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投四大天王”之一:曾创下最高达354倍的单笔投资收益率!

2018年06月16日 英皇金融国际




说起投资大神

你一定听说过蜚声金融界的巴菲特、索罗斯

但有一个人的成就也不容忽视

那就是被誉为“风投业四大天王”之一的约翰·杜尔

他10年为KPCB净赚1000亿美元

其传奇之处,可不止于此

Sun、谷歌、亚马逊、网景、赛门铁克、康柏、Twitter 等

科技公司背后都有他的操作身影

在美国,无论是克林顿,还是奥巴马

都无法忽略他提出相关科技、经济政策的意见

他推崇互联网

这观念极大影响了美国的前副总统阿尔·戈尔






英特尔的第二工作狂

如果说英特尔的第一工作狂是格鲁夫,那么第二工作狂当之无愧是杜尔!但也是在英特尔成就了杜尔!



1974年,风险投资这个行业,还处于“冰封期”。尽管如此,刚毕业的杜尔,就如大多数初出茅庐的毕业生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但他一心想进风投行业的KPCB,给KPCB的创始人帕金斯写信表达想进入KPCB的期盼。但KPCB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想要加入KPCB,一定要先去科技公司工作过。于是,杜尔暂弃加入KPCB念头,改投英特尔。


在英特尔,杜尔在工作狂格鲁夫领导的团队下,得到很大的锻炼:

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手下的员工凌晨2点都能收到他发来的邮件;如果打给某个团队成员的电话响了3次没接,那个成员很可能立马失业;当全身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中去时,他几乎不需要休息和睡觉。


不久杜尔成了英特尔的销售总监,格鲁夫的得力助手,为英特尔赢得大量单子。




跻身KPCB,辉煌投资人生的开端


就这样,5年时间过去了。风投行业逐渐“解冻”,杜尔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KPCB,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也许已经可以担任起风险投资的工作。所以,他又和KPCB合伙人之一的拜尔斯通了一次电话,表示自己具备了进入KPCB的条件与能力。


拜尔斯告诉他,每天下午5点,自己都在斯坦福大学的操场跑步。于是接连着几个星期,斯坦福的操场上,都有着两人跑步的身影。聊天中,拜尔斯发现,杜尔很有“KPCB人”的影子:同时具有科技、商业知识储备,了解公司的销售、产品及市场运作。拜尔斯还四处打听,发现杜尔是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于是,相当满意为他引荐并助他进入KPCB。


短短两年,杜尔就从刚加入时只负责筛选BP的“勤杂工”,晋升成为KPCB的第五位合伙人。





不断冲刺投资顶峰

进入KPCB的杜尔,延续了在英特尔的狂热工作,投资成就像开了挂似的,并由此蜚声投资界。


KPCB的创始人之一尤金·克莱纳曾说,如果让他重新考虑是否让杜尔加入KPCB,他不知道结果是否还是这样。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杜尔特别自信,“他太拼命、太狂热、太快就让自己陷入到一场交易中去了”。


杜尔的自信,来源于他在英特尔的工作经历。他知道科技发展的下一阶段,PC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必须迎风而上。住在斯坦福附近的小公寓里,杜尔开始潜心摸索斯坦福大学这座“巨型孵化器”。这一研究,就挖出了大项目:Sun。


其实杜尔还在英特尔的时候,就从斯坦福教授访问英特尔的过程中,听闻了「斯坦福大学网络(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项目,简称「Sun」,这项目意在开发出便宜的小型计算机工作站。所以当SUN的创始人之一威诺德拿着7页BP给杜尔的时候,杜尔一瞬间就决定了投资。


当然,投资SUN只是杜尔在互联网时代冲刺的开端。


初入风投行业10年间,杜尔给KPCB带来了1000亿美元的净利润。而之后的10年,杜尔投资了网景、亚马逊和谷歌等一系列明星公司,这些优秀企业使他合伙创办的风投企业KPCB成为美国风险投资领域的标杆公司,其中对谷歌的投资堪称其一生最漂亮的投资之一。他当初投资谷歌花了1250万美元,谷歌上市之后,总回报约有52亿美元,是当初的400多倍。



投资界不得不惊叹于杜尔的投资能力!杜尔曾说过“我们的使命就是获得人类史上最大的合法收入。”也是杜尔做投资的终极目标。




KPCB的最大竞争优势-杜尔

“KPCB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杜尔。”硅谷导师比尔·坎贝尔曾如此评价道。


对比其他硅谷知名投资人,你会发现,杜尔做投资,真的是太有热情和活力了。



杜尔始终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尤其到90年代中期,美国创业走向高峰,他工作最夸张的时候,同时拥有5部电话、3部手机、1部可以发邮件的Palm、3台电脑。由此可知其勤奋与忙碌程度!


除去工作能力一级棒,为KPCB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他还有一个技能:挖掘人才!在所投的公司中,杜尔更倾向于在所投的公司中扮演“上帝之手”。他就像一个安检站,能够迅速从这个领域中识别出最适合的人选,并竭尽全力把人挖到公司。


举个例子,在投资谷歌之后,杜尔为谷歌找了70多个CEO的人选。不过,佩奇和布林都希望找一个有技术背景、管理才能的人来当CEO。可惜他们的目标人物——埃里克·施密特拒绝了他们的邀请。


此时,杜尔就开始了“杜尔式的狂轰滥炸”。活动上碰到施密特,杜尔就当面问,“你为什么不去Google看看?”平日里碰不到施密特,他就翻通讯录、打电话,邀请他去谷歌看看。几个月后,施密特终于同意和两位创始人见上一面。最终,“挖人”成功了,施密特成了两位年轻创始人多年的得力帮手。


google三人组(中间的是施密特)


杜尔是投资界的一个神话,无论是投资天赋、勤奋程度都是投资人学习的楷模。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杜尔,依旧活跃在硅谷风投的前线。他也曾坦言:“作为一名投资人,帮助许多创业者们解决发展早期问题的那些日子,是职业生涯中,我最为自己骄傲的时刻。”




END -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