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惭愧,被票房辜负的国产片,最后被日本人捧红了

2018年06月30日 看英国


1964年12月,我们小分队在滇西北找矿。小分队一共8人,其中4名警战士每人配备一支冲锋枪。一天,出发前,一位纳西族老乡搭我们的车去维西。那天路上积雪很大,雪下的路面坑洼不平,车子行驶一段就会被雪坞住。我们不得不经常下来推车。就在我们又一次下车推车的时候,一群褐黄色的东西慢慢向我们靠近。我们正惊疑、猜测时,纳西族老乡急喊:“快、快赶紧上车,是一群狼。”司机小王赶紧发动车,加大油门……但是很不幸,车轮只是在原地空转,根本无法前进。这时狼群已靠近汽车……大家看得清清楚楚——8只狼,个个都象小牛犊似的,肚子吊得老高。战士小吴抄起冲锋枪,纳西族老乡一手夺下小吴的抢。比较沉着地高声道:“不能开枪,枪一响,它们或钻到车底下或钻进树林,狼群会把车胎咬坏,把我们围起来,然后狼会嚎叫召集来更多的狼和我们拼命。”他接着说:“狼饿疯了,它们是在找吃的,车上可有吃的?”我们几乎同声回答:“有。”“那就扔下去给它们吃。”老乡像是下达命令。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当时脑子里一片空白,除了紧张,大脑似乎已经不会思考问题。听老乡这样说,我们毫不犹豫,七手八脚把从丽江买的腊肉、火腿还有十分珍贵的鹿子干巴往下丢了一部分。狼群眼都红了,兴奋地大吼着扑向食物,大口的撕咬吞咽着,刚丢下去的东西一眨眼就被吃光了。老乡继续命令道:“再丢下去一些!”第二批大约50斤肉品又飞出了后车门,也就一袋烟的工夫,又被8只狼分食的干干净净。吃完后8只狼整齐地坐下,盯着后车门。这时,我们几人各个屏气息声,紧张的手心里都是冷汗,甚至能够清晰的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我们不知道能有什么办法令我们从狼群中突围出去。看到这样的情形,老乡又发话道:“还有吗?一点不留地丢下,想保命就别心疼这些东西了!”此时,除了紧张、害怕还有羞愤……!作为战士,我们是有责任保护好这些物资的,哪怕牺牲自己。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的车被坞到雪地里出不来,只能被困在车里。我们的子弹是极有限的,一旦有狼群被召唤来,我们会更加束手无策。我们几人相互看了一眼,迟疑片刻,谁也没有说什么,忍痛将车上所有的肉品,还有十几包饼干全都甩下车去!8只狼又是一顿大嚼。吃完了肉,它们还试探性的嗅了嗅那十几包饼干,但没有吃。这时我清楚地看到狼的肚子已经滚圆,先前暴戾凶恶的目光变得温顺。其中一只狼围着汽车转了两圈,其余7只狼没动。片刻,那只狼带着狼群朝树林钻去......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不一会儿,8只狼钻出松林,嘴里叼着树枝,分别放到汽车两个后轮下面。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狼的意思是想用树枝帮我们垫起轮胎,让我们的车开出雪窝。我激动地大笑起来……哈……哈……刚笑了两声,另外一个战士忙用手捂住了我的嘴,他怕这突兀的笑声惊毛了狼。接着,8只狼一齐钻到车底,但见汽车两侧积雪飞扬。我眼里滚动着泪花,大呼小王:“狼帮我们扒雪呢,赶快发动车,”车启动了,但是没走两步,又打滑了。狼再次重复刚才的动作:“先往车轮下垫树枝,然后扒雪……”。就这样,每重复一次,汽车就前进一段,大约重复了十来次。最后一次,汽车顺利地向前行了一里多地,接近了山顶。再向前就是下坡路了。这时,8只狼在车后一字排开坐着,其中一只比其他7只狼稍稍向前。老乡说:“靠前面的那只是头狼,主意都是他出的。”我们激动极了,一起给狼鼓掌,并用力地向它们挥手致意。但是这8只可爱的狼对我们的举动并没有什么反应,只是定定地望了望我们,然后,头狼在前,其余随后,缓缓朝山上走去,消失在松林中......看完不忍思考:连凶猛的狼都懂得报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身?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我们是不是应当让这个世界充满爱?



