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发现惠灵顿”
“敦煌,是一座拥有数千年历史、座落在中国西北部沙漠边缘的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那里拥有‘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有着集众人智慧的绘画、彩塑与建筑,其中风格各异的精美壁画尤其令人瞩目!”
“莫高窟的壁画在惠灵顿了‘活’了!”
上周,惠灵顿伊文斯湾初级中学的40名学生就用亲手绘制的魔众图让敦煌壁画在新西兰首都“活”了起来。
每位同学都拿着敦煌小魔众-“蓝魔”的填色纸进行创作,孩子们别出心裁地画出各种颜色与造型。
有手持斧头、带有雷电图案的凶恶小蓝魔;有眼戴墨镜、手攥冰淇淋的嬉皮小蓝魔;还有身着花衣裳、手捧美丽鲜花的可爱小蓝魔。
绘制完魔众图后,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将其制作成了完整的动画片,参加绘制的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图画瞬间变身到动画影片里成为连贯的画面,个个开心地欢呼不已。
公房署刮起“敦煌风”
“给新西兰银蕨叶画出‘敦煌Style’!”6月11日,“敦煌风”刮进了惠灵顿市政府公房署。
30位来自不同族裔的老人,很多都是第一次接触来自中国的敦煌文化,抱着浓浓的好奇心来到主题为“念念敦煌”的创意工坊体验活动中。
在这里开展的是一场以植物为主题的勾线工坊活动。
老人们童心萌发,拿起彩色笔,选择自己心仪的色彩,仔细描画手中的图片,枝蔓相连的银蕨叶与萌态十足的几维鸟跃然纸上,以圆弧形的大构图散发出独一无二的“敦煌Style”。
有的老人则根据自己的习性偏好,恣意挥洒手中画笔,将敦煌文创团队带来的各番讲解与信息碰撞化作灵感,画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并亲切地写下China字样表达心境。
当工坊活动宣布结束时,一些老人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填色、勾线的快乐氛围中。
一位90多岁的亚裔老人握着敦煌文创团队人员的双手不停说“谢谢”,感谢他们将自己心仪已久的敦煌文化带到了眼前,并将自己获得的一件带有中国元素的小礼物视作珍宝。
“800个轮回”
擀出忍冬与银蕨的跨洋之约
6月10日上午9时整,惠灵顿克莱德港学校6、7、8年级的20名师生体验了一场妙趣横生的手工制作项目-“擀羊毛”。
“你们有没有力气擀动这根木棍800下?”敦煌文创团队的指导老师在详细讲解各式图案寓意及其手作流程后,特别介绍到浸泡在天然皂水中的羊毛打开鳞片后,需要通过一根绑定的木棍从四个维度擀动800个来回,才能使羊毛紧紧粘住丝绸,孩子们听罢个个瞪大了眼睛,心想这得是多大的工程?!
然而,面对指导老师们流露出来的担心和顾虑,20名学生已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个个自信地回答:“没问题,我可以的!”
学生们依次打开此次工坊体验活动特意备好的材料包,剪切好的羊毛图形、配好色的丝绸长条,以及粗细适中的长木棍等,令他们充满了好奇的目光。
在老师的指引下,他们按照各自的理解,在丝绸上摆放好各式羊毛拼图,洒上特制的天然皂水,用双手为羊毛与丝绸作充分的按摩,再用长长的木棍将这件作品小心翼翼地卷起来,以6根棉线将裹在羊毛、丝绸最外层的泡泡膜紧紧固定在木棍上,一根形体放大很多倍的“擀羊毛面杖”就做好了!
在敦煌文创团队指导老师的示范下,学生们个个撸起袖子,开始了“800个轮回的修炼”。
时不时有学生抬起他们已经磨得红红的小手臂,有的学生则一鼓作气从1数到200次,随后拆掉棉线换个方向重新包扎再擀200次,如此重复四次即完成这道工序。只见一个个小脸通红、气喘吁吁,还不甘示弱地脱掉外衣继续擀!
用心擀制800个来回、前后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擀羊毛”工坊体验结束了,学生们迫不及待打开自己的作品一览究竟。
眼见原先一片零散的材料,此刻蜕变成一件件图案别致、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老师和学生们都发出啧啧的赞叹:“真是太神奇了!”“果然要擀800下才能让羊毛粘在丝绸上!”“我要送给妈妈做特别的礼物!”
完成作品的学生们还体验了敦煌文创团队特意带来的VR眼镜,如同身临其境一样“亲眼”领略到敦煌的千年洞窟。
把敦煌祝福装进“四叶草”钱袋
6月9日上午12时,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市图书馆的大小读者们让敦煌壁画里的“四叶草”成功变身成了“如意钱袋”,满满的敦煌祝福也装进了惠灵顿市民的心里。
敦煌独有的冥想色系蓝、粉、绿手工纸,设计独特的图案印章、精巧可爱的各色印泥……如意钱袋折纸所需的手工材料,被一一摆放在桌面上,牢牢吸引了图书馆大小读者们的目光。
在折纸活动正式开始前,指导老师陈琦先为观众们展示一件提前做好的莲花钱袋作品。随着如意莲花钱袋在陈琦的手中徐徐打开,原本平面维度的莲花画作,竟然如同一朵真正的莲花那般缓缓绽放,瞬间让扁扁的钱袋变得立体、实用、美观起来,似乎可以立即嗅到莲花的香气。
在“念念敦煌”创意工坊四位主创成员的指导下,很多小朋友开始认真制作起一件属于自己的钱袋。
只见他们选取各自心仪的图案,涂抹上喜爱的颜色,再认真地盖上花纹印章,随后有条不紊地用各色彩笔在纸上或描画或涂色,看似简单的一个图案,竟然在极富创造力的指尖下演变出千变万化的风格来。
来自沙特阿拉伯的7岁小朋友哈雅为她的四叶草钱袋进行了大胆的配色,明艳的蓝色与紫色、黄色一经搭配,并在她精心描绘下呈现出华丽夺目的美感。
看到姐姐在一旁用心地制作,4岁的弟弟阿卜杜拉也嚷嚷着要做一个自己的钱袋,用彩笔在纸上涂抹出颇具印象派风格的图案,手捧作品,心满意足。
让中国千年文物“活”起来
此次将“敦煌风”带进新西兰首都的正是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新西兰2018中国文创周——“念念敦煌”文创工坊活动。
“中国文创周的宗旨,就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介绍说。
他说,“通过别具匠心、题材新颖、方便可及的互动工坊体验活动,让新西兰民众记住敦煌,记住中国古老的文化,把富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带回家,这正是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敦煌研究院此次紧密携手、精诚合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