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澳大利亚针对华人的诈骗案件频发。常见的诈骗手法,包括冒充使领馆工作人员,冒充快递公司,以及制造绑架的假象,向受骗者及其家人勒索钱财。
你有遇到过这样的诈骗吗?你是如何应对的?你身边有人上当吗?本台记者就此问题在悉尼街头随机采访了几十位华人市民。
(澳洲中文台记者街头采访)
(澳洲中文台记者街头采访)
看来,这类诈骗手法,在久经考验的广大华人看来似乎并不高明,但目前已有约40人受骗,损失金额累计约1千万澳元,最惨的一次性被骗走了350万澳元。
澳大利亚警方,中国使领馆,澳洲主流媒体以及中文媒体都已经就此类诈骗行为进行了铺天盖地的广而告之,相信诈骗得手的概率会越来越低。
但在这个诈术不断迭代的时代,电话诈骗的花样也在不断翻新,而且有些国际电话诈骗手段,也被中文诈骗犯借鉴的甚至照搬。所谓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们来看看最近国际电话诈骗界的一些最新动向,下次遇到中文版的时候,不会被吓倒!
救援诈骗电话
24岁的Rebecca有一天接到一个当地区号的电话。
对方说,“我现在在路边,刚刚发生了一起很严重的车祸,有一个人严重受伤,我在受伤者的电话里找到了你的号码。”
Rebecca的爸爸碰巧那时候正在开车,所以她一心急就问,“是不是Brian(她爸爸的名字)?”
Rebecca听到电话里对方在问,“你是叫Brian吗?”
过了会儿对方说,“没错,他就是Brian,他流了很多血。”
然后重点来了,对方要求Rebecca给他打钱,不让他就见死不救,让她爸爸死掉。
Rebecca没有受骗,挂掉了电话。
评:这种诈骗手段,跟最近发生在华人留学生身上的虚构绑架诈骗比较类似,都是利用了受害者对自身和亲人的人身安全的恐惧。作为旁观者你可能觉得“戏这么多,太明显了吧”,但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在猝不及防之间,面对人命关天,尤其是涉及骨肉亲情,需要紧急作出决定的时候,你真的能保证自己会冷静和理智吗?
收集声音的诈骗
随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机构,通过录音甚至声音来进行身份认证,这种类型的诈骗最近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案例一,“能听到我说话吗?”
电话诈骗者会冒充受害者熟悉的某个合法机构,比如银行或者水电公司,在自我介绍之后,会问受害者“能听到我说话吗?”
如果你回答“是”,对方就可以利用你的这个“是”,以及你的个人信息,去相关的商业机构冒用你的身份获利。
案例二,你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
这样的电话诈骗最近就发生在了澳洲。我们来听这样一段录音。
(电话录音视频,来源:3AW)
电话接通后,对方似乎是真人,但其实只是一段逼真的电话录音,当中的一些提问过后留下了长长的空白,诱使你说出“是”或“不是”。然后跟之前的案例一样,这些“是”或者“不是”,会成为盗用你身份乃至财富的钥匙。
案例三,你的“名字”,甚至是你的声音,都可能出卖你
上个月,澳大利亚九频道新闻报道了一起令人发指的,利用诈骗电话获取声音进行诈骗的恶性案件。
上午,受害人Lisa接起电话,习惯性地说了句“你好我是Lisa”,对方就挂断了电话
到了下午七点,你收到自己手机服务提供商Optus的短信,说她请求了“留号转网”,如果不是她本人,请她致电Optus。
(图片来源:9news)
过了30秒,他收到了Vodafone的短信,说已经确认了她的“留号转网”请求,并提醒他等Optus电话卡无法联通后,去更换Vodafone的电话卡,然后电话服务就中断了。
又过了15分钟,银行app显示她的账户里取出了1000澳元。
(图片来源:9news)
警方表示,诈骗者是事先拿到了她的银行信息,并在窃取到Lisa的手机号之后,从她的账户中取款的。
评:有很多人,即使知道是可疑的号码,但或许是出于好奇,或许是出于谨慎,又或许是出于过度自信,想跟对方过几招。虽然现有的中文诈骗案件中,还没有类似窃取语音或者声纹来盗窃的先例,但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普及,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本文内容参考:9 News,3AW News Talk, SBS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