特别喜欢这部片子,有种淡淡的宁静的美,又不失感动。离开家的人总有很多理由不回家,但家里的人一直盼着他回来。


作者:槽值

来源:槽值(ID:caozhi163)


“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片子?“


欧美大片称霸影坛时我们这样问,韩国电影反思制度批判人性时我们这样问,日本电影治愈了无数人时我们这样问,近年来,曾经被忽视的印度电影也屡次给出佳作。


国产电影真的一直都输给它们了吗?


其实,我们的电影中也不乏精品。


刘烨在综艺《朗读者2》中,自爆在演员生涯起点——《那山那人那狗》拍摄时,为了与另一主角“老二”(狗)培养感情,直接和它住在一起,睡在像仓库一样的平板房里,给狗打饭,带它溜圈。



1999年,片子问世,国内并没有激起什么水花,仅仅在视频网站上卖出了一个拷贝。


让人没想到的是,2001年该片被日本引进后,观影人次达到二十几万。


是什么故事感动了几十万日本人?



父亲、儿子和狗

翻山越岭的故事

影片的内容很简单。做了一辈子乡邮员的父亲因为腿脚不便被劝退,儿子选择接班。


打包好行李的儿子正准备出发去送信,带路的老狗“老二”却只认父亲,怎么也不肯带他上路。


于是父亲决定,陪儿子走一次邮路。



刚刚上路时父子之间的气氛有点尴尬。


两人只顾着赶路,基本没有交流。



对于儿子来说,父亲常年奔波在邮路上,对他陌生又严厉,叫人害怕。


所以父亲每次回家,儿子总跑得远远的,很晚才回家。


父子俩在观念上也有很大分歧。


做邮差很苦,儿子不理解父亲的“无私奉献”,觉得父亲应该把自己的累说出来,才会得到公正的待遇,也不至于最后落得被劝退的结果。


父亲却认为,“不能自己喊苦”。



儿子嫌路途闷,用半导体听歌打发时间,父亲却只在乎脚下的路。



儿子想搭便车省时间,父亲却说自己走路心里踏实。



常年的分离,甚少交流,让父子俩如同一对陌生人。


但在三天两夜的旅途中,儿子渐渐明白了为何父亲对邮差这份工作执着。


对于乡亲们来说,乡邮员承载了亲人的思念,是他们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方式。


在村民们围上来送别父亲时,儿子第一次意识到父亲工作的意义。



对于父亲来说,儿子也是唯一一个能肩负这项使命的人。“交给别人我还不放心哩。”


在挚爱的工作面前,父亲不再是那个严肃、不苟言笑的男人,他变得细致、温柔、慈爱。


比如送信时,父亲会叮嘱儿子,信上贴了五角钱的,要记得帮忙买邮票贴上。



对待不同的人家要有不同的送信方式。


比如哪家和村秘书家打过架,村秘书不帮捎信,就要单拿出来绕几里弯路送过去。



哪家的主人是个瘫子,小儿子不省心,所以大儿子的汇票要亲自送到主人手里。


瞎了眼的五婆,唯一的记挂是在城里工作的孙子,但孙子每年只寄一次钱,从不写信,去她家要对着“无字信”念得有模有样。


儿子渐渐发现,父亲看似冷冰冰的外表下,藏着对他人很多的善意和关心。


他从不表达,但比起那些远离家人、疏于联络的人,父亲更像这些乡亲们的家人。



父子俩第一次肢体接触发生在过河时。


曾经趟冷水落下一身病的父亲,这一次伏在了儿子的背上。村里人说,“能背动父亲,儿子就长大了。”


那一刻,父亲眼里有泪。



夜晚,儿子睡熟了依偎在父亲身上,父亲轻轻地抚摸儿子,父子之间缺失的时光仿佛被重新填补上。



旅途后半段,儿子第一次脱口而出喊了一声“爸”,父子二人最终在这次旅行中理解了彼此,也重塑了父子亲情。




中国式父子关系

有爱也会藏在嘴里

《那人那山那狗》之所以令人动容,不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多伟大的故事,恰恰相反,它刻画的父子相处的小细节,折射出的父子关系,打动了观众。


这就是我们和我们的父亲啊。


我们不常沟通,相比于父亲的严厉,我们更愿意向母亲倾诉生活的苦闷。


我们不常表达爱,无论是言语上还是肢体上。既不像西方一样把“我爱你”挂在嘴边,又很少用拥抱、亲吻来表示亲昵。


中国文化里,爱是含蓄的,它更多是用行动去证明,一切直白的表达似乎都显得轻浮。


就像范伟在电影里说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就是太收着了。我父亲从小跟我没那么亲近,但他是真爱我的。


