水平差异大。


丹麦有2名孩子做对的全部题目得了满分,中国班级则没有全对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高分段”还是“低分段”,丹麦学生都占多数。




第二轮比拼项目: 数学能力 



在阅读比拼过后,两个国家的孩子们迎来了数学方面的比拼。



数学考题分为两套:中国毕业试题以及丹麦毕业试题,考试时间均为45分钟。


不过,在丹麦考卷中,学者们已经撤出了部分丹麦学生们还未接触的考点。


但在考试结束后的采访中,丹麦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中国孩子在20分钟左右就答完了所有的题目,且正确率也极高。


以试卷中第二道选择题为例(请学生们选出正确的式子):




结果统计显示,中国学生在这道题上的正确率达到了96%,而丹麦学生的正确率只有9%。



最后的结果也很明显:中国孩子平均正确率为90%;而丹麦孩子只有30%;


而在丹麦毕业数学考试的PK中,中国学生的平均得分是57分,而丹麦学生的平均得分是26分。


在考试结束后的采访中,丹麦孩子纷纷表示:


“我一打开试卷,整个人都傻掉了,好多题都不会,只能靠瞎猜”


“我觉得中国的考试简直是太难了”;


“我根本不习惯这样的考试”……



第三轮比拼项目: 团队合作能力 



在数学比拼过后是比较令人期待的团队合作能力比拼。


丹麦的学生和学者普遍认为他们可以在这项比拼中获得胜利。


因为团队合作和团队精神是他们上学后就一直在刻意培养的。


而另一方面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学生知识能力比较强,但在团队活动中应该表现得不太好


专家们很自信地表示:“团队合作能力将是我们未来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地方“




为了测试两国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丹麦经济与领导学院的专家们专门给孩子们设计了团队能力考试:


他们从两国两个班级中各自抽出8名学生,并分成2个小组。


给每组学生分发50张白纸以及4个强力透明胶,要求孩子们在规定的30分钟时间内搭建一个“房子”,并能让小组的4名成员进入。


不过,这次的考核标准并非最后搭建建筑物的好坏,而是团队中的队员进行合作的过程。


结果显示: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学生的表现最好。



“因为他们非常善于在团队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及聆听同伴的意见,并且进一步的改进任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而丹麦学生却容易在合作过程中嬉笑打闹,这影响了他们的发挥。”一名专家表示。




丹麦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则表现出两个不同的专注点——


一个是执行任务,另一个则是自我的形象。


孩子们在过程中嬉笑打闹,看衣服手表鞋子,专家们认为这影响了丹麦孩子的发挥



最终团队合作能力比拼结果:中国孩子获胜。



第四轮比拼项目: 创新能力 




在“创新能力”测试中,专家们却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出色,但思想却比较“严肃”。


为啥?


原来,在创新能力的测试题里,孩子们须在相同内容的画上添加新内容,并给画作想一个标题,限时15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学生们画出了不少创新性的东西。


▼一个在烫头发的女人



▼在跳舞的男人


▼表现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画作



不过,令专家意外的是, 关于人体器官方面的画作题材,丹麦学生选择的很多;但中国没有一个学生选择。


这也是专家们得出“中国学生们比较严肃”的原因。


最终创新能力比拼结果:中国孩子获胜。



第五轮比拼项目: 英语能力 



中国学生们在最后一项测试上栽了:那就是英语。


英语测试分为听力测试和笔试。在听力环节,中国学生普遍表示听不懂;而丹麦学生则表示,完全在能力范围内。


结果显示,丹麦学生平均答对了71%;而中国学生只答对了29%。


而在笔试部分,中国学生也没能实现“逆袭”:丹麦学生平均答对了61%的题目,而中国学正确率仍只有29%。


不过,这样的“逆袭”并未让丹麦的教育专家感到开心:“如果丹麦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短时间内丹麦学生的优势就会被中国所超越。”



两个班级的比拼结束了,国际之间的竞争却不会停止。


我们不应该为某一次比拼结果而沾沾自喜,但是我们有理由信任自己的孩子,信任这个国家虽然有不足,但依然在不断调整和进步的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也相信我们的孩子们,一定可以非常自信地站在国际舞台上,迎接一切未知的机遇与挑战。





延伸阅读: “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是怎样的?”

文章来源:新浪,作者未知


低质量合群的你,终将毁自己一生

孩子有没有出息,由你的家风决定

为什么混了那么多圈子,仍然没一个能帮到你的人?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

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

这才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的标准。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取得成功?

赢得尊重?

还是,享受乐趣?


