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角度出发,如何学会深度思考

2018年06月21日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作者:刘祯

微信公众号:「听天由己」

全文共 2323 字,阅读需要 5 分钟


———— / BEGIN / ————


永远不要停留在表象,你以为自己提出的需求就是最后的结果么?


这段时间的产品实践,让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一个问题想要研究透彻,必须要不断地思考、试错、反馈与迭代。


即便去年我已经将自己的需求分析方法论打磨了一遍,现在看来,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


1


上周,配合运营测试新产品优惠券时,我在后台设置有效期,却发现用户端显示有效期不一致,我一脸疑惑,向技术同事反映。


得到的答案却是:实现逻辑是在发放截止日期加上有效天数,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用户领到的优惠券有效期统一。


我的第一反应告诉我:这也太扯淡了,优惠券功能为什么要截止日期一致?难道不是从用户领取当天开始多少天内有效么?所有的产品都是这样设计的…


可是,我们一定要这样设置么?是不是我们被有些传统或是惯例束缚了创意?


我最讨厌的一种需求逻辑就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所以我们也要这么做。若是缺乏产品具体场景的思考与应用,本身就是产品经理的渎职。


转念一想,我当初好像并没有规定优惠券玩法,迫于项目进度,有些功能直接参考其他产品,并未深究。


我暗自吃惊,这的确是产品经理的责任。


2


想到这里,我只好先冷静下来,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可是认真分析却没那么容易,为了梳理功能逻辑,我的思考过程如下:


1. 优惠券的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如何?


优惠券就是运营产品的手段之一,我们针对网球订场用户参考了饿了么等平台补贴策略,为了刺激用户与宣传特定活动。用户订场成功分享后即可临领取,此为其一。


其二,优惠券用于拉新,目前为新人注册优惠券与运营主动发放的活动优惠券,前期作为产品运营的短期价值与补贴成本,虽然不免粗暴,但的确有效。


2. 优惠券为什么要有截止日期?


从流程上来看,完整的优惠券功能一般要经过后台发放,确认规则,到触发特定条件,用户领取,最后到用户使用并且后台核销与记录。


截止日期设置在后台发放时就要确定,其实这个条件大有门道。我们完全可以不设有效期,领取优惠券就一直放在那里,用户什么时候来了都可以用,可是你仔细想想,为什么很少有产品这么做呢?


《稀缺》这本书提到了一个概念,书中写到:


在长期的资源稀缺中,穷的人缺钱,忙人缺时间,「稀缺」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比如:记者在截稿之前会高效创作,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复习效果更好。


这不得不说是人们的心理状态,人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太大,这会促使用户在有效期前消费,心理获得满足,并且自认为赚到了。


截止日期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开关,经过研究表明:无截止日期的优惠券,大多数都无人使用,而有截止日期的优惠券,用户使用率高。


「稀缺」会让人们产生焦虑,这是利用心理状态的一种正常策略罢了。


3. 假设用户领取的优惠券截止日期统一,无论用户何时领取,截止日期都相同,这会有什么影响?


这个问题倒难住了我,关于稀缺性的讨论只是其一,假设截止日期相同,前期用户使用优惠券可能性不大,缺乏稀缺,用户会一直拖着不用。


其二,在我看来,从优惠券设计角度,这样做导致了用户权利不一致,先到的用户自由选择天数更多,而功能本身应该对所有用户是一视同仁的,其他主流产品的优惠券做法大抵如此。


其三,按照我们后台设置,运营人员需要定期维护优惠券发放,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添加,而且条件设置上也有出现理解偏差。我们本来定义优惠开始、结束日期以及有效天数即可,现在可多了其他不相关字段,操作成本提高了。


想清楚以上几点,我突然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这或许就是元认知能力的体现。


从疑惑到争执,再到思考潜在影响,最后寻求论据支撑,这一系列思考过程让我特别感动,原来自己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而且是大脑潜意识地反应。


3


上述案例便是我们学会深入思考的方式,同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自然会找到更为本质的需求和想法。


最近还有几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产品思维》大师课中梁宁老师说:


产品要顺应用户的潜意识。

首先就是消息机制。


有同事认为,我们完全不需要考虑用户是否能够关掉推送,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他们更多的消息,满足运营推广需要。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场博弈和心理斗争。


作为用户,我是否有选择权利?我能否选择是否要接受产品的额外推送消息?


若是无法关掉,只有完全关闭或是全部推送,这样的解决办法未免太粗暴了,我自然而来会对产品产生情绪。


其次就是启动页的请求权限方式。


很多 APP 的 iOS 版本启动后就请求所有的权限,用户需要点击多次才能进入首页,而且大概率会忘记产品的核心功能。


这样的干扰其实是很大的,一旦用户的防御机制建立,产品的第一印象就不会那么友好,未来的所有操作或是推送,他很可能会解读为我们就是想要从他赚钱,也不会在乎用户是怎么考虑的。理解用户心理情绪与潜意识是多么重要。


梁宁总结道:


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在推开用户。所有的思考都会让你产生顾虑,让用户戒备。


4


想要理解用户的情绪与真实想法,我们一定不要停留在用户自己提出的需求上,这些需求只是真正需求一个线索。


需求是产品经理的拦路虎,想要越过它,必须有足够的能力与方法。


多问问为什么,这是破解需求的好办法。我们总说有一些伪需求,可能就是在前期并未做好充足的讨论与思考,碰到什么事情就一股脑地列入计划,不给自己留有一些缓冲余地,最后只能产品经理背锅。


通过不断提问,学会给自己充分的思考空间,闭门造车永远都是最低效的方式,要真正验证假设,而且一定要快。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王兴那句话,用来结尾再合适不过:


大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


希望你能够有所启发。


———— / END / ————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APP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