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年84岁的著名国际投资大师,因击溃英格兰央行而一战成名的索罗斯,在周四举行的达沃斯经济论坛晚宴上宣布终极退休。以后他不再管理投资,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
索罗斯表示,
我之前曾经数次退休,但是这一次是真的了!慈善和管理资产两者不可兼得,未来我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
索罗斯2011年退还了所有客户资金,并专心打理自己的家族基金。而如今的决定则宣布把家族基金交由CIO Scott Bessent负责。
索罗斯因为1992年击溃英格兰央行而一战成名,2013年成功判断日元将大幅贬值也让他大赚10亿美金。即便在他投资生涯的晚期,他的一些决策依然有相当的影响。2014年身陷囹圄的英国IT外包公司Quindell就因为一份索罗斯基金买入公司5%股份的研究报告而在本周大涨。实际上,索罗斯的基金仅仅买入Quindell 1%的股份。
索罗斯曾经这样评价自己: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商人,我投资别人经营的商业,因此我是一位名符其实的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可称我是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评论家。
索罗斯的成名战: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
编者按:这是网上广为流传的索罗斯的成名之战——索罗斯与英格兰银行的英镑攻防战。这次战役也成为索罗斯一生的转折点。
作者:裴明宪
一、战争的起因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 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 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 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 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 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有望从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 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的德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英国则陷于衰退的泥潭;南欧的意 大利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英国人显然知道,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 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条约的时候,英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也就是说,当欧元在20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 英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订货币政策。
英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英国已经在1990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 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 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英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当错误。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 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 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所 以,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 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 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 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 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英国最好的出路是说服德国降低马克利率,减轻英镑的升值压力,可惜德国人并不想帮英国人这个忙;其次是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暂时容忍 英镑的贬值,等到英国经济复苏之后再让英镑回到正常的汇率浮动区间,可惜欧洲各国几乎不可能同意这种请求;再次是坚定不疑地主动加息,不惜以牺牲经济复苏 为代价,先稳定住目前的局势,让全世界的金融投机家明白英国政府维持英镑汇率的决心,这样至少可以维持英国的信誉。但是,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是不可能有 这种魄力的,通过“宫廷政变”上台的梅杰首相完全缺乏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的能力,他也因此在日后被人们称为英国历史上的最差首相之一。
在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的对面,蜇伏着一群能量巨大却鲜为人知的金融投机家,他们来自一种叫做对冲基金的金融投资机构。年收入在20万美元以下的老百姓是 不可能有缘认识任何对冲基金经理人的,因为他们只为富人和大机构管理财产;他们低调,他们很少对外宣传自己的业绩,而且他们也不承担一般金融机构的信息公 开义务。他们可以买空卖空,可以从事风险极高的投机策略,可以以惊人的速度把资金从一种资产转移到另一种资产,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他们拥有高素 质的人才和精简的机构,一位天才的基金经理加上几个聪明的分析师就足以指挥一只数亿美元的基金,如果再加上几位优秀的交易员,这只基金就几乎可以制造任何 风浪了。
