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曝光的爱因斯坦私人日记,竟然这么评价中国人

2018年06月22日 走遍美国



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竟这么歧视中国人?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wcweekly)


最近,普林斯顿大学出版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游记》。


这本游记是爱因斯坦于1922年10月至1923年3月在亚洲旅游时写的。


这是爱因斯坦的私人日记第一次公之于世。


但让不少中国读者震惊的是,在这位伟大的科学家眼中,中国人“勤劳、麻木、肮脏、迟钝”。



当时的爱因斯坦并没有想过会把这日记公布于众,所以,这更应该是他当时内心的真实想法。


1


首先,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一些生活习惯并不理解:“中国人吃饭时不坐在凳子上,而是蹲着吃——就像欧洲人在丛林里解手时一样——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得悄无声息且一本正经。”


他对中国的勤劳是这样描述的:“即使那些像马一样辛劳工作的人,也不会让人觉得他们意识到痛苦。一个像羊群一样的特殊民族,更像是机器而非人类。”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中的一页


对于中国女人,他写道:“我注意到这里男女的差别微乎其微,我不明白中国女性具有何种魅力吸引男性到这个程度,让他们生下这么多后代。”


他还说:“连中国的孩子们看起来都无精打采、呆头呆脑。”


在介绍完中国人子嗣众多和“繁殖力旺盛”后,爱因斯坦这样说:“如果其他种族被中国人取代,那就可惜了。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缺乏思想将是无法言说的凄凉之事。”


当然,他对亚洲别的民族评价也不高,除了日本人。


1922年,青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他这样描写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当地人:“生活在肮脏的土地上,臭气熏天,.......他们做得很少,需要的也很少,过着经济周期简单的生活。”


不过他对日本人倒是印象不差:“日本人不炫耀、正派,总而言之很有吸引力。纯洁的灵魂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这个国家值得热爱和钦佩。”


“没什么毛病,没有人情味;会高兴地践行交付于他的社会功能,从不找借口;但同时又为族群和国家感到自豪”。


当然,在他的眼里日本人也是有缺点:“这个国家在智力方面的需求似乎不如他们在艺术方面的需求——这是天性如此?”


爱因斯坦在日本


该书的翻译和编辑罗森克兰茨,在序言中直接指出:


爱因斯坦将日本人、中国人和印度人统称为“智力低下”和劣等民族,归咎于生物起源。


多次将其他人描述为“生物性低劣”,这完全是种族主义言论,而“中国人可能会取代其他种族”这一评论是最明显的例子。


不过,他为爱因斯坦辩护说,“我们必须知道,他是那个时代的一部分”。



2


我们承认,百年前的中国真是江山破碎,国蔽民穷。爱因斯坦描写的可能是真实的看法。


但是,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论却不是这样的。


1922年秋,爱因斯坦带夫人爱尔莎去日本讲学和访问,11月13日,途径上海停留了1天。


1922年11月15日,民国日报载爱因斯坦到沪讯息


他的到来,引起中国知识界的轰动,并且掀起一股“爱因斯坦热”。


1922年12月,《东方杂志》特意出的专版“爱因斯坦号”


上海名流对他热情款待。


他在被宴请到上海“一品香”餐厅,然后到“小世界”欣赏昆曲,又游玩了城隍庙、豫园等地。


欢迎宴上,于右任致辞,给爱因斯坦极高评价:“现代人类之夸耀,不仅在科学界有伟大之贡献与发明。”


爱因斯坦是这样回复的:“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推之中国青年,敢信将来对于科学界,定有伟大贡献。……此次匆遽东行,异日归来,极愿为中国青年贡献所见。


吃饭时,他对中国饮食和文明给予赞美:“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其烹调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往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

   

1922年11月,爱因斯坦(一排右起第四)首次到沪的留影


1923年1月1日,爱因斯坦从日本返回上海,进行了一次演讲后,便离开中国前往耶路撒冷。


之后,他在公众场合表达对中国的印象:“余第一次至东方,极为欢喜,有许多惊异之闻见。此间理想之气候,澄清之空气,南方天空灿烂之星斗,皆使余之头脑得一难以消灭之印象。此种印象,余将永不忘之。”


