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的一位王老师火了,
她的行为获得了无数网友点赞!
原因就是她惩罚了“小告密者”。
事情的起因是一孩子违反校规把巧克力带到了学校,
被同学发现,就以“告老师”来威胁“勒索”巧克力,
“勒索”未果,就去找老师“告发”带巧克力的同学。
知道事情的缘由后,
王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坚决惩罚了举报人!
事后老师发微博说:
“带巧克力来学校违反校规,
但以告老师威胁同学,
问人家要好处,更可耻!”
▲微博截图
这事儿不大,在网上引其的反响却非常强烈,
也让我们看到了小学德育工作的不易:
小学阶段,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
如何奖励,如何批评都要慎之又慎。
如果违反校规得不到惩处,
纪律意识何以培养?
如果纵容告密者,
又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这位老师能处理得如此巧妙得当,
可谓是“细微处见真章”!
事后,这位老师也在微博上贴出文章:《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培养告密者!》阐述自己的“治班理念”,同样好评如潮,其中很多内容值得我们老师和家长借鉴和参考。
学生告状很正常,但不能培养告密者!
没有教过小学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琐碎。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每天都会遇到很多很多来自学生的告状。
处理这些问题,是非常考验成人耐心的。
因为在大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事情,在小孩眼里,却都是大事。
我曾处理过一次学生打架事件:
去教室巡视的时候,一群学生拥上来,七嘴八舌地告诉我,有人打架了。
我看到这两个孩子的时候,他们还揪着对方不肯放。
我问清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因为窗户上停了一只虫子,其中一个孩子认为这是一只害虫,就想把窗子推过去关上,夹死它;而另一个孩子认为这是一只好虫子,不该夹死它。于是,就这样吵了起来,乃至打了起来。
我对他们说:“你们两个人,一个很有正义感,要消灭害虫,我理解你的心情,另一个很有慈悲心肠,很善良,我也很赞赏。这只虫子,老师也不认识,建议打开窗户,把它赶走,就可以了。”两个小孩都表示赞同,然后握手言欢,皆大欢喜。
教学日常当中,相当一部分的纠纷就是类似这种事情。如果身为大人,没有蹲下去倾听儿童诉说的耐心,只有简单粗暴的裁决,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也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可。
所以,面对孩子的告状,第一要紧的就是花时间和耐心来仔细地听孩子说,详细地了解经过,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对儿童来说,这种公正是很重要,也很珍贵的。
学生告状,表面看起来都是学生来找老师反映情况,指责他人,其实动机各有不同,主要分成三类。
一类告状是出于儿童朴素的道德感,他们要指出那些破坏规则的行为,比如考试作弊、逃值日、赖作业,在儿童看来,这就是错误的行为,是应该被批评、被指正的,他们告状,只是出于简单的是非判断;
第二类告状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被侵犯,比如被人欺负、捉弄,虽然这种骚扰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严重,却是让学生感到不舒服的事件,作为老师,也是必须介入的;
第三类,其实在学生群体中也不少见,那就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心态,出于嫉妒或是威胁的动机,告发他人。这种告状,堪称“儿童版告密”,是身为教师要特别注意的,我觉得对这种心态的扭转,远比纠正学生的违纪行为更重要。
面对不同的告状动机,老师要有不同的对待。
对第一类告状,我会让告状者公开在班级里说,在全班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批评那些不正确的行为,让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发表各自的观点,使全体学生从中得到教育。既然是批评不正之风,我觉得可以心怀坦荡,公开表达。我把这作为学生品行教育的一种渠道。
对第二类告状,我认为,老师一定要做好法官兼老娘舅的角色,因为这类纠纷往往经过复杂,涉及学生很多,学生出于趋利避害的本能,又会用谎言为自己遮掩。老师要在纷杂繁琐的各路线索中搞清事实真相,很不容易。如果在学生来告状的时候,只是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强行让他们互相道歉,收到的只能是表面上的平息,学生心里并不服气,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像这类告状,我一般都是私下里一对一地沟通教育。
第三种告状,我觉得是最需要教师警惕的,我们绝不能培养学生来做告密者,这是很可怕的。有一次,有几个男生在背后偷偷说老师坏话,被人举报了。我严厉批评了举报者。我对学生说,我不在乎谁在背后说老师坏话,我根本不想听任何关于这种行为的举报。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发发牢骚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受得起被学生背后议论。
当然,除了上述三种告状之外,还有低年级小学生群体里多发的那种鸡毛蒜皮式告状,遇到这种告状不必多深究什么,很多时候小孩对老师说完,就心满意足地走了。他并不想要老师真的来解决什么,就是想来倾诉一下而已。对这种告状,老师给予一些语言和肢体上的安慰就可以了。
我多次对学生说,一个班级里最重要的是信任感、安全感,除非是影响他人的破坏行为,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其他都不必来跟老师说。我希望学生们举止文明,班级井井有条,但我不希望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告密来掌握他们的动向。
所以,对学生告状,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之,简单归纳为“告密”,这是不公平的。我理解在当下社会,人们更热切地希望一个光明、公正、平等的环境,鄙视告密也正常,只是对儿童来说,他们真的不该承受这么重的一个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