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 增进理解 为发展中澳关系作出新贡献

2014年08月28日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



加强交流 增进理解

为发展中澳关系作出新贡献

——在第三届中澳媒体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2014825日)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名照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与中澳媒体界朋友相聚在美丽的悉尼。首先,我代表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致以良好祝愿,对主办方为此次论坛作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论坛以“媒体在构建中澳长期稳定关系中的作用”为主题,围绕“如何更好报道两国经贸合作”、“建立中澳媒体对口交流机制”等议题开展对话、深入交流,相信会有助于深化中澳两国媒体合作,有助于推动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有助于增进中澳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再过2个多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布里斯班G20峰会,并访问澳大利亚。阿博特总理很快也将来华出席APEC会议。中澳双方高层保持密切往来,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期盼,将推动两国关系进入友好发展的新时代。

  中澳关系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澳建交42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国友好合作不断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际事务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实现了中澳关系历史性飞跃。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构建了领导人年度定期会晤、外交和战略对话、战略经济对话等重要机制。经贸合作成果丰硕,201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达1400亿澳元,同比增长20%。澳对华出口达1000亿澳元,超过对日本、韩国、美国、印度出口的总和。人文交流丰富多彩,两国人员旅游往来达140万人次,中国赴澳留学生15万人,到中国留学的澳大利亚学生也在稳步增长,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与日俱增。中国和澳大利亚是好伙伴、好朋友,不断巩固加强中澳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女士们、先生们,

  中澳远隔重洋,相距遥远,但历史和现实的纽带将两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早在一个多世纪前,一位名叫乔治·莫理循的澳大利亚人,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其中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15年。他以亲历者的身份,向世界报道了八国联军入侵、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覆灭等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第一个把日本胁迫中国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外交密件公布于众,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阴谋大白于天下。莫理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敬,他的报道在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著名的北京王府井大街当时的英文名称就是“莫理循大街”。

  在当代,还有一位澳大利亚人,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过去30多年来,怀着对中国的热爱和向往,他先后上百次到过中国。1985年,因为看了埃德加·斯诺的著作《西行漫记》,这位意气奋发的19岁青年远涉重洋来到中国,从江西瑞金到陕西吴起,走完了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25000里长征路。26年后,他再次重走长征路,记录下红军长征所经过地区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他就是澳大利亚知名出版机构——威尔顿国际集团CEO哈罗德·威尔顿先生,他的中文名字叫魏华德。他出版了多本关于中国的图书,其中《中国—长征》大型画册就用7种语言在全球40多个多家发行了24万册。他今天也来到我们论坛的现场,在此,我向这位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

  莫理循和威尔顿先生的故事是中澳两国和两国人民友谊的缩影,也是媒体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缩影。

