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眼(ID:haiwaiyan) 作者:李建宏
原标题丨《长文解密:海外“精英”为什么宁死也不回国?不是不想回,而是回不来……》
1
宁死也不回国?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单位的一位领导使尽浑身解数,甚至动用了来查阅资料的外国学者的力量,终于如愿以偿地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国外,引来单位里无数人的羡慕与嫉妒。
但不久之后,噩耗传来:其子在比利时卧轨自杀。据说,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用一把雨伞遮住自己的视线,一步一步缓缓地走向疾驰而来的火车。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就这样孤零零地惨死在异国的土地上。
这个年轻人为什么宁死也不回国呢?
据一对知情的老知识分子夫妇所说,他其实一直无法适应国外的生存环境,曾一再向家人表达回国的意愿,却遭到父亲的百般阻挠。
他的父亲出生于穷苦的农民家庭,靠着自己先天的聪明才智与后天的艰苦努力,考上了北大研究生,并最终坐上了国务院直属机构局级领导的宝座。如此成功的一生使他产生了这样的人生信念:有志者,事竟成。于是对儿子放出了狠话:不管多难,你都要在国外坚持下去,就是死也不能回来。不想一语成籤。
我想,在以后漫长的人生岁月里,这位领导一定无数次的后悔、流泪,为自己失落的出国梦,更为以生命为代价力图实现这一梦想的骨肉至亲。
2
不喜欢还是留下
尽管有着如此惨烈的前车之鉴,向我讲述这个故事的夫妇却一直鼓励我出国。他们不断地向我宣扬着中国的种种坏处,外国的种种好处,并且得意地向我炫耀他们的独生女儿在美国的生活照。
照片中的女儿美丽大方、英姿勃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背景中宽敞的洋房、翠绿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加上这对夫妇动人的画外解说,一幅天堂般美妙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
不自觉间,我竟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美国不是天堂,却胜似天堂。
在这对夫妇的反复鼓动之下,我先是到美国耶鲁大学做访问学者,后又辗转来到加拿大定居。
出国后,我很快与他们的女儿取得了联系,却吃惊地发现,她的生活并不像她父母所描述的那般美好。
她硕士毕业后没有能够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上谋得一职,还是靠着婚姻这条捷径才勉强留在了美国。结婚生子后,更是心安理得地在家里做起了家庭妇女。凑凑和和的婚姻以及枯燥乏味的生活使她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而在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忧郁症为何物。
每次我们通电话,她都向我抱怨美国不是个好地方,美国人没有文化,在这里生活没有意义。
更加不幸的是,42岁那一年她因胃癌不治而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彻底粉碎了她母亲晚年的希望,一个月后,竟然也因胰腺癌病逝。
那么,她既然这么不喜欢美国,为什么不回国呢?
我很遗憾当年没有和她认真探讨一下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只能根据自己在北美生活十多年来所见所闻的众多真实案例,对海外华人在国外真实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为什么死也不回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3
出国的幻灭感
无可否认,在海外华人中的确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自认为自己在国外混得还可以,以致乐不思蜀,甚至有一些人恨不得斩断与中国的一切关联,他们当然死也不回国。
同时,更多的人却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故土,却因种种难以与人言的苦衷而滞留国外,抱憾终生。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费尽心机才来到国外的华人们又产生了打道回府的想法呢?
总体来说,中国人移居国外,有些人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有一些理想主义者是本着对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的渴望而来到国外的。
出国后,这两种人都会对西方社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幻灭感。主要原因是国外生活的艰难,使很多人产生了日益强烈的居不易之感。
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在任何一个地方生活下去,首先需要的是一份工作。然而,由于经济形势的日益恶化,就连土生土长的西方白人都深感一职难求,更何况是这些操着洋泾浜英语的中国移民。
在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中,几乎所有人的移民生活都是从打labour工开始的。在加拿大,餐厅、清洁、劳工、保安、零售及出租车司机等所有低级的体力劳动岗位上,都充斥着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各国移民。
这些高学历的外国移民,在本国都是经理、医生、教授、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来到加拿大后却被一下子打到社会的最底层,做着本地初中生都不愿意做的低级体力劳动。
这些人中那些英语好、专业好、情商高、运气好或有关系的人,或许会在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后,逐渐找到中低级的办公室工作,但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将被加拿大社会永久地订在低端体力劳动者的位置上,只能将翻身的渺茫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了。
但在发展停滞、阶层固化甚至经济负增长的加拿大这又谈何容易!
