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 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连载一)
作者:张鹤立
作者简介:张鹤立,中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鹤立教育集团创办人,在国内拥有六十多家幼儿园和若干家小学、中学及大中专师范学校。“鹤立幼儿园”是国内民办幼儿园的知名品牌。张鹤立女士国内师范大学毕业,从事中文教育多年,是中国知名教育品牌“鹤立教育”创始人。独创“少儿快速阅读法”,使3-6岁儿童百日识字1000-3000,快速突破阅读关。“鹤立快速阅读法”于1997通过中央教科所阶段性成果鉴定,在中国大陆的推广获得极大成功。张女士在美国纽约和亚利桑那州也开办了实验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鹤立教育集团所取得的教学成果曾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澳门日报》美国《侨报》等海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张鹤立女士也非常热衷慈善事业。她个人收养了三十多名孤儿,为他们提供生活和教育资金。张女士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文化推广活动,为社会免费培训教师和推广鹤立教学法。
照片说明:张鹤立女士于2015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举办羊年春节晚会,为“蝴蝶基金”募捐,救治在中国的残病儿童
自序
从我独立办学开始,到现在已经二十一个年头,来郑州发展也已十九年了。这些年中,有痛苦,也有欢乐;有失败,也有成功;波波折折,坎坎坷坷,倒蛮丰富,蛮充实。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我走得非常真诚,非常投入。
作为一个中国的读书人,突然间跃进市场大潮,有幼稚,有苦闷,有迷惘,有失误,该交的学费一分都不能少,该受的折磨一点都不能减。好在这一切都是塑造,都是一种历练,我就像那涅的凤凰,在火中抛却旧我,变成新我。等到回首往事的时候,难免有几分自嘲,也有几分轻松。所以,我为描写这一段历程的文字起了个题目《回眸一笑》。
虽然是笑,但却带着泪,这些泪是热辣辣的,涌自心头。为了我的追求,为了我的付出,为了我的困惑,为了我的感动,为了那些让我欲罢不能的生灵,也为了那些让我苦苦挣扎的人们。我感到这笑值得,这泪也值得。
在重农抑商的土地上,进入市场打拼,本身就有很多不能回避的压力和挑战。何况,在这片极其保守自闭的土地上,要标新立异,要改革创新,将面临着什么,不难想象。
不过,就好比陨石掉进海里才能激起巨大的波浪,强烈的冲撞才能使事业和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十几年来,我首先是个实践者。因为,按我的理解,假如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预期不去躬身实践的话,那么,没有人愿意代劳。可能在一百年后,它还只是理想和预期。所以,我只好自己赤膊上阵,我要用自己的实践来证明,我的理想可以实现,我的预期可以达到。
我的实践来源于思考,而我的实践又推动了思考,使我的思考更加深化,使我的认识有所升华。看来,人在建设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同时在建设主观世界。所以,这本书的副标题为—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
我说,要走无路之路,做无悔之人,写无字之书。我的实践就是我的书,那么,今天为什么又要把它诉诸文字呢?主要是要反思自己的历程,总结过去的得失。而且,用这些文字所蕴藏的那种浩然之气来感染我的朋友们,我的同事们,使大家将今天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往开来,秉承鹤立精神,保持鹤立品质,彰显鹤立个性,开创鹤立伟业,奔向鹤立的远大目标。
我还说过,人宁可被人打死,不能被人吓死。鹤立的发展需要勇气,需要胆量,需要坚韧不拔,英勇不屈,这些内涵在我们的历史中体现得更为充分。回顾历史,我们会内化这种精神品质。
我还讲过,鹤立要冲出郑州,走向河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目前,走向全国的愿望正在实现,而走向世界才刚刚开始。而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什么样的风貌走向世界,是我们现在需要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鹤立的办学宗旨是节约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延长人的生命的有效时间,杜绝生命的浪费。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的域限,始终是她的最高追求。如何进一步将这种追求变成现实,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我们的责任是神圣的,我们的担子是万分沉重的。
