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曝光让人很震惊?比他更可怕的竟是他背后这个消失的女人…

2018年06月14日 卡城之窗






来源:锐视界(rshijie)

作者:宇宙人

每次我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

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

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

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柴静


 01 


这两天的“阴阳合同”事件,

迅速让崔永元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不论崔永元事件走向如何,

他在我们心中都是一个勇者。


千万人中,

总要有一个人像他一样站出来,

敢于质疑权威,

敢于同局势斗争。

崔永元就像拿着长矛,

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


其实,

不止崔永元。

在这个被谎言谣言淹没的时代,

在这个信奉利益至上的社会,

曾经也有一位单枪匹马、

柔弱瘦小的女人,

火柴对抗熊熊烈火般,

以寡敌众对抗权贵、富商劣绅、

从未屈服。



她就是柴静

一个不怕对抗整个社会不良现象的媒体人!


柴静和崔永元都是孤独

又敢于实话实说的战士。

他们都致力于做同一件事,

那就是本不需要自己去做的事。


不论是转基因、明星税、

还是雾霾

这背后到底是什么、有什么、联系什么,

这个答案根本不需要由他们去找。


但他们却还是义无反顾地这样去做了。


对此,崔永元的信念是,

“中国人,不能傻死”

柴静则说,

“我不是多怕死,是不想这么活。”



不管是现在的崔永元,

还是此前的柴静,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不是为了自己,

而是为了十几亿的中国人。


在纪录片《穹顶之下》上映之前,

柴静这位央视“风云记者”“年度主持人”,

已经主动离职了。

送别她的是种种非议——

有人说她做新闻水平低,

过分表现个人媒体;

有人说她报道不实,

容易“讲故事”;

还有人趁乱捏造她的私生活,

骂她“绿茶婊”

......



面对铺天盖地的猜测和质疑,

这个看上去柔弱的女子选择了沉默。

一年后,

她向大家交出了这部纪录片。


2015年2月28日,

《柴静调查:穹顶之下》首次播出,

截止当晚八点,

不到十个小时

播放量已经超过3千万!

在3月3日的“两会”上,

“雾霾”不出所料地成为了人大的热点话题。


在巨大的话题流量之后,

《穹顶之下》下线了。

不仅心血没了,

柴静也陷入了新一轮的质疑当中,

甚至还有人揣测她的动机。

柴静选择了沉默,

这一沉默就接近一千一百多天。



崔永元、柴静、还有袁立这类人,

很容易被人看成“疯子”。

 这群“疯子”往往有个共性,

他们起初比谁都相信这世间的美好,

直到亲眼目睹一桩桩的肮脏和龌龊 。


于是,

大失所望后他们选择揭露、怒吼

其姿态在多数人眼中无疑是

偏执的、病态的 。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

从小被教育“知之而不揭之是智也” 

“识时务者为俊杰”

面对欺凌能忍则忍 ,

看见不公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

离是非漩涡有多远滚多远。



其实这些也没错,

贪生怕死自我保护是人性的弱点,

可是抱着麻木不仁的心态去责骂,

 所有事出有因反倒给人冠名愤青 ,

请问那些人,

眼睛还澄澈吗?

心还有血色吗?

是不是太伪善了?


崔永元和柴静这类“疯子”,

其实才是这个欲望无限膨胀的社会中,

最稀缺的资源。 


 02 


在成为侠客之前,

柴静只想当个书生。


1976年1月1日,

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

像她自己所说,

山西人没有见过小溪青山,

处处灰头土脸,

但凡有点诗意,

全从天上来。


然而,

柴静是骨子就带着文艺气息的小孩,

从小她就喜欢写诗歌、写散文。

长大后,

抄亦舒的爱情小说,

做着文艺女青年白裙子的梦。

再加上骨架小,

一眼望去就是地道的南方姑娘。


大学毕业后,

父母给柴静在老家铁路局

找了份会计的工作。

她不肯回去,

柴静执意留在湖南。



那时候,

柴静在湖南主持一档本地夜间的

广播节目《夜色温柔》,

这几乎成为了大学宿舍的“必修课”。


当年做主持,

柴静目的很单纯,

不为挣钱也无所谓名气,

她喜欢这个行业那种

“人与人之间生命往来”的感觉。


两年后,

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的她,

又去了中国传媒大学进修电视编辑。

湖南广电的前同事找到柴静,

想通过她为节目《新青年》

招募“一个性格激进的主持人”

久寻未果后柴静自告奋勇 ,

她第一次走进了电视。


2001年,柴静被央视选中,

成为了《东方时空》的主持人,

在她之前,

担任这个职位的是崔永元、白岩松等。

那时候,

她是一无所知的新人,

迎接她的是无休止地失败、迷茫和质疑。

困顿中的她找到了栏目总制片人陈虻。

陈虻看见柴静,翘着腿问:

“你感兴趣新闻的什么啊?” 