我就认识一个清华大学毕业的硕士,来加已经十几年了,却一直从事低端体力劳动。这样的例子,在加拿大比比皆是。
有人调侃说加拿大有着全世界学历最高的出租车司机、餐厅服务员与体力劳动者。怪不得人们纷纷发出“加拿大,艰难大;多伦多,苦难多”的感叹。就连加拿大一些主流媒体都不得不承认,移民的加拿大梦日益黯淡,加拿大已经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底层阶层。
----我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因此,在包括中国移民在内的各国移民中普遍流行着压抑、沮丧、无奈与绝望的负面情绪,各种肤色的移民们在网站上肆意发泄着对加拿大的失望与不满。
有一位中国政府的公务员,天真地以为出国后可以轻而易举地在加拿大政府高就,继续过他不愁吃喝的舒适生活。当他得知加国碗饭难求的残酷现实后,精神瞬间崩溃。只是不知他那可怜的妻子将如何独自面对未来数十年移民生活的艰难挑战。
在母国的优势群体,在登陆加拿大的一瞬间便迅速沦落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如此巨大的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坦然承受的。
还有一些人或比较顺利或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了比较满意的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却因不能适应工作单位异常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被解雇或主动辞职。
一个来自东北的电脑工程师,在加拿大硕士毕业后,顺利地找到了一份程序员的工作。不善言辞的他在单位饱受屈辱,终于忍无可忍,愤而辞职,最终竟做起了卡车司机。这个曾经的小小读书郎坦言他之所以出此下策是因为做卡车司机“不受人欺负呀不做牛和羊”。
另一位来自南方的建筑工程师毕业于某名牌大学,在国内时也是混得风生水起。当他拿到移民签证后,兴奋地发出了如此感叹:加拿大需要我!来加后,他历尽艰辛先后在市政府和几家私人公司就职,都因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屡次被无端解雇,最后不得已也做起了labour。
在加拿大,不管你做的是什么工作,都丝毫不敢稍有懈怠,因为失业的命运会随时降临到任何一个人的身上。
我认识一个曾在国企任高管的中国移民,虽然在加拿大找到了高薪工作,但在一次公司裁人时,吓得直流鼻血,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裁的命运。
另一位曾在首钢工作的工程师,由于害怕解雇,竟然得了焦虑症。一天夜间他突然被一阵巨大的不适感从睡梦中惊醒,他感到腹部剧烈抽缩、胸口发闷、呼吸急促,最后被救护车送到医院抢救。
我本人也有过这种痛彻心扉的惨痛经历。有一次一大早我就被经理叫到办公室并被告知“今天是你的最后一天”,我听后愕然不知所措。
阳和平教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他在美国第一次被解雇时,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他因此而在美国感到非常压抑,而这也正是我的感受。
惨遭解雇的经历,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久久挥之不去。多次失业不仅使我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更严重打击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曾深深地沉浸在自卑的情绪中长达数年之久而无法自拔。
直到有一天与加拿大共产党省委书记的一次谈话,才算打开了我的心结。她说:“你不必太介意被解雇的事。在加拿大被解雇是家常便饭。几乎每一个加拿大人都有过被解雇的经历。”
她发现,那些来自中国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对失业怀有更大的恐惧感,在被解雇后也往往反映更加强烈。
对此,她评论说那是因为我们幸运地出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从来没有尝过失业的滋味。道理虽然明白,但被炒鱿鱼的经历还是在我的心理上留下了可怕的后遗症。从此后,只要经理一叫我去办公室,心里就打鼓。
在举目无亲的外国,失业的痛苦苦不堪言。于是,为了保住一份糊口的低薪工作,人们往往要忍受种种屈辱。焦虑、无奈、无助与无望的情绪笼罩着整个西方社会,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移民和少数民族。
美国劳资关系委员会中西部负责人欧尔松称,包括华人在内的亚裔,总是不敢反抗而是选择默默承受不公的工作条件与待遇。
有华人在网上对此发表评论说,并不是不敢,而是后退的余地太小,生存压力太大。另一位华人则说,现实中,华裔是处于弱势,不论语言能力,文化差异,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沟通方式,还有无处不在忽隐忽现的种族歧视,而且人数少。再者,劳资委能帮他们维护暂时的不公,但不能维持他们长期的工作。
