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牵挂:第38期读书会总结

2017年11月16日 伦敦读书会


写在前面

我其实是命里缺人。”  一位姐妹在读书会后的聚餐讲起自己看心理医生的经历时,如是说。

刚搬到伦敦时,她莫名其妙地失去食欲,恶心呕吐,不得不求助心理医生。没想到,第一次治疗后的圣诞节假期,她结识了一帮朋友,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了几天,所有症状消失,神奇地不治而愈。从此,她便仰仗着热闹的社团生活充实自己的人生。我很难想象,如此阳光热情、风趣幽默的她,也曾遇到严重的情绪问题,就我无法想象强悍精明的邱吉尔也被“抑郁症这条黑狗”咬过一样。

没辙,This is England. 阴冷的冬,漫长的夜,以及,无边的寂寞。

立冬刚过的第三天,我终于兑现了半年前多前的承诺,再次以庄主的身份,在老地方查宁阁与大家共同组织第三十八期读书会。临近年关,大家多少是带着倦意:抱病的,临盆的,出月子的,术后恢复的,大家风尘仆仆地赶来,又行色匆匆地离去。

书,明明在哪里都可以读,却偏偏要见上一面,亲自说给你听,只因为,彼此有一份温暖的牵挂。感谢读书会,让我们的灵魂可以相互依偎,在寂寞中取暖。


01

《百岁人生》由Jessie 分享



“你想像过自己80岁生活的样子吗?”


作者简介       

AndrewScott,伦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经济政策研究员。他曾任教于哈佛大学,伦敦政经以及牛津万灵学院。他曾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周刊的主编,欧元区商务协会的科学主席,以及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的非执行董事。他也在英国众议院,英格兰银行,财务部,内阁等机构担任要职。


1

我曾遇到过一位80岁的老奶奶,她两次访问南极,这两次都是在70到80岁期间。这事儿当时就过去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活到80岁,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直到读了这本书。这本书是《有道》app的创作人罗振宇推荐的,它比较小众,也没有被翻译成中文,但确实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毕业十余年,我一直没有找到那这两种状态。立,那应该是一种经济自由的状态吧,比如,想在Christmas想去美国度假,就可以不考量任何经济因素而去度假,我自己目前还未达到。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我需要为自己做一些事情。读过这本书后,才发现,这些年自己零零散散地学的一些东西都有可能派上用场,也许是自己80岁之后的一种消遣。

根据本书,人类每15年平均寿命增加5岁。我们的孩子,有一半(根据对英法等西方国家和日本的统计)能够活到104岁。我们大约活到90岁,父母辈大约是80岁。想想看,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真的不算很多了。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我现在30多岁,大概只过了1/3的命。若是按照中国老话,十年磨一技,我还是有大把时间可以做一些事情。想到这里,我对三十不惑的心结,就能稍微被开解一些。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经济学家,整本书偏学术,却比《未来简史》更具体,实操性更强。人类如果不做好准备,长寿对我们可能不是一件礼物,而是一个诅咒。书中举例一位40后工作42年,退休生活8年。由于他退休后的生活比较短,他的退休工资,10%来自社保,20%来自企业退休金,20%是私人储蓄。第二位70后工作44年,退休20年。第三位是95后工作44年,退休35年。除了社保,就没有经济来源。书中说为了有很好的退休生活,需要储蓄25%或者50%的年收入。对于我这样有三个小孩子的妈妈来说,一下子感觉到压力。我是一个非常悲观的人,突然觉得有可能我到80岁的时候,不能像那位老太太一样去南极,说不定就只能吃低保了。从社会的角度看,目前是10个人养1个退休的人,等我们退休时,可能就是7个人养3个退休的人。这本书的作者很明确地指出为了退休而理财,刻不容缓。

另外,书中提到有利于长期规划人生的职业类型是USB人生。现在的跨国企业在未来会被小型企业所取代。有技术的人才,比如网站设计师,可以与各个公司合作,自己规划人生。罗振宇在讲这本书的时候,用两位男高音歌唱家做对比。帕瓦罗蒂一直坚持唱男高音,而多明戈从高音转向指挥和中音,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更灵活的‍‍规划。

还有,结婚(partnership)是有必要的,不管有没有孩子,两个人可以一起存钱养老。1945年时候,男性负责固定资产,而妇女负责维护家庭无形资产(情感和健康)。但现在的社会,随着女性的独立,婚姻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未来我们无法预测家庭的形态,但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去规划未来。

总之,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它引发了我对未来的思考。‍‍


讨论:

一言不合就给大家发小零嘴儿的李倩,分享了自己当年从学校毕业时的理财投资经验,也分享了一位80多岁的音乐学院的教授,还在活跃地义务教授年轻人,保持自己的生活激情和艺术生命。家里有长寿基因的栗子,也分享了爷爷每天都在保持写日记,90多岁还可以记得住电话号码。爷爷当年是地下工作者,有信仰,也许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但是这种认真的态度,很让人佩服。



02


《罗摩桥》:由白日萌推荐


“你猜华人在印度做什么生意?”   

