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鸟、虫鱼、山水等题材中感受无穷出清新,林春兰画家作品的魅力,在于取材于自然和生活,但又凝练于原题材,素雅又不失丰富的层次感,和“禅”中所寄予的意境很是相似。
6月23—31日,赴一场艺术之旅,0距离感受国画大作,接受艺术的熏陶。
开幕时间:6月23—31日 08:00—17::0
展览地点: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广州市番禺区东艺路招商金山谷)
林春兰:画家。
1972年出生于广东阳江。199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林若熹。《葳蕤草木盛》参加“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09年《嘉木葱茏》参加“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获铜奖,并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本文画评作者:林若熹,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艺三十载,十年基础,十年设计,十年研修,林春兰既研习中国传统笔墨,又对西方美术之平面设计有实践,并在研究造型语言的表现中,有自己独到的感悟。
以花草树木之疏密组合及层次变化来营造画面空间,通过光影之形式寻求自身与所表现的大自然之间的内在和谐。
她说,每一种人生体验都有着个人独特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影响其绘画风格的建树。
在春兰看来,太阳之光照亮的只是白天,而心灵之光照亮的却是白天与黑夜!
所以春兰在绘画时不求奇,亦不拘格,但写心中的真感觉。
明亮的阳光穿过枝叶的层层遮蔽,洒落在花草间、洒落在眼眸里、也洒落在心田,转而化为心光洒满整个画面,以光影造境而又不失中国画传统的韵味,自是经过一番苦苦思量与探索。泼洒的水、色和墨在纸上幻化,相遇、相让、相渗,不期然虚空处似有光在恍惚流转,遂得其法。她的画面构图布局大多繁密充盈,然能层次分明,安顿有致,密而不窒。所画品类群生,参差错落杂芜,然得益于光影的统一运筹,熠熠然化为一体焉。
用心去观照万物,首先心得有物,而物之多少是感应高低的标准:物一个性出,物二个性弱,物三个性统一,物愈多感应愈客观。西方画家特别是古典油画家的“工夫”表现在以他的一切修炼去准确感应太阳之光;而中国画家的“工夫”则表现于以他的一切修炼去造就心灵之光,由技而进乎道,从而达到技道合一。
心灵之光,是以心为主,从物出发于两极间映照,灵感于法度捕捉于有无之际,意就栖息于这奇异的映照。“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照,是无所谓美的。”
肌理是物质材料与表现手法相结合的产物,是造型语言的具体形式,利用不同物质材料,使用不同工具和表现技巧而创造出的一种符号。在传统中国画中,笔墨的肌理是可控的,并且有范式可操作,即笔限内——是在规范中见不规范;在现代中国画中,肌理是非可控的,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即非笔限——是在不规范中见规范,然而非笔限亦是在笔限基础上的非笔限。
非笔限肌理效果有着笔限肌理表现手法难以实现的美学特质。它具有偶然性,可遇不可求。它的生发很偶然,但它又是必然的,基于对媒材性质的熟悉,操作的熟练,能把效果控制在相对的某一程度上。肌理的运用必须与画面相协调,这就需要它最终呈现和谐自然的状态,从偶然到必然再到自然,这是肌理制作的全过程,它看似浑然天成的美会让画面出凡入胜;它的非可控性也令人遗憾万分,此时需随机应变之高超技巧做出与画面相一致的效果,浑然一体方谓之精彩。
春兰的画中不乏非笔限肌理的表现,她对绘画材料属性的熟识颇让她得心应手,从而能使斑驳的光影效果完全是肌理使然。肌理与光影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画面色彩构成处理得当,远看有大效果,近观不乏精细之描绘。
工笔花鸟画严谨而细腻,其创作过程漫长,制作程序复杂。每片叶子、每片花瓣、每根枝条的空间穿插揖让,每种颜色的调制搭配都要悉心经营。传统工笔花鸟画绘制于熟宣或熟绢上,先精心勾线,后随类赋彩,上色需“三矾九染”,才能薄中见厚,温润华滋。石色运用过程中需泡胶、入胶、出胶等制作技术难度指标高,这应跟中国传统文化有关,讲究的是“工夫”二字。
春兰之画作每每经年而成,戏语“但知旦暮,不辨何时”。三十年如一日,不争不弃,不激不励,凝神静气,春兰用自己的岁月成就了画面上的“春兰”。
千年丹青史,星河灿烂,其成浩瀚,循旧探新,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至此文化沉淀愈深,思想愈深刻,遂能挥洒自如,“适我无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