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获得授权,来源“祖庆说”(ID:zuqingshuo_123)
作者:张祖庆
写在前面的话:从没有什么时候,语文成为了孩子拉开名次的学科。得语文者得天下,这句话还真不是说着玩的。感觉,数学、英语的难度逐渐降低,从而孩子的分数都靠的很近,而语文成为新的拉分的学科,家长们为了让孩子们在考试中得到高分,难免会让孩子把时间花在刷题上。而这又是学好语文的真正途径么?
“学好数理化,考遍天下都不怕”
成为“过去进行时”
过去,都说理科容易拉开分数。我们那一代,流行一句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很多家长、学生,也一直奉为真理。于是,花大力气补习理科。
而语文,一直被认为是“很难拉分”的。语文老师也一直被认为是成就感最低的教师。花的时间最多,收效却最低。
但是,这个观点,最近几年,却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很多家长发现,语文逐渐成了拉分厉害的科目。
那么,导致语文成为“拉分王”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在新的高考制度下,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取最高分计入高考总分,就高考总分的区分度来讲大大降低;数学在今后的命题中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区分度也会较大下降;而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因此语文在高考总分中区分度会最大,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
很多理科学霸,也纷纷感慨:过去一直重视数理化,没太重视语文。可语文成了拉分王,想提分,却不知从何下手。
其次,语文学科,有很强的综合性。它考的是积累,是语感,是阅读速度,是鉴赏与综合分析能力。这些,不是靠一两天突击而成的。长期高品位的阅读,才是提升语文能力的“法宝”。
“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2018语文高考已经难出了新高度,是否意味着语文会更难?是的,一定会更难!
“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恶狠狠”地甩下一句话,惊呆了众人:“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让15%人做不完题目”,成了高考语文命题的目标?!
这话,确实让人匪夷所思!总觉得相关命题者是在故意刁难考生,很多老师和家长表示不理解!
但其释放的信息与导向,却耐人寻味。那就是,意味着今后的语文高考,将在两方面产生变化:阅读速度将成为语文高考的一大重要领域;阅读题量将大幅度增加。
此外,今后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会是对语文的持续考察。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都会相应增加。
阅读、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会出现考生连题都没时间做完的情况。
未来,阅读是一切学科的最重要基础,如果你依然说自己的孩子没时间读书,等同于说要自己的孩子放弃所有学科。
语文成为拉分王的同时,
也可能成为隐性的阅读杀手!
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阅读的春天也即将到来了吗?且慢乐观!
我向来是个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我以为,语文成为拉分王,很可能成为隐性的阅读杀手!
没错,语文为王的时代的确已经到来,大家也越来越重视大量阅读。但是,当阅读和功利的分数挂上钩的时候,考试,很可能成为阅读的杀手!
当语文成为拉分王,阅读的快乐,有可能渐渐消失。
阅读是件快乐的事。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先生曾经对课外阅读作了这样一个精妙的比喻:
“通过读书行为实现的学习,犹如在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课外书的一页页,就是“葡萄园”,一行行,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个个词汇,就是“葡萄”。
读书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把一个个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词汇)不久发酵,带来恩惠:酿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
然而,事实上,我们往往等不及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家长、老师希望学生一走进葡萄园,就喝到甘美的葡萄酒。这是非常可怕的思维模式。
就是因为阅读在考试中的特殊地位,语文老师难免冀望通过几本所谓必读书的阅读,立马提升学生的成绩。于是,常常在孩子们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之前,不少教师就布置一些孩子们非常反感的事情——摘录大量好词好句、做读书笔记,让他们写读后感。
更为可怕的是,因为教育部推荐了不少“必读书目”,于是,不少当地教研室或者测评部门组织教师,围绕这几本“必考书”出大量的考试题目。命题水平高的,会出一些真正能够考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但是,有些题目,就让人堪忧了。
某地期末统考,出了一道这样的选择题:《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主人公鲁滨孙在岛上生活了几年?