从创立之初的18人团队,一路奋斗到4500亿美元市值的世界级公司,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居功至伟。而除了创业,马云在对教育问题上也有独到见解。


在今年贵州举办的大数据峰会上,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只能体验!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这些东西(的教育),不让孩子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简单来说:在未来,机器可以学习知识,从而取代人类,但经由人类体验而得来的智慧,才是不可被替代的。


杨绛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关于怎样的教育才算“好的教育”,她是这么说的:


教育是管教,受教育是被动的。'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她的思想,在时间长河中仍然闪耀着历久弥新的光芒。


真正受教育的思维方式还有哪些?


2014年,杜克大学的老师和教工们,给他们2014届的毕业生画了14幅漫画,讲述的他们对新一届毕业生的期许,这14幅漫画,永不过时,也是真正受教育者终其一生应该具备的思维方式。




1

坚持

Stick with it


这或许是老生常谈,但你不该感到厌烦。


毕竟生命中的很多价值都由它创造。


但你要认清选择:坚持该坚持的,放弃该放弃的。


2

拥有感恩的心

Give back

“Give back—serve from a sense of gratitude.”


教育让我们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回报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回报是兼具了感恩和慷慨的一种美德。


3

做自己,也要善学习

Be true to yourself


“Be true to yourself. Be willing to learn and to be coachable.”


教育让我们认识自己,同时愿意学习,保持一颗谦逊、包容的心。


学会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4

灵感来自阅读

Reading leads to inspiration


保持阅读的习惯将让人更有创意。


你可以主动地阅读专业领域以外的书籍,并作为一种爱好富有激情地进行下去。


很多灵感会不经意间从书籍给你的启发中产生,那便是阅读智慧的结晶——创造力。


5

慷慨

Be generous

教育让我们学会对人更加慷慨。


一个善意的举动的背后,可使他人受到千千万万恩惠。


6

受教育不代表聪明

Educated≠Smart


“Never confuse being educated with being smart.”受教育和聪明其实是两回事。


你要知道,真正受到良好的教育的人,不仅仅拥有一个聪明的大脑。


它包括:愿意聆听、独立思考、理性分析、自由想象、不偏不倚的评判事实。


受教育和聪明共通的那个部分,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


7

教育让你学会反思

Stop and look back


受过教育的人懂得反思。


在你迈向人生新台阶时,不要忘了停下了回望过去,思考过去经历的意义。


这样会帮助你理解这三个问题:你是谁,你想去哪儿,你该怎么办。


受教育者知道要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8

拥抱不确定的生活

Embrace ambiguity


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不是按部就班的。


所以你不要害怕生活偏离了计划,勇敢地接受不确定性。


感情、工作和生活就是因为这份由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才有乐趣、才值得。


9

价值在挑战中实现

This is your Life


你的个人价值,与你所经历的挑战是成正比关系的。


走出舒适区。


人们喜欢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因为熟悉会带来轻松,可是也会带来停滞不前。你,甘愿平庸吗?


10

学会在拒绝中找机遇

Reframe rejection


重新认识你所经历的拒绝。


无论你正在朝领导者的位置努力还是在组建一个新公司,你一定常常会被他人拒绝。


与其把拒绝看作终结,不如把它视作机遇,并想想为什么。


是你询问的对象不合适吗?是你还未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来胜任新工作吗?


时间会证明,拒绝其实是给了你潜在的等待、学习和尝试的机会。


11

关注人本身,而非头衔

Respect people over job titles



不以人的职位头衔去衡量Ta是否值得你尊敬,因为头衔所能代表的实在太少了。


人与人之间的能力由很多因素决定,所以一定会有差别,但是人格上却是人人平等的。


不戴着有色眼镜审视别人,心胸才会更加宽广,眼界也会更加开阔。


12

“关系”比“索取”重要

Relationships matter


从友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的满足感,比获得某些物质上的东西,会让你更有满足感。


物质本身只是工具,可是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成了它们的奴隶。


13

人生选择没有对错

No right or wrong


人人都在为一些人生选择而焦虑操心——比如接受什么样的工作与职位。


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明天是确定的。


你需要的只是冷静地计划,然后朝着你认为对的方向勇敢的尝试。


要知道,人生的选择本没有对错,所有的明天,都是前往明天的下一步。


14

别过无意识的生活

Pay close Attention


留心观察和体会,别让生活悄然溜走而浑然不觉。


人每天在周而复始忙碌的生活中,常常会忘了自己。


而当光阴飞逝,再回首岁月时,我们是否实现了当时的初衷呢?



哈佛研究:一个人没出息一定有这9大根源,条条都中,扎心了…


最后,附上美国已故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2005年在Kenyon(凯尼恩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在这段名叫《这是水》(This is Water)的视频中,他头一次跟人说起平凡生活的困境——以及那些教育带给我们的改变。


“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在繁琐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不被杂乱、无意识的生活拖着走。教育的本质是帮助我们理解了如何去思考,让我们掌控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


这段9分多钟的视频,发人深省,建议你让更多人看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