直到1990年代初,金融监管者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冲基金的能量;等到他们意识到的时候,一切已经太晚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宏观对冲基金将在犹太人乔治·索罗斯的率领下,与英国政府展开一场面对面的决斗。
二、战争的发动者:乔治-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
乔治-索罗斯,一个匈牙利犹太人的儿子,在二战期间凭借一张假的“非犹太人”身份证躲过了纳粹的屠杀,全家一起迎来了苏联红军的“解放”。但是,索罗斯 一点也不喜欢苏联建立的共产主义匈牙利,反而非常怀念二战末尾的那段危险历史给他的“锻炼”──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或许能够说明索罗斯从小就是一个风险 偏好者,所以才能在证券交易、商品交易和国际宏观投机领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
1949年,年轻的索罗斯抱着对东欧共产主义政权的刻骨仇恨离开了匈牙利(事实上,没有多少犹太人会喜欢苏联式的共产主义),到著名的伦敦经济学院攻读 经济学。必须说明的是,索罗斯家庭并不富裕,即使他们原先有点积蓄,也早就丧失在二战和共产主义改造的政治旋涡之中了。所以,索罗斯能够在伦敦经济学院这 样的知名学府读书,并且赢得哲学家卡尔-波普的赏识,基本上应该归功于他本人的勤奋好学。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索罗斯几乎完全专注于波普的“开放社会”理 论,撰写了不少自己的哲学论文,雄心勃勃地要做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可惜,家庭的贫穷和卡尔-波普的劝阻使“哲学家索罗斯”无疾而终──伟大的波普并不认为这个来自匈牙利的犹太人能够研究“开放社会”理论,因为匈牙利自 己就是一个封闭社会,而且索罗斯家庭又那么缺钱,不可能供他继续攻读冗长的哲学博士学位。波普建议这个年轻人回到自己的专业,去从事一份颇有前途的经济或 金融工作。于是,失望的索罗斯带着荣誉学士学位离开了伦敦经济学院,去一家伦敦银行担任经纪人工作。“金融家索罗斯”从此诞生。
二十多年之中,索罗斯经历了欧美金融家最典型的“三级跳”──从默默无闻的普通交易员,到明星交易员兼高级分析师,最后创办自己的基金,成为华尔街的一 支独立力量。人们都认为索罗斯是一位聪明、机警、善于学习的专业人才,但是他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哲学”,即用高屋建瓴的哲学思维方式来分析纷繁复杂 的金融市场。多年以后,在著名的《金融炼金术》一书中,索罗斯坦率地表示,他在职业生涯的前期“完全没有用到在大学学习的任何知识”;至于职业生涯的中后 期,他主要运用的也是他在大学最后一年培养起来的“哲学思维方式”,这有助于他更深刻地理解金融市场的非理性和“反身性”(即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之间是互相 影响的,不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总而言之,索罗斯基本不相信现代金融学,他的成功本身就是对现代金融学理论的嘲笑。
从1969年开始,索罗斯与他的著名合伙人杰姆-罗杰斯在纽约开设了“双鹰基金”,初始资本为25万美元;十年之后,这家基金更名为“量子基金”,这个 名字将在日后使世界各国政府闻风变色。1980年,当年的25万美元资本金已经变成了8000万美元(其中不包括客户委托管理的财产,只包括合伙人的私人 财产),其中索罗斯本人占到80%。厌倦了华尔街生涯的罗杰斯离开了基金,从此专心于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投资(他现在已经成为与索罗斯齐名的伟大投资家,但 这与本文无关)。然而,索罗斯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并将持续长达20年。
1985年,日本愚蠢地和美国、英国、法国、西德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协议事实上是在要求日元升值以换取美元的有序贬值,从而增强美国制造业的竞争 力,解决困扰里根政府多年的美国贸易赤字问题。早在协议签署之前,索罗斯就意识到了里根政府的“双赤字”(财政赤字、贸易赤字)政策不可能持久,他把这种 以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发展、以发行国债填补财政赤字的经济政策称为“里根大循环”,其结果是美元贬值的压力越来越大,政府赤字如同滚雪球一般攀升,里根政府 面临着两难的选择:要么增加税收、减少军费以消弭财政赤字,从而降低美元的贬值压力,但这无异于政治自杀;要么允许美元贬值,但又怕局势变得不可收拾,出 现美元汇率崩盘,这对美国经济的打击将是致命的。所以,里根政府只好以政治、军事手段胁迫日本政府为美国的赤字买单──当时也只有日本有能力完成这个艰巨 的任务。
索罗斯从1980年代初就开始看空美元,在《广场协议》签署前后又大量卖空美元,买进日元、马克等即将升值的货币。1986年,美元对日元已经贬值 20%以上,许多外汇投机者开始获利了解,索罗斯却认为美元的贬值还没有到位,当前的美元汇率仍然无法对美国的工业品出口带来多大帮助。此外,索罗斯还一 针见血地指出,美元贬值对美国股市没有什么好处,因为当时的美国股市已经存在严重泡沫,经济周期又已经进入萧条的轨道,所以它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熊市行 情,甚至有突然崩盘的危险。但是,按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一个国家的货币贬值对该国股市有促进作用,美国政府和大部分投资者都是看好美国股市的。当国际游 资大量涌入美国股市的时候,索罗斯却在大肆卖空美国股票,同时继续买进日元和马克──这一次,究竟谁对谁错呢?
不到两年之内,索罗斯就连续两次证明了他比所有学者、投资者和政府官员更懂得金融市场。美元对日元的汇率继续大幅度下跌,从1985年的1比250一直 跌到1988年的1比120,跌幅超过了50%!至于美国股市,虽然回光返照了一段时间(这给索罗斯造成了比较大的账面亏损),但是最终还是于1987年 迎来了所谓的“黑色星期一”──道?琼斯工业指数居然在一天之内跌去22%,创下了空前绝后的纪录!
现在,乔治-索罗斯已经拥有了一个对冲基金经理所能够拥有的全部荣誉和尊敬。他在1986-1987年盈利高达122%,虽然有几次徒劳无功的尝试,但 是在大方向上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的索罗斯还没有操纵市场的能力,他也不可能去操纵道?琼斯工业指数这样庞大的市场,他的成功主要应当归功于敏锐的判断力和 敢于冒险的精神,而不是所谓的“扰乱市场”。但是,在对日元和马克的成功投资之后,索罗斯管理的资金规模日益增长,到1992年已经突破60亿美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