A 10年; B 18年; C 27年;D 28年。
说实话,我想了好久,还真想不出填哪个答案。
这种以考察儿童记忆力为主的题目,占据当前课外阅读考试题目的相当大的比重。这样的命题导向,是极为可怕的。很可能导致儿童把记忆文学常识、故事情节以及拐弯抹角的细节,当作主要的阅读任务。这样的读书,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阅读,一旦成为机械记忆,就会面目狰狞。更为严重的是,不少教师缺乏指导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往往把一本书肢解为鸡零狗碎的所谓“题库”,让学生像驾驶员理论考一样,反复作答、机械操练。更有甚者,有些教师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得写读后感。很多孩子,由此患上“阅读恐惧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阅读兴趣形成之初,让学生写读后感,是对阅读兴趣形成期孩子的一种阅读伤害!
当然,如果阅读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时候,适当地让他们把阅读感悟诉诸文字,这不但必要,而且很值得提倡。写读后感,其实是一种高阶阅读思维训练。
台湾资深儿童阅读推广人林文宝老师说:“阅读这件事,如果方向错了,越用力,伤害越大。”
在语文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拉分王”的今天,作为一个语文人,我非常担心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阅读缺乏深入研究的命题者、缺乏整本书阅读指导经验的老师,加上一部分恨铁不成钢的家长,携起手来,给孩子布置成堆的“必读书”——这些“必读书”必定会衍生成堆机械的“必做题”。我们的孩子们,又会陷入新一轮的题海之中。
久之,阅读,将成为他们新的梦魇。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
我有三个建议:
第一,相关命题部门,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的阅读知识、命题技巧,多出一些真正考量学生阅读能力的题目。
尤其是考查阅读量和阅读能力的题目,要少一些机械记忆,多一些综合性、思辩性。这类题目,孩子们只要读了大量的书,就能比较好地完成。千万不要将考试的导向,引到机械背诵上去。
命题者,既要参照国际阅读测试的命题趋势,又要结合本国母语的特点,研制出真正能检测儿童阅读能力的题目。研制高质量的阅读题目,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一线教师靠大量刷题获取高分的可能性。
第二,语文老师,要多研究整本书阅读,要从过去“疯狂刷题”就能取得好成绩的惯性思维中走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要少一些功利主义,多一些“涵养意识”。阅读能力,只有让儿童在书籍中“浸泡”、“涵养”,方能提升;任何靠大量刷题,换取所谓“好成绩”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不利于学生兴趣培养的手段,尽管看起来很美,都应该从学生的阅读生活中走开。
我们需要适当的阅读作业,但请以不伤害儿童阅读兴趣为前提。且阅读作业,要少而精,兼顾探究性、趣味性、层次性、选择性,便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项目。擅长画画的,画幅插图、设计个封面;擅长朗读、表演的,让他们读读、演演;擅长写作的,让他们创意写作,挥洒才情。
第三,作为家长,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千万不要以为,孩子每读一本书,就得提升考试成绩。
阅读,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阅读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提升考试成绩更为重要。要无限地相信长期阅读的力量。
阅读,就像呼吸,就像吃饭。今天呼吸的每一口空气、吃下的每一口饭,表面上看,似乎并没有让孩子立马长高,但是,孩子就是在这样潜移默化的高质量的阅读中,提升语文能力、涵养人文精神的。比提分更为重要的,是成人!
急功近利是阅读的隐性杀手
阅读这件事,真的需要慢慢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掌握所有的阅读策略;不要指望读了一本书,马上就提高成绩;也不要指望通过一次写作指导,就像作家那样文采飞扬。
阅读,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就像葡萄酒需要慢慢发酵一样,教师、家长、学生,以享受阅读的姿态沉入阅读,简单一点,好玩一点,放松一点。如此,阅读着的每分每秒,都是丰厚的回馈。
语文成为提分王的今天,请别以分数的名义杀死阅读!
妈妈圈在线学堂
邀请美国十分学区优秀教师
进行在线直播课、录播课
聚焦绘本阅读、经典小说精读、
权威杂志文章泛读、美国历史
覆盖K-12年龄段
这个暑假
登陆在线学堂
开始阅读之旅
扫码查看更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