4
西方的孤独症
经历过多年残酷的剥削与压迫,我终于认清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在挥舞着人权大棒对他国指手画脚的西方国家,经理随时可以剥夺工人工作的权利,也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这种切肤之痛,使我对马克思的工资奴隶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稳定的工作与和睦的家庭是幸福人生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要素。在西方工作求生即已如此之难,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华人自然对家庭更多了一份渴望。
然而,结婚成家,娶妻生子,在西方国家却也绝非易事。君不见海外留学“拖”就大量优质剩男剩女,从而给海外华人的个人生活造成了无尽的烦恼。
大部分中国人对西方缺乏全面了解,所以出国前对国外总是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从未预料到出国可能导致的职业风险以及对婚姻家庭可能造成的冲击,他们只是一个劲儿地要出国,等出国梦实现之后才猛然发现需要面对现实的婚姻家庭问题。
23岁出国的祝越说“我当时只想着要出国留学,根本没有考虑过个人问题,我觉得出去了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是真到了美国两三年之后,才发现婚恋问题才是真正烦人的问题。”
32岁的杨小姐也为婚姻问题所苦,“出国前,从未觉得留学有什么风险,但是现在觉得确实像是一场赌博,不管是回去还是留下,对于未来我都毫无把握,到了这个年龄,不管怎么选择都有种进退两难的感觉。”
她反思道,“很多人都说,即使不留学你一样要面临婚恋风险,但是相比与留学所付出的艰辛,我有时会问自己这段经历值不值得?”
大量的事实证明,出国留学成为个人婚恋问题中的一张“风险牌”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遗憾的是,在人们疯狂渴望出国的同时,却很少有人冷静评估出国给婚恋带来的风险。
在海外找到合适的婚恋对象到底有多难?留美数学博士Alex用数学算出了北美留学生在一年内找到女朋友的概率大概是0.171,而跟这个女朋友结婚的概率用贝叶斯法则计算出来的结果仅是0.056。
相对于女人而言,中国男人在婚恋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可供选择的中国单身女性实在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化与种族的差异,亚裔男子往往不是白人女性择偶的首选。
首先有差异的外在形象往往不足以吸引外国女性,移民低下的社会地位与低微的工作收入,更是断绝了很多中国男人的桃花运。
于是为了解决个人问题,人们绞尽脑汁,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男人往往选择回国相亲,对中国男人来讲,只要回国形势就会迅速逆转。尽管这样的闪婚也造成了不少闪离的悲喜剧,有人甚至戏称从国内娶妻的中国男人为免费国际搬运工。
但是,女人即使回国找也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机会了,于是只得将选择的目标锁定在白人男人身上,而这也绝非一条通畅的坦途。
5
梦想难扎根
任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张西女士,在其现实主义力作《海外剩女》一书中,以一群中国女博士在美国寻找婚姻伴侣的曲折经历为主线,向世人展示了海外华人女性在婚恋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呈现了中国女性在移植以及嫁接异国文化时所遭遇的种种难言的艰涩。
在她看来,“以这些中国女博士的学识和能力,在中国讨份好生活是容易的。但她们跑到美国来,显然是不满足只讨一份好生活,她们想要更好的生活。她们认为自己有那份实力。但严酷的现实是,虽然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她们却为此殚精竭虑。”
为了觅得佳偶,她们见识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丑恶世相以及超乎她们承受范围的残酷现实。她们遇见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心理阴暗丑陋的美国男人,满口甜言蜜语、张口爱情闭口宝贝,但实际上都是一群只要性不懂情的渣男。
从这些丑陋的美国男人身上,张西看到“荒诞景象充斥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张西对这些渴望幸福生活与美好爱情的海外剩女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她认为这些女性“忍受痛苦和超越痛苦的能力,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一种极限”。
