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银行将跨境蓝海作为落实国务院指示要求的重中之重,海内外协同发展,通过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构建新常态下公司金融全球服务能力。”“优化海外战略的布局,努力实现将中国银行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金融大动脉的发展战略,力争在2015年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授信不低于200亿美元,未来3年授信金额达到1000亿美元。”12月30日,中国银行召开媒体吹风会,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部署的情况作了介绍,该行公司金融部总经理林景臻、贸易金融部总经理程军还分别就相关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布局支持“走出去”
“未来5年,我们的投资将接近改革开放30年的水平,这势必是迎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时期。”林景臻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应采用多渠道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走得更加扎实,在当地扎根。
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速达到22.8%,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78.4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6604.8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
林景臻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通常分为商品、劳务以及资金三个层面。
而本轮“走出去”更着重在资金层面,体现在中国企业的全球投资与全球并购,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更为强烈。
12月24日,国务院召开会议,就加大金融支持企业“走出去”力度作出重要部属。为切实服务好国家“走出去”的战略,中行明确了“以做大本土地基,决胜跨境蓝海,在新常态下构建公司金融全球服务能力”的整体思路。
根据该行制定的具体计划,2015年,该行将加快推动“一带一路”非洲和拉美战略的落地实施,同时抢抓“走出去”项目,持续提升中国银行“走出去”的金融服务竞争能力。
一方面,全力推进出口信贷、项目融资、船舶融资、飞机融资和租赁融资等结构化融资业务,2015年力争续做出口信贷和结构化融资项目金额达到100亿美元。
另一方面,抢抓重大跨境并购和重组项目,重点拓展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并购,优质民营企业和私募机构跨境并购业务。加强中行在杠杆融资、夹层融资、并购债券等高收益、风险可控的创新跨境并购业务。努力实现全年新签约跨境并购贷款数25个,签约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的业务目标。
此外,中行还将加强商业银行产品与投行产品的联动,同时加快对“走出去”企业的跨境现金管理业务发展。大力支持海外机构发展海外本地现金管理的客户,推动现金管理从资金池向综合服务方案转型,为“走出去”企业在全球的经营提供充分的便利。
决胜跨境蓝海
“现在海外的人民币余额约2.8万亿元左右,数字已经相当庞大,但跟整个国家经济体量来比还远远不够,跟离岸的美元、欧元的体量相比还小很多。”程军分析,当前人民币在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方面,我国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还刚刚起步。
程军认为,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海外的人民币池子还需继续扩大。为此,中行提出,做人民币国际化的主渠道银行,积极开拓在全世界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业务蓝海。
“虽然发改委关于‘一带一路’的最终规划还没有出来,但我们已经把能够思考的、涵盖最大范围的65个国家都涵盖进去,做好了建设‘一带一路’金融大动脉的战略准备;对中亚地区的金融战略规划也进行了提前布局。”林景臻介绍。
按照部署,2015年中行将大力推动人民币在离岸金融中心“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以及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区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在“走出去”重大项目中的应用。
具体来说,中行将积极联动加强海外发债业务,探索建立海外人民币公司贷款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海外人民币贷款的发展。还将选取非洲、南亚等重点区域,配合区域业务发展的策略实施落地,率先加大海外人民币的推广力度。
“要让海外的企业、个人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币,必须把金融市场业务给做起来。”程军告诉记者,比如金融衍生品,人民币和美元、欧元保值增值的产品,债券投资产品等目前还不丰富,这些都是今后要大力发展的方向。
多重难关待攻克
据介绍,作为我国“走出去”融资规模领先同业的大型银行,截止到今年9月份,中行累计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项目1332个,累计提供贷款承诺1152亿美元。
尽管如此,林景臻称,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速度和覆盖仍远不及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和覆盖面,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差距。
截至2013年底,中国一共有1.53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了2.54万家境外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4个国家和地区。仅中国华为一个企业,就已经在16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业务覆盖。而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也仅仅在4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
据了解,当前在企业“走出去”以及银行给予支持的过程中面临着的一些难题有待攻克。
由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依托着母国完善的金融网络支持,使得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在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中,常常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走出去”企业在全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中,也存在不小困难。
林景臻分析,一方面,全球的资金成本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中国境内融资成本高于境外,香港的融资成本又高于欧美,中国企业首先依托的是国内融资,境外融资则依托的是香港资本市场,这使得企业始终面临高成本困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国际认可度,中资企业在全球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还面临相当多的政策限制;中资企业在国际评级上也明显低于欧美的企业,因为国外评级机构都是服务于本土经济政策的。
“‘走出去’的风险其实蛮大的。”程军介绍,每年出口在2万亿美元,其中保守估计约有1%左右的应收账款收不回来。另外,贸易项下、投资项下的风险可能会更大。
此外,“走出去”无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工程承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这些地方国别风险较高,使得商业银行在这类地区支持的“走出去”项目存在着风险收益匹配的困难。
“商业银行作为支持企业‘走出去’的金融主渠道,我们希望国家在风险防范或是风险吸收机制方面能够有更多的措施,来分散和承担一些后顾之忧。”程军说。
而针对金融支持“走出去”的资金来源仍相对匮乏的问题,林景臻认为,如何用好大量的外储资金,值得进一步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