对比他在私人日记和公开发表的言论,让人觉得他有些言不由衷了



3


爱因斯坦来中国,还和北大有一段不和谐的小插曲。


1922年,爱因斯坦准备到日本讲学,请中国驻德公使转告蔡元培,他愿意趁此机会到华讲演半个月。


当时在德国访问的北大教授朱家骅,马上写信,劝告爱因斯坦先访问中国再访问日本。


朱家骅


爱因斯坦直言不讳地回信说:


“我一点儿也不能理解,这两项访问的次序,究竟有什么关系。


至于优先权,你们的邀请的确在先,但是日本人毕竟先提出了优越的条件(酬金2000英镑,以及我和太太的居住费),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有某种优先的权利。


我愉快地希望我们可以达成一个使双方都完全满意的协议,使我能亲眼目睹东亚文明的发源地。”


蔡元培马上回电,承诺北大将担负他在北京期间的食宿费用,并且答应每月酬金1000元。


爱因斯坦却这酬金并不满意:“美洲各大学来函,所开各款,为数均在贵国之上”。



他建议把1000华币改为1000美金,另外负责他从东京至北京、北京至香港的旅费。


当时的1000美金不是小数目,可以买3辆福特轿车。


由于当时北大财政拮据,蔡元培向梁启超求助,这才把经费筹集出来。


就在爱因斯坦从上海前往日本的那天,《北京大学日刊》发布消息:爱因斯坦将于新年来华,预期将在北京停留并在北大讲学至少两周。


蔡元培还专门写了《安斯坦(爱因斯坦)博士来华之准备》,简述爱因斯坦接受其邀约的过程。



可是,爱因斯坦从日本回到上海时,却取消北京之行。


爱因斯坦的解释是:“我到日本以后,等了5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学不打算践约了。”


就算他在日本没有接到邀请函,回到上海完全可以能和北大联系,或者直接去北大。所以,没接到邀请信大概只是推迟。


至于究竟是什么原因,恐怕从爱因斯坦的日记中可以看出端倪。


蔡元培对爱因斯坦的失约非常不解,同时表示失望。


也许,从蔡元培的一句话可以看出点问题:“但愿一两年内,我国学者对于此种重要学说,竟有多少贡献,可以引起世界著名学者的注意,不必懊丧,还是大家互相勉励罢”。


1922年2月《少年中国》,出版“相对论号”



4


蔡元培的话告诉我们,想要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有实力。


百年前中国的确落后,无法赢得别人的尊重。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这样写到: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

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

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

欢歌将代替了悲叹,

笑脸将代替了哭脸,

富裕将代替了贫穷,

康健将代替了疾苦,

智慧将代替了愚昧,

友爱将代替了仇杀,

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

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当时,方志敏笔下的中国充满着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是凄凉的荒地。


所以,方志敏形容自己的祖国只能是“蛮可爱”的,而不敢用“伟大”、“强盛”。


民国,北京的街头


我们无权要求爱因斯坦怎么想,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是:让自己强大,赢得别人尊重。


一个真正的强者,绝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妄自菲薄。


更不会因为他人的描写,而感到义愤填膺。


我想当今的国人,看到爱因斯坦这些话时,会坦然处之。


而爱因斯坦后来因为其是犹太人身份,被迫害逃亡美国时,还会觉得他年青的说法恰当吗?


至于如何评价爱因斯坦,我相信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



推荐阅读


美国人收入那么高,消费那么低,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美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强烈推荐)

“我们只骗中国人,他们人傻钱多”,国外商家专坑中国人被曝光!


飞机上偶遇美军两星中将, 一番谈话令人毁三观


越穷越胖,越胖越穷!在美国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


为何美国人很少去读研究生?


美国老人的时间都花在哪?


中国车祸为什么那么多? 一个海归的话让国人沉默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