张西异常敏锐地观察到海外中国女性“都有各自的精神或心理创伤。也许,她们的美国经历让读者有不舒畅的感觉。但又有哪个闯荡美国的华人是一帆风顺地走到今天呢?你不知道,是因为他们没告诉你,也不想说出来罢了。中国素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你可以理解这是人类的善良。同时也可以理解它是一种虚伪。”
海外华人在美国艰难的生存处境促使张西不得不对目前日益高涨的移民潮进行反思。
鉴于“在美国生存的中国人,挤的都是羊肠小道,连公路都上不去”这一客观事实,她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警告国人移民国外可能面临的种种风险“人类有自由迁徙的权利。因此人类永远有机会向往和实践冒险而不知回头,也因此容易成为迷途羔羊。迁徙中,人类会犯下很多愚蠢的错误,也创造出美妙无比的牧歌。”
在她眼里,美国不过如此:“其实,这里是天堂,也是地狱。你不必对这里太向往,也不必对这里恨得手脚发痒。这里只是人类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一个集居地,你还可以去其它地方。但无论人类涌向哪里,必然有的在地狱,有的在天堂。”
曾红极一时的凤姐在来美后也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她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把美国人民当作亲人,却在这里受到了种族歧视”。
她在美国寻找配偶的曲折经历为张西的观察提供了另一个活生生的例证。
她自称在美国“什么样人都见过,哈佛,耶鲁,哥伦比亚,普林斯顿,只要不结婚什么话都好说,所以我说这也是然并卵的东西。要约炮什么货色都有,帅的,高学历的,年轻的。金发碧眼一米八,妥妥的高富帅,一说结婚全跑了。有的一跟我说话就是,我们sex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我对结婚没有兴趣。”
凤姐终于认识到,在美国你可以有各种梦想,只是不能梦想在这里结婚。“当我约会对象中百分之九十都要求一见面就SEX,而且是到我住处SEX的时候,我对这个城市,不知道是希望,还是绝望”。
而这也正是绝大多数海外单身女性所面对的冷酷现实!
6
扎根也不意味胜利
即使是那些幸运地找到白人丈夫的中国女人,由于文化、个性等差异,也难免落得离婚的结局。根据法国移民局的数据,白人男子和亚裔女子的离婚率竟高达77%。
那些还在跨国婚姻中苦苦挣扎的人,也对当初自己的选择悔之不已。最近,嫁给加拿大成功人士的著名演员袁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婚后才知中国男人有多好。
华人在海外找对象为何如此之难?又究竟难在何处呢?
《非诚勿扰》节目组编导之一曹瑶瑶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很费解,“我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优质留学生找不到对象,特别是男生!”
从表面上看,学业负担、工作不稳等生存压力与生活圈子过于狭小往往成为海外华人单身的主要原因。但是,更加深层的原因是,西方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西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男女青年相识相知,组织维持家庭设置了重重难以逾越的障碍,使得相当多的西方男女知难而退,完全丧失了结婚成家的意愿与能力。
以个人为重、自由为神的西方社会完全颠覆了中国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幸福观与鳏寡孤独各有所依的社会理想。
在孤独寂寞中忍受肉体与情感双重折磨的怨男旷女充斥着每一个西方国家的大街小巷,家庭的建立与维持已经成为西方社会一大难解的社会难题。做为外来移民的中国人,在这样的婚恋文化中必将经历更加强烈的阵痛之苦。
2014年12月JasonDeng在加国无忧发表博文《这群移民在加拿大,会被爱情遗忘吗》,表达了他对加拿大华人单身男女婚恋问题的关注。他注意到在他周围的大龄剩男剩女们“数目还真有点儿惊心”。
这些剩男剩女的悲惨境遇使他认识到隐藏在个人自由与隐私幌子下的西方文化的非人性化实质,并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的人文价值——
“故国令人诟病的民风和社会风气,原来还有许多淳朴可爱之处。如果置身于我们老祖宗喜欢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文化环境里,游走在故国的人事和社会结构间,不管你愿不愿意,在婚嫁这件事上,你早晚会享受以你为主人翁的盛景。”
“不仅亲戚朋友一齐打头阵赚吆喝,还有七姑八婆察言观色当红娘,妇女会工会乃至军民一家亲等社会群体也会相机而动插上一手相助。……而到了这里WHOCARES?”