作者简介                          

郑宸,网名毒药,青年现代艺术家、青年小说家、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法国《L'OFFICIEL HOMMES》杂志中文版专栏作家、旅行家。生于1981530日,北京景山前街14号。上过组织部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爱好游泳、电影、剪报、搜寻世界各地的墓地、买扫描仪、收集各种相机以及品尝宫保鸡丁。截止到20106月为止已游历数十个国家包括:纳米比亚、肯尼亚、赞比亚、刚果、摩洛哥、以色列、埃及、土耳其、约旦、柬埔寨、泰国、日本、朝鲜、越南、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多米尼加、古巴、巴西、智利、秘鲁、印度和欧洲大部分国家。

       




2

对于未来,我的态度刚好相反不要存钱,趁着现在,把钱花在路上。所谓的人类平均寿命增加,都是在没有非正常死亡时间的假设。比如,一场突然爆发的战争,就可以让一个繁华的地区萧条。对于未来,我的直觉是,合久必分。随着世界上各地区独立运动的进行,人们对外来者的态度,只会向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倾斜。像我们这样典型的东方面孔,说不准是旅行途中最先吃亏的人。要赶在动荡之前,和孩子一起到处走走。

我今天要推荐的书,是一本非常好看到旅行小说《罗摩桥》。罗摩桥(Rama's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

市面上关于旅行的书非常极端,要么是历史课本上或者百度上抄的介绍,哪个国王篡位了,哪个民族入侵啦,好像亲眼所见一样兴奋;要么就是各种莫名地高尚地感动,尤其是印度这种古国,到处都是玄机,仿佛一阵风吹来都能重新做人。这本书不一样,它很真实。他对印度和印度人的看法有褒有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独特的多元化政策,我有机会了解到印度裔移民的各种面貌,心中自有计较,和郑宸的描写对比着看,真的觉得可信度高。书中有三个主角:我,大吉岭小姐(印度华裔,在加拿大读书而入了加籍,女同)我的香港女友阿真。


整本书的旅行只有“我”和“大吉岭小姐”共同完成,“阿真”是电话另一端的聆听者。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是,华人在印度的生活。我向大家提问,华人去印度做什么生意?答案是牛皮生意。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并不愿意接触这一行。在中印关系紧张的年代,他们遭遇了很多不公平待遇,却既无法回到中国,也无法完全融入自己居住的社会。在唐人街,早已没有孩子在他们创办的中文学校学习,他们还要在过年的时候,让成年的下一代从西方回家,把中文学校伪装成运行良好的样子。我能理解他们的苦心,同时也想反问,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可不可以不要背井离乡?如何能回去?印度和中国是世界上的两大移民输出国,不知道未来的中国与现在的印度会不会是殊途同归?


讨论

主要集中在作者身上。出席读书会的各位,有人曾是他的粉,有人认识炒红他的人。没听说过的,纷纷掏出手机,搜图,并赞叹他年轻的肉体。



03

《足尖上的艺术---世界芭蕾名团巡礼》由WeiWei分享

“想了解英国的芭蕾名团,可以概括为两个编剧;两个名演员;两部经典剧目。”


作者简介                          

这是田蔚蔚与谭元元芭蕾工作室的合作一年的作品。由谭元元挑出世界最值得推荐的最有世界影响力的九个芭蕾舞团。我通过与团长联系,交流采访团长,芭蕾明星,并搜集资料而写的书。它汇聚世界当今芭蕾舞院团的一手资料,对芭蕾爱好者来说,它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新书指南。

3

‍‍‍‍‍‍‍

祝贺蔚蔚新书付梓。她特别感谢在她采访期间协助拍摄照片的读书会会友王云霞和帮摄影师照顾娃的读书会会友V+。

新书发布会已在上海举办。蔚蔚当天的演讲十分精彩,因此我们特邀蔚蔚单独发文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图片为著名画家关则驹为谭元元所绘油画,已由国际藏家收藏,书中亦有样图。本图片转自雅昌艺术网。


04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由未来分享




“自由的孩子,怎么会最自觉呢?”


