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每当感恩节,基督徒常常通过默想一年以来发生的事情,静下心来去细数神给他们的恩典。尽管中外文化有着很多差异,但都有着人性中共同的部分,比如爱、宽容和自由。而“感恩”,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普世价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帮相爱的处世理念。因此,感恩节虽然不是中国的节日,在中国慢慢融入世界的今天,感恩节也被慢慢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中国文化传统里一直在强调感恩文化。中国人从小就有着“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种文化传统的熏陶。只是在起源于北美的感恩节更多是对上帝的感恩后来转化为世俗的感恩文化,在中国却是从释道儒传统文化里转化而来。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国文化自古就格外看重“恩情”。施恩、报恩,是中国历来推崇的普世价值。本文将从中国释道儒文化中来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文化。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看感恩文化
儒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感恩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正如孔子所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又如孟子所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儒家主要是从社会现实关系着手,把人放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来定位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并注重相互间的责任、义务,即君人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从而把社会整体秩序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
儒家感恩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第一,提出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的“孝悌”家庭感恩观。沿着“爱从亲始”、 “爱有差等”路线,彰显了人类之爱。 在对待父母方 面:感恩父母的养育,做到生养死祭。尽到“生事之以 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之义务。在对待兄弟关系 方面:首孝悌,珍视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做到有父从 父,无父从兄;在对待夫妻关系方面:夫唱妇随,男主外,女主内;在亲友关系方面:以诚相待,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
第二,提出忠君爱国的感恩观。将忠君与爱国紧密结合起来。由父引申到君,君是父的扩大;由家引申到国,国是家的扩大。忠君既是臣民报君恩的方式, 也是爱国的体现。 君臣关系:“君为臣 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第三,提出“仁者,爱 人”,将“爱亲”、“泛爱众”作为感恩行为对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坚持了以人为中心,不仅超越了以神、物为感恩对象的局限,也充分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务实精神。
第四,倡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宣传“衔环结草,生死不负”、“漂母饭信,千金相赠”的感恩故事,以及 “知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等说教,营造社 会感恩的舆论氛围。
佛家
在佛教思想中,同样存在“感恩”文化。与儒家常常强调下对上的感恩不同,佛教的报恩思想多强调横向的彼此相互成就、相互感恩。
就佛教而言,感恩文化的要求主要是: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一切从心地开始,一切从根本做起,一切从做人做事的具体言行做起。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人生修养中,成就道德品行,圆满建功立业;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家庭生活中,父慈子孝,家庭和睦,事业兴旺;感恩文化的理念落实在社会生活中,人心向善,社会和谐,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提出报十重恩:
第一,怀胎守护恩。
第二,临产受苦恩。
第三,生子忘忧恩。
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回干就湿恩。
第六,哺乳养育恩。
第七,洗濯不净恩。
第八,远行忆念恩。
第九,身加体恤恩。
第十,究竟怜悯恩。不但要报答生身父母的恩情,还要报答生生世世父母的恩情。
《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 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可见, 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时时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并要用各种 方法使他们脱离苦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化他们通过学佛而成佛,彻底断除生死轮回。对大心菩萨来说,更是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是“平等” 与“报恩”。
道家
感恩思想归结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感恩自然,倡导天人合一。二是感恩“道”与“德”。 “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世间 万事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三是感恩“人”,《道德经》指出:“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感恩“自然”
道家崇尚自然,倡导天人合一。道教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人类自身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道教经典《太平经》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这里将人类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天地安稳,人类才能安稳。因而对天地自然要常怀感恩心。在我国古代,从帝王的祭天大典到民间的拜天地的习俗,如婚姻仪式上首拜的就是天地等,均为感恩自然的表现。
感恩“道”
“道”是道家之核心理念。道可道非常道,这个玄妙的“道”,在道家看来是宇宙万物之本原,因为有“道”,世间万事万物才能得以保持生机勃勃、延续轮回,不断进步发展。因而人们需要感恩“道”。
感恩“德”
“德”是道家的又一核心理念。所谓“德”起初意指人顺应“道”,有所得于“道”的状态,老子提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及以后的道家都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一体,自然长生,就叫做“德”,即“道之在我之谓德”(宋徽宗《御注西升经序》)。那么,“德”的行为也成为符合“道”的一种伦理规范,起着教化众生的作用,因而人们需要感恩“德”。
感恩“人”
《道德经》有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为四大之一。道教“众善奉行”的信仰追求,是要求对人慈爱、尊重、宽容,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哪怕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人,也应“以德报怨”,以求和谐共生。
在中国文化中:报父母养育之恩叫做“孝”,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报知遇之恩叫做“忠”,司马光说“尽心于人曰忠”;报朋友之恩,叫做“义”,也才有陶渊明诗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夫妻之情,也说成是彼此之恩情,所以才有“一日夫妻百日恩”、“报答平生未展眉”。
中国传统文化中歌颂的恩情,是把“感恩”的心情更进一步体现,落实为“报恩”的具体行为。因而,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这样的词句才得以广为流传。
儒释道三家感恩观的比较
儒释道三家均有各自的感恩思想, 但由于三家学术理论背景及社会文化的差异, 使三家的感恩思想既具有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特点。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彼此吸收,相互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感恩思想文化。
三家感恩对象存在差异:儒家感恩对象,具有现实性,真实性,可操作性。 偏重道德理论情感,关注现实社会中关系密切的人, 如君王、父母、夫君、亲友、邻里等;佛家感恩对象,具有广泛性,兼容性,永久性。 包括亲人、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佛陀、国家、自然界乃至十方世界。 包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佛教世界的关系。 大到万事万物,具体到报四重恩,吸收儒家与道家的某些报恩思想,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激发了你的斗志;
感激遗弃你的人, 因为他教导你应该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
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提醒了你的缺点。
道家的感恩对象,涉及到道、德、自然、人等范畴,具有浓厚感恩自然倾向。 由于“道”的形上性,神秘莫测性,导致其具有某种神秘性。由于感恩付诸报恩行为,亦归于修炼 范畴,故其倡导的得道成仙,具有欺骗性。
中国要弘扬儒释道的感恩思想精华,要坚持常怀感恩之心,尊老爱幼、生养死祭、孝亲侍亲、以诚待人等标准;对于大自然的恩赐要心怀感恩之心, 如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就是进步,文明就是发展。促进人心向善,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强盛。
声明
“BD家族办公室法律服务”公众号版权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该文章的任何内容,请提前联系我们沟通授权事宜。本公众号内容大多为原创,少部分资料汇编自网络等途径,如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本文及其内容,不应被看做我们针对特定事务的法律意见或法律依据。如您有意就相关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
电话:010-6478 931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东园13号浦项中心B座12层
微信号:usinvest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