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美国中文网"↑订阅本微信推广平台
从移民、妇女权益组织、自由派媒体,到全部在世5位第一夫人、国会两党议员,在持续逾一周、近乎来自所有方面的围剿中,川普终于在今天签署行政命令,结束了执行2个月的非法越境移民父母与子女分开关押政策。
在这场把数千儿童当作赌注的“零容忍”闹剧中,除了批评声,川普基本上什么“好处”都没捞到。总统想要阐述的顽疾真切存在,但步子迈得大了,不仅容易扯到蛋,还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创伤。
移民问题事关美国立国之根本,移民改革更应慎之又慎。单纯为了引起大家关注,彰显缺乏建设性的立场,川普轻巧的签名笔尖背后是成千上百万移民真实的人生。
举家非法越境的情况并不是在川普任上才出现的,但它的成规模出现也并不久远。大约2014年,来自洪都拉斯、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的难民家庭和单独未成年人越过美墨边境进入美国的人数激增。
根据美国移民政策,绝大多数非法越境者会面临强制驱逐出境,但以人道主义理由入境的可作例外。同时,2008年颁布的一项为保护人口走私受害人的联邦法律规定,非接壤国的非法入境者有权力要求召开遣返听证会。这也意味着,这些非法入境者中有一定比例的人不会被马上递解出境。
德州麦卡伦拘留中心中内的非移儿童
如何安置那些数量激增的等待听证会的未成年非法移民,以及那些带着孩子的家庭成为一个新问题。由于卫生部的庇护场所容量有限,奥巴马政府曾设立了数个“家庭拘留中心”,但此举遭到移民权益组织的批评。
联邦法官也裁决政府关闭这些拘留中心。因为按照之前判例,即1997年弗洛雷斯和解案(Flores settlement),政府需要将儿童安置在那些拥有照顾儿童许可的场所,并且需要在条件允许后的第一时间(不超过20天)将儿童释放给他们的父母或亲属。
今天川普签署的行政命令允许儿童和父母一同被拘留,但20天拘留期限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川普的选择是在奥巴马已经走过、但没有走通的老路。而在之前,被置于两难境地的奥巴马政府采取了遣返有犯罪记录非移和对危害较小的非移“抓而放” (catch-and-release) 相结合的策略。
“抓而放”的纰漏显而易见,并且美国此前在执法上并没有采取多少行动予以制止。司法部的数据显示,移民案件中有大量的未拘捕或被假释非法移民,最终并没有出席移民法庭的听证会,这一比例在2015和2016财年都达到40%左右,比2014年以前出现翻倍级别的增长。另一方面,在2014年以来有近10万家长和儿童申请庇护,移民法庭作出的约3.25万个裁决中,有大约70%的结果是因为缺席庭审导致的遣返令。
圣安东尼奥民众抗议移民分离政策
可以说,川普想要堵住这一被非法移民滥用的执法漏洞的初衷是正确的,这也是一些移民强硬派支持“零容忍”政策的原因。但川普采取的残酷政策无论是意图,还是成效都显得错误且毫无必要,他也最终被“逼”得退回到奥巴马当年的原点。
这些大多来自中美洲的难民,他们或许本身不应该出现在边境,他们或许已成为危险犯罪分子的工具,但仅仅试图通过用非人道手段恐吓受害者来清除表层的伤疤,来掩盖更深层的病灶,川普挑软柿子捏的行径不仅治不了也标不了治本。并且,在国会立法层面,川普此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反而在共和党内部增添了混乱。
解决中北美洲难民问题显然不应该成为美国一个国家的责任,但采取推卸态度来抗拒很可能适得其反。川普任期内已经先后中止了对多个中美洲国家移民的临时保护身份,也势必会对今后的非法越境问题带去不确定性。
今年4月加州边境等待庇护申请的“大篷车”难民
在难民庇护问题上,奥巴马政府曾尝试过在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家设立当地未成年难民项目,让那些国家的儿童得以免去危险跋涉来到美墨边境,而是直接在国内进行庇护申请。然而,由于符合申请条件的儿童数量过少,该项目很快被淘汰,但这至少应该被视作一个从源头入手、有益的尝试。而现在,在加强边境安全问题上,川普或许不久以后就能在建墙上有所斩获,这可以被认为是项低效但积极的举措。
解决问题的道路不可能平坦,可能意味着一个漫长且充满反复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必须守住人道的底线。更加忠实而非选择性地移民执法,无疑能从理念上树立威慑,但那些明显有悖于普遍价值观的举措,不单没有益处,还容易贻误时机,引起不必要的反弹。川普在显示出强硬的同时,也更需要智慧。在一张张渴望父母的哭泣儿童照片面前,任何所谓程序上的正义都显得苍白无力。
川普“骨肉分离”政策也自然地流露出他在移民问题上一贯的功利性。标榜结果导向的总统更看重实打实的经济数字,却漠视对于支撑这些光鲜成绩背后的家庭人情。其主张的择优制移民体系可能会“淘汰”掉不少他眼中美国不需要的移民,但同时,为了利益交换而打破依亲移民体系也势必会动摇“美国梦”注重家庭的价值观根基。
或许在川普眼中,如今的美国已经不再强大,不足以继续承载美国数百年来一直怀揣的价值观。但也不要忘记,美国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引领世界秩序,依靠的也正是这些以人权为根基的美国价值观。
(转载请注明美国中文网)
长按指纹扫描关注“ 美国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