作者简介       

尹建莉,中国家庭教育女王,中国奇迹畅销书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作品凭借口碑狂销逾600万册。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女儿圆圆曾跳级两次,品学兼优,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现已于美国常春藤盟校硕士毕业。

4

教育界的网红,尹建莉是当之无愧,她的女儿也是优秀小孩的样板。也许,读者会觉得自觉和自由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自由的孩子,怎么会自觉呢?从封皮的设计看这本书,全是一个孩子从小到大的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早教,溺爱,隔代教育,垃圾食品,家里和学校的矛盾。这是在尹建莉的第一本书走红后,她公布了自己的邮箱,而这本书都是她针对读者来信,筛选的回复的合集,因此有非常强的实操行。

无论尹建莉回复时的观点如何,这些来信首先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大家会觉得,哦,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出现在我孩子的身上,别人也会遇到。有些建议是非常有建设性的。

第一章,划清与孩子的界限。第一个例子,三岁的小孩,放学回家要求看动画片,妈妈拗不过,就要求孩子只看一半,孩子答应了。后来,妈妈要求她洗漱睡觉的时候,孩子就反悔了,妈妈发怒,不欢而散。这位妈妈给尹建莉写信埋怨孩子说话不算数,而且怀疑是否是平时爷爷奶奶过度溺爱。尹建莉的回复是,这位妈妈不应该挖坑给孩子跳。三岁的小孩子能有多自律,这位家长首先用一个不平等的条件给孩子预约了,孩子只能在做不到的前提下答应,同时还给孩子扣个帽子。大人立规矩太早有很多弊端,对孩子做出太多的限制,大人需要耗费很大的能量与孩子对抗,没有对孩子产生同理心,孩子现在才三岁,以后可能会表现得更加不自觉。

第二个例子,屁大点儿的事成了事儿。有一个住校的高一男孩,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只是平时对母亲有些依赖,各种大小事情都会与母亲打电话汇报。某天,他忽然在上课时放了个响屁,引起周围同学的窃笑。虽然事后没有人再提起,但是这个男生心里放不下这件事情,立即给妈妈打电话求助,并且当天回家和妈妈倾诉。妈妈觉得这不算什么,联想起平时的琐事,觉得为这个孩子操碎了心。尹建莉的回复是,首先你要你打破你心中完美儿童的形象,也许你不能包容缺点。多年来对孩子管得严面面俱到,孩子除了妈妈没有别的倾诉对象。“你变弱些,孩子就会变得强大。你不膨胀,孩子才会变得宽广。”以上两个案例都是非常中肯。书中的这些案例对于中国社会,甚至英国华人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也有一些让我不太认同的地方。我个人觉得,也许是因为尹建莉和她的女儿都很成功,整本书有些高姿态。有一个案例是一位爷爷来信,说自己两岁半的小孙女爱撒娇,平时老让大人抱,不达目的不罢休,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而尹建莉的回复,则是逐条批判。可能因为我是学语言学出身的,对标点符号比较敏感。每一篇的结尾都是,祝福你。当这个案例是正面的时候,她一般用句号。而当她用反对的语气回复时,都是感叹号。这位爷爷的案例,她的文末是“祝您全家幸福!”这个感叹号有点不妥,就算是尹建莉本人是学术界的权威,有当头棒喝的意图,但是这个标点符号和行文的语气对一位八十岁的老人来说,也不合适。整本书的行文,有种由上到下的压迫感,好像读者要是和她的观点不合,就是个白痴一样。有位妈妈引用了龙应台的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被尹建莉批判了。大意是认可龙应台的文学造诣,但是从育儿的角度,这句话其实也是从家人的角度要求孩子,而不是孩子的自由选择

尹建莉本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她认为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就像一粒善的种子,总会自己开花结果。大人要做到就是引导。她自己允许女儿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假期女儿完成不了作业的时候,她还会帮着一起写。当有些家长抱怨因饭前能不能吃蛋糕和孩子吵架时,尹建莉也完全站在孩子这边,觉得这种小事应该可以让孩子决定。这本书里她专门有一章节就是讲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情不需要精细管理。我其实还是挺同意的,虽然我自己做的不好,已经看到了恶果。但是尹建莉的结论都是以自己孩子的成功案例为基础,对于别的孩子来说,未必是适用的。有位文采不错的读者,观点对我来说很有说服力:如果小孩聪颖且有定性,完全可以让他自由做主;但是有点小孩比较顽劣,应该适度放手。尹建莉把也这位读者批判了,她认为这个读者只是审时度势,并没有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总而言之,我看了这本书,虽然有启发,但并不是百分百认同。育儿书不是字典,可以生搬硬套。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孩子的性格也受其他因素,比如DNA,原生家庭的影响。我觉得我家孩子很自由,但并不是那么自觉。可是呢,别人眼里的我家孩子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我们这一代人,特别容易关注孩子的不足。

