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害怕”数学带来良性效果

2018年06月25日 澳洲新足迹中文网站


在小学数学课上,Angel  Mok提了一个有点弯弯绕绕的问题,她永远也忘不掉学生们当时的反应。“不约而同地,那些白人背景的孩子一起看向亚裔背景的孩子,并说,‘问他们,他们知道。’”

“我想,‘这些只有7岁的孩子是从哪里得来这样的看法的?’”

Mok博士现在已经是一名教育学者,但是她始终对这个问题不思不得其解。她多年的研究发现了一个常见的现象,那就是一个有着中国背景的家庭,和来自其他背景的家庭不同,他们不害怕数学。

莫非他们拥有传说中的“数学头脑”——数学是天生的而不是学来的,现在在新英格兰大学工作的Mok博士说,“我不禁想,那么澳洲白人孩子是否拥有‘运动头脑’,或‘艺术头脑’?”

不管中国家庭做了什么,它就是这样。2014年伦敦大学John Jerrim的研究发现来自东南亚的二代移民在国际学生评估考试(PISA)中的数学表现比澳洲出生的同龄人领先相当于2.5年的水平。

Jerrim博士说,这甚至发生在“表现一般的教育系统内”。

在Mok博士最新的调查中,她和一些出生在中国的家长进行了交流。所有这些家长都认为数学是一门可以掌握的技术。“他们不害怕。在谈到数学的时候他们非常镇静。‘我会找到帮助我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我不擅长数学,我做不到’。”Mok博士说。

他们的反应背书了更广泛的研究,那就是儒家文化——只要有意志并努力,每个人都能达到目标——是为什么在澳洲来自华裔背景的学生比他们同龄人做得好得多的原因之一。

“这种文化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支持上显现出不同。”Mok博士说,“这和天资无关。如果你练习,你就会变得更好。人们说,‘他们数学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送他们去补习。’但是他们会送孩子去补习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我经常把这点和澳洲人的运动相比。澳洲白人家庭或许说,‘我的孩子不擅长踢球或投掷,所以我要做更多。我会为她找一个运动俱乐部,让她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做更多练习。’这很类似。”

儒家文化和澳洲教育者们在日益热衷谈论的一个概念相关——成长性思维。

世界变化得太快,没有人知道学生们今天要学习什么技术才能适应明天的工作场所,或者类似想法。所以最具价值的学习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在和《先驱报》最新的一次采访中,新洲教育厅秘书Mark Scott说教育者们在更多思考如何训练学生们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人的成长性思维标志着他们具备了学习的能力,他们具备了进入一个未知领域的能力,并知道如果他们努力了,发奋了,下决心要掌握,他们就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优势。”他说。

但是在这里文化态度并非唯一因素,Mok博士指出还有很多变量。“不是每一个个人都想去另一个国家,所以举个例子,那些决定要住在澳洲的人们可能是更有决心的。他们能更富有,或者来自于上层阶层。”

另一个因素是语言。数学不需要精深的英语,在评分中也不带任何主观性。“正如我的一个调查对象所言,‘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而语言则具有更多主观性。写作和释义相关,尤其如果你来自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

家住悉尼北部的Kam Wong出生在香港,在那里数学是基本课程,即便是她在大学学习历史专业,数学也是必修课。她想要自己的孩子也对此充满信心,并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加强数学概念——给做蛋糕的原料称重,或者在超市计算折扣。“我女儿很想在IT业工作,因此她需要知道数学。”

Kam Wong在餐桌前帮助9岁女儿Katrina的数学作业,而3岁的女儿Kinsey在数积木。


新闻来源:https://www.smh.com.au/education/why-not-being-scared-of-maths-delivers-big-results-20180620-p4zmj5.html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