他老了的时候,我给他剪手指甲,他就不敢睁眼看我,我要扶着他上厕所,我爸还不好意思,说你在前面走,我扶着你的肩走。爱是真的爱,但也太收着了。”


父子之间的沉默,即便爱在心里,也只会藏在嘴里。


朱自清把这份沉默用《背影》描述得淋漓尽致,寡言的、笨拙的父亲不提及对孩子离去的不舍和记挂,只是在匆匆穿过人群,去买橘子时,留下了眷恋的背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无声的沉默,也许胜过万语千言,但也可能没人能懂。


因为缺少沟通,许多家庭父子之间的代际鸿沟,往往随着孩子的成长越来越宽。似乎每一个中国家庭,都面临着一个沉重而复杂的问题——父亲与子女如何和解?


在真人秀《旋风孝子》里,明星们带着父母回到自己的旧宅共度一周。


明星郑爽和父亲之间的争执,让人看到年少成名的郑爽,所背负的来自家庭的压力。


郑爽始终无法谅解父亲将年幼的她送去独自学艺,那段时间里,她只能在日记中倾诉烦恼。


她和父亲之间充满了矛盾和隔阂,也致使她虽关心父亲,却不知道如何表达。


明明是担心父亲搬重物累坏身体,最后却演变成一场争吵。



同样的,影视剧里也不乏对父子矛盾的描写。


《洗澡》里的儿子大明,父亲长期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智力障碍的弟弟身上,使他与父亲的关系一直十分疏离。


他不知道,父亲总在他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关心着他。


成年后的大明由于一场误会回到澡堂,重新理解了父亲,可已留下了最大的遗憾:在父亲去世前,没有给他好好搓一次背。


我们在无数电影、真人秀中看到父子和解的戏码,成长中欠下的理解和沟通在成人后,被一次旅行、一场意外重新修补,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父子间的裂痕终于被弥补,两代人一边重新向对方表达爱意,一边进行自我救赎,与过去的岁月和解。


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父子关系都能找到修复的契机,有的感情也许就这样深埋了一辈子。


所以比起和解,更希望父子间没有那么多年的隔阂,从一开始就充满温情和包容。



父亲的缺位

母亲的乡愁

在《那人那山那狗》里,除了父亲和儿子的形象,还有一个绕不开的母亲形象。


她从出现开始,不是在送行就是在等待:从送走丈夫,去村口日日盼丈夫回家,到目送儿子走上邮路。



她是温柔的,毫无怨言的,也是伤感的,忧愁的。


儿子对父亲的疏离和埋怨,很大部分来自对母亲的同情。


儿子问父亲,山里人为什么要住在山里,父亲的回答很浪漫,“因为山里人是神仙变的。”


远离家乡的母亲的答案却带着淡淡的乡愁,“山里人住在山里,舒服。”这句话和母亲永远向远处凝望的眼神,一起烙印在了儿子的心里。



为了嫁给父亲,母亲远离家乡,内心一面承受着对家乡思念,一面承受着对长期外出丈夫的牵挂。


这份苦楚,常年陪伴在身旁的儿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所以当父亲问儿子喜不喜欢美丽的侗族姑娘时,儿子回答:“喜欢,但我不想让她和我妈一样,日日想家。”



组建家庭的意义,除了爱,还为了能够彼此扶持和陪伴。


可父亲缺席的现象,总屡见不鲜。


母亲独自挑起孩子教育、料理家务的责任,或许无怨无悔,但她们总是孤独、憔悴、焦虑的。


父亲没有时间也不愿主动表达,往往更不被妻子和儿子理解。


原本说好同舟共济的人,默默地各自承受风雨,甚至心生嫌隙。


并不是父母俱全,便能称作是完整的家庭,陪伴,才是家的意义。


正如电影里所说的,离开家的人总有很多理由不回家,但家里的人一直盼着他回来。



从故事的最开始,爱就是亲情的主色调,而遗憾,不应该贯穿这段旅程。


给文章点个赞吧,读懂父母、读懂人生或许漫长,可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


  • 作者:槽值,情感八卦吐槽。

觉得小编说得有道理请点ZAN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