自由的孩子是不是会自觉,我还是有个问号在这里。但是,孩子还是应该给予一定的自由度。保留他们自由的天性,孩子会有一定的自觉性还是会有一定的创造力。《未来简史》和Jessie今天介绍的这本书,都表明了将来的职业模式和现在是不同。我最近教课,观察到想象力强和不强的孩子在短期内是有区别的。太自由的孩子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专注力比较弱;有些自律的孩子,前期表现得很好,但进入社会可能是后劲儿不足。所以这本书在这方面很启发思路。


05

戏剧与儿童教育小专题:由白日萌,点点和未来分享



5

白日萌:

带孩子看戏是培养孩子想象力最好的方法。我带女儿看戏之前参加了台湾书展,考察了一下所谓的民国教育,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好,我不希望孩子的想象力受到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当时女儿不到三岁,我们回国两个月再回来,她的英语稍有些跟不上。为了短时间内提高英文,我带她去看儿童剧,而且都买第一排的票,争取离演员最近。

看戏的好处是大活人讲英文,语调又纯正,对于幼儿早期(五岁以前)学习语言来说非常有帮助。与幼儿园相比,家长知道演员说的是什么,很多儿童剧都是根据绘本改编的,我和女儿看完剧后可以回家演。我意外地发现,我女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开发。有一次,我们玩一个球,她会安排一个路线,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站到不同的地方,按照指定的路线扔球,非常有逻辑。当时她三岁不到,像是个小导演,非常有逻辑和组织能力,让我觉得这个很神奇。

点点

我们从小成长的环境,看动画片比较多,能接触到的儿童剧非常少。前边白日萌提到一些绘本改编的名剧《老虎来喝下午茶》《咕噜牛》等。我想谈一下一些不出名的剧,特别是针对低龄宝宝设计的sensoryexperience的戏剧,通过一些光影,音乐和生活中可以见到的材料(比如,塑料碗加上一些羽毛),给宝宝一个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上的刺激,对促进宝宝的发育很好。家长同时也会得到灵感,如何和低龄的宝宝一起玩,比如放一点音乐,弄一些灯光,就可以让宝宝静静地观察,同时看剧对抽象思维的能力有启发。当孩子看多了,他会发现一个不是这个东西的东西,可以用其他符号来代表。

另外,孩子表演的过程是一个情绪的释放。不光是培养胆量在别人面前去表演,就像我们知道很多演员在表演时和生活中的个性并不相同,很内向的人也可以做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把自己放在另一个人的经历中,对小朋友来说也有很大的好处。我以前学习儿童心理咨询的时候ChildCounselling,就接触过Drama Therapy。孩子经过挫折的时候,压力很大,需要用一个其他的东西(比如物体)给一个出口,把心里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物体上去,对他来说是一种释放。我儿子现在三岁,他大概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物体来表征另一个东西。比如,用木头块代替橘子。我觉得是他小时候跟姐姐看戏锻炼的抽象思维能力。

未来

希望大家可以关注英国的儿童剧。因为自己做文化工作,比较了解很多艺术家可以拿到申请项目基金Funding,当然了,这个Funding也是纳税人的钱。和国内的剧比起来,英国的儿童剧价格是很低的。我们回北京时,看了一个英文版的《小美人鱼》,剧情把我雷得够呛,结尾不是悲剧,没有化成泡沫,变成了女巫和美人鱼抢亲的结局。周围的孩子也看不下去,竟然有人给奶奶捶背。我们买的最便宜的票,也要两个人200块人民币,这是我第一次在国内看戏,体验很不好。

那么在英国呢,儿童剧制作上并不比成人剧容易,演员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而且还要有额外的儿童安全的检查证书。从我在ArtCouncil看到这些申请项目基金的剧,都是不错。我印象比较深刻是在Waterman看到小剧场,票价7镑前。只有一个演员,坐在轮椅上,用泡沫塑料做的三个小伙伴,都是圆形,他们的学校也都是为圆形设计的,比如楼梯都是滚上去的。突然有一天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变成了方型了,于是就有各种不便利,连校门都进不去。最后,大家合力把学校变成了方型圆型都能适应的地方。大人可以理解这其中的教育意义。后边的十分钟,小朋友可以上台做互动,自己动手玩形状。英国儿童剧的互动性都非常强,比如前边点点提到的《老虎来喝下午茶》就有和小朋友一起唱的部分。


后记


斯涵对于读书会所有人来说,是最特别的一位。每天,大家都在她的早安心语中迎来新的 一天。不管这一天要面对什么,有了她的文摘,心里会觉得充满正能量。在她迎来第二个小生命之际,我们一起送上了祝福和集体的温暖。           



另:感谢光华书店对读书会的支持。店长特意赶来为每位出席旁听的会员送上优惠券。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