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刘伟庆:匠心传承木结构技艺

2018年06月27日 加拿大木业协会


谈起木结构建筑,你或许在古镇见过它,也或者在江南的公园邂逅过它,但对于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刘伟庆教授而言,这些不仅仅是风景,更是他孜孜不倦的研究对象。

从最初的结构减震控制、复合材料结构研究再到现代木结构研究,他和团队的探索从未止步。


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既要有敏锐眼光选准研究方向,更需要“ 一猛子”钻进去,有锲而不舍研究的毅力。

图:刘成贺 摄 摄 <在现代木结构实验室工作>


培育学科“生态林”、传承木结构技艺瑰宝

刘伟庆的办公楼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绿意盎然,静谧清新。聊起木结构,他瞬间打开了话匣子,最早接触木结构,在他记忆中还是2001 年。


那时,结构工程专业出身的他第一次到日本访学。“日本木结构建筑深深触动了我。”在刘伟庆看来,这些日本木结构建筑无论是结构受力、装配化安装、抗震防灾能力,还是绿色生态,都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木结构建筑,在我国拥有辉煌历史,在木结构营造法式以及技艺上尤其突出。他举例说,位于山西省的应县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建于1056 年,67.3m 高,建筑纯木结构、无钉无铆,这代表千年前我国就建成超过20 层高的木结构建筑。


所以,让刘伟庆心心念念的是,如何让我国的木结构文化瑰宝发扬光大,重返木结构王国的宝座。

图:在现代木结构实验室内指导学生


他带领团队,尝试将我国传统木结构技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桥梁中。“我们的研究坚持‘顶天立地’的理念,既要钻研基础研究,又要重视实际工程应用,偏颇了任何一方都不行。”贵州榕江游泳馆、苏州吴中胥虹桥等都是团队的工作成果。


“木结构研究永无止境。”刘伟庆表示,木结构涉及领域方方面面,任何一个方向,就够一辈子忙活了。不断钻研中,刘伟庆想找寻更多的可能。


“我们也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挖掘新的研究方向。”在他看来,世界飞速发展,转瞬就有变数,作为特别“接地气”的学科,更要及时瞄准需求,找寻新方向。几十年来,刘伟庆带领团队慢慢地培育了以“木结构”为“主干”,研究方向涉及结构体系、节点连接、防火抗震、耐久性等方向为“枝丫”的生态林。


团队作战锲而不舍

耐住寂寞做出好成果

如果说,找准研究方向,需要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头脑和敏锐眼光,那接下来的深耕,就要考验耐心和韧劲。不断探索中,刘伟庆和团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我们团队作战,不会单枪匹马。”刘伟庆坦言,更多时候他和他的团队更像一个训练有素的企业组织,各自分工明确,发挥所长。“我们团队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每个人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明确科研方向,而不是一窝蜂,看到研究热点,仓促上马。”在他看来,这样的团队更有助年轻人的成长。


他认为,早期加入团队,先体验团队文化,有一定积累后,再根据自身兴趣点慢慢找准选题,一步步引领年轻人开展科研。在“大家长”刘伟庆的团队里,每个人都能先找准自身方向定位,然后“一个猛子”扎进去,锲而不舍开展研究。


作为学科带头人,多年的研究经验让他深深认识到,保持这种特色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团队作战,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闯出一条学科特色发展之路。”他表示,南京工业大学在化工、材料、土木等领域有着良好的学科优势,而他的研究未来也会向这些领域延伸,学科交叉,开拓新的特色研究。


图:在现代木结构实验室内指导学生


“耐得住寂寞,最后总会做出好的成果。”如今,刘伟庆带领团队培植的“生态林”已枝繁叶茂。团队项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诸多奖项。今年,其团队项目《现代木结构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文章转载自2018年6月12日《江苏科技报》第A2版

微信号:canadawoodchina


传播可持续合法木材精神 

弘扬现代木结构建筑技术 

促进中加木制品贸易往来


木材、天然可再生、设计可持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