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华美优胜美国房产投资"↑免费订阅
【6月23日·周六】泰国·普吉岛公寓推介会
五星级酒店 · 包租15年 年净租金6% · 自住30天/年
相约 上 海 展会报名:400-600-4982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活动邀请函
◎作者 | 贾老师
◎来源 | 西洋参考(ID:iwestworld)已获授权
今年中考结束后,比较欣慰的消息是,江苏省决定大幅提高普通高中的录取率,三年内提高到八成以上。过去几年里,这是一个经常被江苏家长和孩子抱怨的事情。不到一半的录取率让江苏一半的孩子不能上普通高中。这让我想起两年前,江苏省有38000个高考录取指标外调,让家长和孩子一时之间非常惶恐和不安。
江苏的孩子真惨,特别惨,从中考到高考一路都是极为剧烈的竞争。中考录取率不到一半,高考一本录取率不到一成。高考,这个在中国勉强还算公平的唯一的阶层上升通道,在江苏看上去就更勉强了。面对共同的考取难题,此前的苏北苏南之争消弭于无形,家长空前的团结,一定就会有空前的力量。
我记得指标外调的时候,在一个微信群里,一位朋友遗憾地说,这样搞下去,看来我家孩子以后考上南大希望渺茫了。我非常不理解的问她:你从南大毕业,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哈佛?南大有什么死磕的?按照《美国新闻》2018大学排行,这个地球上有189家大学排在南大前面。也有群友就说,你孩子小,现在做准备上哈佛,完全来得及。
出国留学成为越来越多孩子和家长的选择
指标外调问题,对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现实问题,但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沉疴,可以追溯到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计划经济时代,江苏省内的部属院校很多,但面向江苏省的指标很少,后来多数高校划归教育部后,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无法应付学生基数上涨。最近几年,江苏报考学生数量下降,但一本录取率一直徘徊在十个百分点左右。相比经济水平相当的北京上海,这是非常低的。
江苏省高等教育资源全国可以排到三四名,但录取率却只排到全国二十名,就是分省的指标划拨并不科学。这里面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江苏的家长向江苏交税,孩子考江苏的一流大学,却比别的省份要难。许多江苏的二本学生,如果户口是北京的,分分钟可以上北大清华。这种“同分不同命”的直观印象,加重了学生和家长对“不公平”的焦虑感。江苏是不是江苏人的江苏?
西洋参考读者的真实经历
有清一代共计112科状元,江苏49位,冠巨全国。万恶的满清政府没有做过名额配给制。有学者建议,解决这种地区差异的不公平,要打破分省计划录取的旧制,可以扩大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同卷比拼。但自主招生引发的生源比拼、农村生源无缘、招生腐败等负面效果已经显露出来。短期看,不可能开放自主招生,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之内,分省计划录取制度无法改善。
作为中国人改变阶层通道之一的高考,越来越蒙上“不公平”的阴影。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家长的心头难题。我想说的是,不妨换一种思路。面对短期无法解决的体制性难题,作为普通群众来说,很难有解决方案。但是,录取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假如趁早把孩子送去国外读书,这些问题都可以基本避免。很多人问,哪有那么容易?可是,我们能够看到,的确有很多学生拿到全奖半奖出去读书。假如从现在开始做准备,并非完全不可能。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携程中高层孩子都往美国送
把孩子放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这才是爱孩子。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只是在我的观察中,很多家长是因为条件够,但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去美国读高中,每年约25万-30万元,对很多中产家庭并不是什么难题。孩子也可以高中毕业前直接申请美国的本科院校。许多家长,因为接触的信息有限,并不知道这个途径,孩子就只能过高考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独木桥了。
中国学生“压力山大”
我对海外读书的理解很简单。在一个家族或家庭内,一代有一代之责任。这个责任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努力让自己比上一代过得好,比父母好。然后努力创造条件让下一代比自己好。我的一个朋友曾跟我讲过,父母能送他进中国的西北大学,他就有信心让孩子进美国的西北大学。说白了,就是一代要比一代好,不能更差。
作为家长,眼界宽一些,信息多一些,孩子少受很多苦。如果钱再多一点,那就更好了。假如你有这种条件,那不妨可以试试看。很多时候,你只是缺相应的信息以及一个决定而已。我有个同事,孩子初二就去美国读书,每年大约18万元,夫妻俩定期轮流或者一起去看看孩子,权当旅游了。今年这孩子在美国高考,挑了几个她自己中意的高校,很开心。假如这孩子是江苏人,我脑补了一下画面,假如她在国内参加高考,会怎么样?
不止高考一条出路
全球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对土地的眷恋是农耕社会不能离开土地而被驯化出的感情,并非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而迁徙才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想想看,你从姜堰、金坛、射阳、句容这些小城市到了南京、苏州上大学,然后工作、生育,你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从南京、苏州到外国去上大学呢?为什么不能?这个根本说不通。如果有什么地方不能离开,那一定是你的监狱。
也许你自己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顾虑,但那并不是紧要问题。你回想一下你上大学的时候,你想过去很多高校,想过北京、上海、南京、广州这些地方,看起来好像有很多选择,但其实你只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之内选择。北大,南大,复旦,中山各擅胜场,但说到底其实只是一种选择:都是中国高校。
南京大学
而你的孩子所处的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你那个时代了。孩子们可以有在中国高校之外的选择。感谢市场经济让这一代孩子的家长不必像他们的父辈那样辛苦,也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了一些条件。所以我的终极之问是:孩子必须上中国高校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么?这是谁决定的?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这绝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命运。我想你应该和孩子做一次或者几次深层次的沟通,你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决定他们的未来。如果决定在国内读大学,那就暂时不要抱怨,因为现实短期无法改变,只能把自己变成学霸,即使学校周围的土地有毒,也要在昏迷之前把自己变成学霸。如果孩子要在国外读大学或者中学,那你就应该努力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我没有孩子,有时候无法想象面对孩子时的那种无力感。我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两岁的孩子对他说:爸爸你在墙上走一圈。我们都笑。但朋友对孩子说,这个真做不来,但只要我能做的,我都愿意做。我想,为人父母者,对孩子最大的爱,恐怕就是愿意为他们做一切事情,哪怕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
出生寒门的何江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
赵薇主演的电影《亲爱的》,刘德华主演的电影《失孤》,故事不一样,手法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主角为孩子历尽千辛万苦。而你为孩子赚几个钱留学,方式不一样,但对孩子的爱是一样的,没有什么高下之分。辛辛苦苦养大,无非是为了孩子过得更好,不是吗?让孩子去到更广阔、更安全的世界读书,甚至留下来生活,这就是为了他们更好。如果有条件,那就不要再犹豫了。
《失孤》中为了孩子历尽千辛的父亲
我想强调的另外一点是,全球化始于麦哲伦和哥伦布。世界进入这个进程已经500年了。我们一直在这个进程之中。你现在用着美国的手机、日本的相机、德国的汽车去上街,你有没有想过其实自己已经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了,只不过是让孩子去接受不同体系的教育而已。你的生活及活动范围肯定远远超过你的父母一代,而你们的孩子,其生活和活动范围也必将远远超过你们这一代。也许他们的孩子还会去火星旅游呢。这是过去多年来的代际规律。
我把这个道理讲给微信群里的一堆为人父母者,有个朋友说:就是累死也要把孩子送去海外读书。我只能衷心地说:加油,你可以的。
流传两千年的《诗经》早就唱过:逝将去女,适彼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