柴静也翘着腿回答。 

“新闻背后的人。”


柴静决定用皮肤去感受新闻,

冰冷或滚烫,

那都是最真实的温度。


2003年,

她成为《新闻调查》的出镜记者。

六年时间,

柴静从一个夜间谈话栏目主持人转变为新闻记者

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调整。

在湖南卫视,

她的风格比较柔软、华丽。

在央视做新闻后,

她喜欢带有攻击色彩的采访。 

曾有人评论《新闻调查》中的柴静:

“这个记者语带嘲讽,

步步为营。” 


同年,非典肆虐

全国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在所有人唯恐避之不及时,

柴静主动提出,

与非典病人面对面,

零距离报道非典。


当所有人都觉得柴静疯了的时候,

只有她自己知道:

你可以选择不当记者,

但是你当了记者,

就没有选择不去的权利。

她深入到一线,

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

她也无比清楚,

她不仅是在和病人打交道,

更是在和死神打交道。



柴静的勇敢,

让她收获了新闻真实的温度,

直面那些病人后,

她也终于理解了

恩师所说的媒体人的使命。


她说:

“我摸着血管,

这就是最原始的东西。”

活着就是活着。

在所有的灾难中,

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就这样,

在死神的镰刀下,

柴静成功完成了,

《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

接下来的十年央视生涯,

从《新闻调查》到《面对面》,

再到《看见》,

柴静成了央视的台柱子之一。


 03 


柴静比其他人更用功,

她将每一个选题,

每一段国内外采访的对话都打印下来。

每一个嘉宾,

她都会提前很久就做好联系的准备。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她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恩师陈虻对她说,

想当好尽职尽责的媒体人,

就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


十年间,

柴静在生死之间徘徊游走,

镜头底下被她记录的包括

汶川地震、矿难现场、

征地拆迁、家庭暴力等热点事件,

都迅速得到了关注。



这个过程中,

她收获的最大的感受就是,

抛开所有的新闻热点,

这些处于舆论漩涡之中的人物,

他们其实与我们无异,

也是一个具体的人。


人性两个字润物无声地浸沁着她的内心,

并在那里聚成了一片巨大的湖。


2013年7月,

《看见》停播后,

柴静也离开了央视。


她把在央视的十年经历

记录成实体书《看见》,

并出版发售,

那时候几乎人人一本,

成了年度最畅销书籍。



书里记录了她十年间的反思,

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十年变迁,

用柴静自己的话说: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

不断犯错、不断推翻、

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

事实和因果,

一个国家由人构成,

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

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

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04 


2014年离开央视后,

柴静的身份变成了一位母亲。

不幸的是,

女儿还没出世就患上了肿瘤,

一出生就要接受手术。


而病因是因为一年前

中国那一场覆盖了25个省市的大雾霾。

那时候她置身其中,

却和大多数的人一样浑然不觉,

只是嗓子难受,

咳得睡不着。



成为一名母亲之后,

柴静说,

“以前你可以不去在意,

但当你要开始对怀里这个生命负责后

就不一样了。”


视频部分截图


女儿所面临的悲剧,

让柴静想到了自己漆黑黑的童年,

也想到了她曾经采访一位小女孩时,

女孩那天真的眼神和童稚的语言。



在那个时刻,

她感受到的是深刻的无辜,

这一切不该是孩子所承受的。

于是她开始调查,

她必须让女儿,

也让所有人知道,

雾霾是什么?

它从哪来?

我们能怎么办?


一年中,

柴静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

现场调研,查阅文献、拜访专家,

和同伴一起拍摄、编辑视频,

最后形成一部纪录片。

这前前后后共计花费的一百万人民币

是柴静所能拿出的全部身家


一年奔波最终成型的《穹顶之下》,

不仅凝聚了

她多年的采访经验和对新闻的敏锐度,

更是几乎耗尽她所有的身家和人脉。



短短的103分钟里,

柴静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

还是试图让我们和她感同身受。

然而,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出人意料,

但好像又在意料之中。


从全民话题到非议,

柴静和她的《穹顶之下》只用了六天时间。

随之而来的,

是方舟子的斥责,

网友们的谩骂、质疑、批评等等。


所有人都踩着《穹顶之下》的尸体,

在恶意揣测的言论中享受着病态的快感,

他们哪里会注意到,

柴静手里紧攥着演讲稿的一角,

上面写着:


“我已经不再是记者了,

我早就是当事人了!”


虽然如今的环境已不再是浓雾锁楼,

国家和环境局开始严控污染,

人民也逐渐关注空气质量,

但是!

那个曾向雾霾及其背后黑手宣战的柴静,

已经被我们渐渐遗忘了...



柴静曾这样描述崔永元,

在这个时代里,

他是唯一醒着的人。

今天我们也想用这句话来描述柴静。


如果柴静没有曝光黑心企业、

没有自费调查环境污染、

凭借她的努力和天资,

她本可以在央视继续发光,

可是柴静选择放弃。


她用自己的前程和安逸的生活做交换,

向黑暗奋力搏斗,

只因为她看到了真相,

她无法像其他人一样漠视。


也许三年之后的今天,

我们才理解了当初柴静的那句话,

她不再是记者,

我们也不再是看客。


为众人抱薪者,

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尽管柴静已淡出公众视野,

但她为我们做出的贡献永不消退。

我们必须记得,

在中国还有这样一位有良知的媒体人,

在为人民孤独的追逐着真相。


毕竟,

“穹顶之下”

我们都是当事人。

谁也逃不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