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儿子10岁的那年,我们举家移民到了澳大利亚悉尼。当时的我们兴奋无比,一边怀揣着来到新天地后心中的那份悸动,一边为澳洲美丽的环境而惊叹不已。这里景色怡人,空气清新,邻居又十分友好,我相信在澳洲的生活将会十分愉快。
但不安总是来得相当突然。
到达的第二周,我就决定把儿子送到离住家公寓不远的公立小学去读书。
校园里充斥着欢笑,三五成群的孩子围成一团,为一种叫“hand ball”的游戏认真较劲。路过的教师跺着悠悠的脚步从旁经过,脸上挂着温柔的笑容,不时地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这所小学的面积并不大,几棵大树把澳洲耀眼的阳光和蓝天白云恰到好处地挡在外面,供人乘凉。一片绿荫下的几栋木头房子,是学校的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和在中国小城市一样,是一所简单朴素,随处可见的美丽校园。
但与中国不一样的是,校园里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孩子们可以随便地坐在教室里,老师在中间,孩子们围坐在小桌子旁,教室墙壁的四周贴满五颜六色充满稚气的儿童画,俨然一副幼儿园的样子。上课更是在中国小学不敢想的,学生们可以随意问老师问题,可以自由自在地说话,甚至有的学生还走来走去。老师告诉我,学校早上9点半上课,下午3点放学。每节课40分钟,中间休息20分钟,周末不上课。中午在学校里吃午饭,可以自己带,学校的小卖部也能买到热的汉堡包和三明治。
儿子开始每天到那里上课去了。我一下就蒙了,这里竟然没有教科书、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家庭作业、没有各种考试,连期末考试也没有!黑板上写满了国际音标和拼写的单词,但是从来不要求学生听写、默写,单词也不硬性要求背。以至于儿子从三年级升入四年级时,只会看和听,不太会写,甚至有时竟然拼不出一个完整的较长的单词。在国内的同龄人能写出漂亮的作文的时候,儿子竟然不知道英语的星期一、星期二怎么写!这是什么教育!他在中国小学上了三年,成绩中等,在这里竟然数学成绩全班第一!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看着儿子那空空的书包和愉快的背影,我心中不禁抹过一丝不安。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日后激烈的竞争环境里,这种教育水平如何与他人竞争?这个国家的人才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在人生的最宝贵的阶段,让孩子们完全放任地玩,基础教育能行吗?高中和大学怎么胜任那些高难的课程?这日益剧增的不和谐感,让我觉得我把唯一的儿子送到澳洲来接受基础教育,仿佛把心爱的东西交到不信任的人的手中。
中国教育饱受批评,但对当时的我来说中国教育却更能让我感到踏实。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为什么中国孩子出国留学能名列前茅。在澳洲,我根本感觉不到知识的“重量”,学生在学校尽情的玩耍能学到知识吗?我无可奈何。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的英语是长进不少,但我发现放学后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一去就是几小时,回来就背了一大书包的书回来,问他一次借这么多书干什么, 他说这是作业。
好奇的我忍不住偷偷地看了看儿子的作业,这叫作业吗?一看孩子打在电脑屏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我眼中的中国文化》,这居然是给小学生的题目?
于是我问儿子这是谁出的题目,儿子告诉我说:老师说过,澳洲是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老师要求同学们写一篇关于自己祖国的文化、历史、地理的文章,然后分析自己的文化和澳大种亚文化的差异,最后还要说明自己的看法。
当时的我真是有点五味杂陈。记得当初我小学的时候,写一篇“我的母亲”老师都会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陈述,如何结尾。如今儿子这篇作业竟然要涵盖如此大的信息量,那是中国基础教育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当时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在社会上如何立足。但没过几天,儿子很快就完成了这篇作业。
没想到,打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从丝绸之路到五星红旗……这篇文章竟然分出了十几个章与节,最后还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有点发楞,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在澳大利亚的教育下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尽管没有固定的教程,没有周密的教育方案,但学完一年后,我发现他已经学会了独自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个又一个天大题目的作业,学会了如何在图书馆里系统地使用计算机,在哪里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而且,他已经善于去钻研他不懂的东西。
儿子的变化,使我重新审视了西方的教育,比起中国那种填鸭式的教学,生性活泼的儿子在澳洲显得更为得心应手。而在这里,他是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他头脑灵活、心灵手巧,不管是做手工还是绘画,他比其他小孩更能赢得老师的称赞。他在这里才是完完全全、充分地拥有了自我。
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和澳大利亚的教育到底谁是谁非?哪里的教育对孩子们更有利?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找了儿子的老师。
我向老师提出了,孩子很早就放学 ,能不能每天都给他们留点家庭作业,以免他们回家后老是看电视、出去疯玩。结果老师说,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玩耍,把他们送到学校来的目的就应该是让他们玩,我们的教育就是在玩中让他们增长知识。过多的作业只会局限他们的想象力,成为他们的压力,使他们感到厌恶,反而使学习的效率变低。面对老师的回答,我陷入了沉思。
在澳洲,我经常看到,不论是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在美丽迷人的海滩、野生动物园、植物园里,经常看到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学生们手里拿着纸和笔,他们不时蹲下来看所观察的对象,不时在小本上写着什么。别人告诉我,这就是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呢。
至于悉尼市的图书馆和博物馆,更是孩子们经常去的地方,儿子最高兴的就是背上水和面包,拿上纸和笔,到郊外和博物馆去“玩”。
我问老师:“你们怎么不让孩子们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比如大量的单词(我儿子很多单词能看不能写)。”老师笑着说,“对人的记忆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他的记忆多得多的知识;第二就是他能够综合地使用这些知识开发新的创造能力。如果让他们死记硬背,既不会让他们知识丰富,更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还会扼杀人的创造力。”
也许这位老师是对的。我想起我的大学同学们,他们在中国的学校里是佼佼者,从国内的大学本科到国外的博士,他们凭着自己的实力和学习成绩拿到奖学金,其他国家包括当地人大多不是他们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中国学生往往没有他们那样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差异。但中国人从小就是填鸭式的教育,很少有自由发挥的时候,一旦失去常规的参照,可能得到的并不是自由,而是茫然和诚惶诚恐。
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我们的未来呢?是让孩子应付三天两头的考试,在灯下做着那些繁重的作业,在国际上获得无数的奖状;还是应该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成长?
根据网络文章综合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