“在自由社会,连剩男剩女的这顶冠冕都意味着亵渎。那么,你要老姑独处,或寡人万年,悉听尊便!……”
“隐身于人种混杂的市井间,藏匿于私事不相问和自由万岁的民俗里,剩男剩女的事沦为‘PRIVACY’,旁人自然无从妄评,自由社会也只作壁上观……”
“或者从根本上说,已为这个社会流风所袭,不愿对人家私人事务多加置咀了。”
“从一个向往‘宜室宜家’的社会,到这个婚姻各取所便的社会。我们的婚姻基础,已经被这个社会的文化海洋涤荡着,无声无息地侵泡着……”
“我们的文化里,一只天空落队单飞的孤雁,会让我们的眼里掠过一丝凄惶。”
7
为什么不回国?
既然海外生活如此艰难,那么,又是什么原因阻挡了海外华人归乡的脚步呢?
原因之一:国籍
绝大多数海外华人为了求职就业或旅游方便等现实考量而加入了外国国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凡加入外国国籍者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
于是,绝大多数海外华人一时间成了法律上的外国人。作为外国公民,海外华人就连回国探亲、旅游尚且需要办理签证,若要回国定居又谈何容易?
十几年前,我认识的很多华人在拿到加拿大国籍后立即返国。那时的中国对国籍与户籍的管理尚不甚严格,且由于他们的身份证和户籍尚在,也就在国内混了下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经济危机所造成的西方的逐渐衰落,后悔加入外国国籍的人数大增。大量的海外华人都非常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他们急切地向党和政府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强烈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给海外华人发放绿卡或海外华人身份证,承认海外华人与祖籍国的天然血缘联系。
原因之二:工作
我认识的很多海外华人包括我本人都非常想回国生活,却不得不面对有国难回的尴尬。
回国并不是买一张机票飞回去那样简单,除了国籍的限制,还有一个回国之后如何谋生的问题。
国外生活的艰辛,不是国内同胞所能体会的。为了在国外生存,很多海外华人不得不放弃自己所学多年的专业,根据市场的需要重新规划设计自己的职业道路。
于是,律师成了管道工、教授当了锅炉工、电脑工程师做了卡车司机。不出几年,他们的专业知识老化了、专业技能生疏了。如今已身无长计,且已四、五十岁的他们在国内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吗?
且不说在不能衣锦还乡情况下的这种落魄而归,需要多大的勇气,仅是回国之后的生计问题,就已经使得他们愁白了头。
少小离家时,他们是豪情万丈的人才精英。如今两鬓斑白的他们,早已被资本主义社会彻彻底底地改造成了身心俱疲、满身创伤的普通劳动者。
原因之三:家庭
很多海外华人都有家有口,在配偶就业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诸多不便,也阻碍了海外华人归国的脚步。
如果回国,老婆的工作怎么办?孩子的教育怎么办?不会说汉语的孩子在国内上学能跟得上吗?没有钱能上得起国际学校吗?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不得不让很多海外华人忍痛放弃回国的打算。
原因之四:退休金
八、九十年代出国的那批华人,工作时都没有缴纳养老保险。他们出国时已经年龄老大,在国外折腾了几年才算勉强找到一个比较像样的工作,很多人此时已年近半百。
此时回国,两边的退休金都拿不到。这国您说还回得去吗?
如果您非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不休,以我回不回国作为判断我所写是否属实的标准,北美崔哥说了:“有不懂事的小孩老爱问我;崔哥,不,崔爷,美国那么糟蹋人,您老怎么不他妈回来呢?嘿,这话够艳的。爷们,我今年都五十了,在美国都蹉跎了大半辈子,能说海归就海归吗?我在美国交的那老些税,白交了吗?赶上你哪天感慨人生苦,有人噎你一句,说苦谁让你活着来着呀,你怎么不死呀。要是能重新活一把,海外有多少人还会盲目地往美国这条河里跳?”
便民电话 · 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