  女士们、先生们,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传递和获取日益便捷,全球媒体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借此机会,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媒体的发展情况,希望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中国媒体的了解和认识。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媒体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记录和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也在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传统媒体规模由小变大,种类日趋繁多,面貌焕然一新,展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只有180多种报纸、600多种期刊,电视是稀罕之物。经过30多年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已经由一个传媒弱国成长为传媒大国。目前,中国有2家通讯社,其中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用中、英、法、西、俄、阿、葡等7种文字日均发稿1400多条、图片2500张、音视频600多条1600分钟;全国报纸2080多种,年总印数超过438亿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人民日报》发行量300多万份;全国期刊9460多种,年总印数28.5亿册,深受公众喜欢的期刊《读者》(半月刊)发行量近350万册;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00多个,全国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7.5%98.2%。传统媒体的发展壮大,给受众提供了更为及时、更多角度、更加多元的信息服务,为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来,互联网在中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截至今年6月,中国网民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和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挑战。面对这一形势,中国媒体业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化挑战为机遇,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使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与新兴媒体的技术优势、传播优势相互借力、相互促进。在中国,最有影响的网络新闻媒体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都是由传统媒体办的,日均浏览量分别达到4.5亿、2.1亿、3.5亿。中国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拥有广泛的受众,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在这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了账号,借助这些新的传播渠道有效扩大了新闻信息的覆盖面。目前,人民日报的微博“粉丝”数量3602万个,新华社的“粉丝”数量1349万个,中央电视台的“粉丝”数量3872万个。现在,在进行重大事件报道时,中国媒体既注重用好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渠道,又充分利用网站、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兴平台,开展立体化、互动式、全天候信息传播,大大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改革开放把中国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媒体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具有国际视野。近年来,中国媒体普遍注重走国际化发展的路子,越来越多的中国媒体开始走向世界,学习借鉴国际传媒经验,加强与各国媒体的交流合作,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展示给世界,同时把各国创造的文明成果介绍到中国,把世界的精彩纷呈展示给中国受众,成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目前,中国已有300多种报纸、5000多种杂志建立了海外发行渠道。新华社在海外设有171个分社,遍布136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用户达到3100多家。今天,在越来越多的国际重大突发事件中,都能看到中国记者的身影;在越来越多的重大国际活动中,都能听到中国媒体的声音。中国媒体的国际化发展,架起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桥梁,为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与各国媒体同行一道,成为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

  中澳关系发展根在人民、源在相知,媒体是增进两国人民了解和友谊的纽带。近年来,中澳关系全方位发展,各领域合作势头强劲,这和两国媒体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据我所知,参加此次论坛的中国知名媒体,几乎每天都会刊播有关澳大利亚的报道。今年17月,《人民日报》共刊发有关澳大利亚的报道395篇。澳大利亚生物多样的自然之美、人民勤劳善良的心灵之美、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之美,都给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也注意到,澳大利亚的《澳人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知名媒体也刊发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报道。两国媒体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中国中央电视台与澳方合拍的《来自澳大利亚的故事》、《找朋友》、《奇妙小镇》等节目,受到两国受众的广泛欢迎。其中,52集人偶童话剧《神奇山谷》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今仍在不断重播。

  当前,中澳两国关系发展面临新的契机,这也是两国媒体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的新机遇。在此,我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不断完善两国媒体交流合作机制。中澳媒体论坛为两国媒体坦诚沟通、理性对话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双方要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这一论坛,使之机制化、长期化。同时,希望两国媒体业界进一步加强对口交流,通过定期互访、节目互换、联合采访、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提升中澳新闻领域交流合作的层次和水平。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愿为推动中澳媒体交流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支持。这里,我承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每年将邀请58名澳大利亚记者来华访问,帮助澳方朋友更好地了解和报道中国。

  第二,加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领域的交流合作。中澳两国都是互联网大国,在新兴媒体运用和管理等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也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特别是如何适应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加快媒体业的转型发展,有待我们共同探索。建议中澳媒体论坛加大新兴媒体议题的份量,围绕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运用网络新技术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促进网络信息安全有序流动等问题,开展对话、深入交流,分享彼此经验、提出应对措施,推动两国互联网的繁荣发展,为两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产品和服务。

  第三,为中澳两国友好发展传递正能量。媒体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使者,在促进国家关系发展中承担重要责任。中澳媒体要牢牢把握两国关系的主流和方向,本着客观友善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报道彼此国家情况和两国关系,展示真实的中国、真实的澳大利亚,引导两国民众客观理性地认识对方国家,增进友好情感,促进互利合作,推动中澳关系顺利前行。

  女士们、先生们,

  前几天,因为知道我将赴澳访问,我的朋友从微信里发给我一首澳大利亚广为流传的长诗《雪河男子汉》,我被诗中优美的诗句和其塑造的“雪河男子汉”形象深深吸引。诗中说,“马蹄踏在山石上,每一步都会迸出火花;能在这种地方骑马的人,想去哪里也不难。”我希望,中澳媒体界同仁都能成为“雪河男子汉”,为两国友好事业不惧困难、一往无前。

  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