非常感谢这些年来和我一起共同走过这一段路程的朋友们,鹤立的发展有你们的汗水,有你们的青春,有你们的智慧,书中不时闪现你们的身影,她将与中国教育改革的历史一起永存。
非常感谢十几年中给鹤立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帮助的朋友,我在书中将表达对他们永远的谢意,他们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将为鹤立人永远珍藏,并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不竭的源泉。
非常感谢与鹤立有过不解之缘的家长和孩子们,正是他们的支持和信任,使鹤立得以生存发展。
非常感谢在鹤立发展过程中,由于不理解、不认同或其他各种原因,给鹤立设置过障碍、施加过压力的人们,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本书的产生,也不会有鹤立发展和我本人人生的绚丽多彩。
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书中有一些人士,我用了化名,特此说明。
写作本书,我力求真实地反映历史,但由于相隔时间较长,可能有些细节会发生记忆性的差错。如果是这样,请了解事实者予以订正;或者当我有机会回忆起那更准确的事实真相时,再予以修正。
谨将此书,作为鹤立事业的一份献礼。
2010年1月20日
目录
引子·北燕南飞
上卷
一、牛刀初试
二、扩大战果
三、转移阵地
四、艰难起飞
五、山重水复
六、曙光初现
七、春花秋实
八、明枪暗箭
九、左顾右盼
十、苦苦支撑
十一、春暖花开
十二、道高一丈
下卷
十三、得陇望蜀
十四、一锤定音
十五、开门见喜
十六、争分夺秒
十七、出师不利
十八、水漫金山
十九、黑云压城
二十、非常缺钙
二十一、闭关自省
二十二、柳暗花明二十三、得道多助
引子
北燕南飞
我坐在火车上,一边是我的女儿,另外一边放着一只小波斯猫。
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从东北到河南。原来的我是个井底之蛙,家住辽宁,最多到过河北的山海关、北戴河。在我的印象中,河南非常遥远,遥远得好像不是真实的存在。而且,从古书上,经常发现一些人物与河南有关系。比如说诸葛亮。所以,就又觉得河南格外的古老,古老得只能在书上找到。
那么,这次为什么要到这个遥远的地方呢?要到仿佛是神话传说中才找到的地方呢?说来话长。
记得我小的时候是个爱听故事的孩子,可是那时候既没故事可看,自己又不会读。所以,心里有太多的渴望和焦虑。当我有了孩子,也就是坐在我身边的张玄的时候,我就很希望她能从我当年那种不良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我的愿望实现了:她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拥有了阅读能力。而且,恰是在教育她的过程中,我创造了一种“幼儿快速阅读法”。这种方法,不仅对我女儿有效,后来在其他孩子身上使用,效果也很好。这些孩子当中,就包括我的外甥女—我姐姐的女儿姣姣。我姐姐前些年来到南阳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工作。她有一个同事,偏偏有一个“先天愚”的孩子,十岁了,没上学,也没上过幼儿园—人家都不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父母的苦恼也一天天增加,很想让他多少开点窍,起码走路能分清左右,上厕所能分清男女。这个孩子叫樊军。
樊军的父母想把他送到东北,送到我的身边。但我有些顾虑,因为这个孩子不仅是“先天愚”,还有先天性心脏病。我怕他父母不在身边,又是千山万水,出个意外不好交代,就没有接受。可是他们还比较执著,就邀请我到河南,把教育送到他们家。他们的条件是给我提供一处住房,楼上楼下六七间的样子,一座独院供我使用:在教樊军的同时,我可以吸纳别的孩子。
这倒正中下怀。自从对女儿的教育有了很大的收获之后,自从那几个亲戚朋友的孩子发展进步非常明显之后,我就有了独立办学的想法。那时,我还没想太多,只是有一种描画:假如,所有的孩子在他们学龄前都能够博览群书的话,将是一个多么美妙的情景。因为从这几个孩子身上,特别是从我女儿身上,我发现了阅读的价值实在是太大了。她让孩子得到的提升和改变,简直是妙不可言。所以,我就有个想法,想办幼儿园。
那时,我住在沈阳和抚顺交界地带的农村。在农村办幼儿园,我感到没有前途。到抚顺和沈阳去转了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场所。特别是沈阳,住房一直紧张,而且房租特高,我根本不敢问津。大概抚顺和沈阳的情况也差不多。
你看,就在这个时候,恰好有人邀请我,而且还给我提供这样的场所,我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我就赶紧打点行囊,变卖家具,举家南迁了。
说起来不怕大家见笑,我的女儿和这只波斯猫,包括行李中的几件衣服,就是我此时的全部。本来书还有不少,但我都寄存在同学家里了。至于我的家具,那时只有一辆自行车还算值钱的,一共卖了一百元。
女儿也是第一次出远门,很兴奋,指指点点,说个不停。而且,听说我们要去诸葛亮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她也格外感兴趣。因为她五岁多,就把《三国演义》读了个透,什么“三顾茅庐”、“赤壁之战”、“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她都烂熟于心,可以当评书讲了。至于那只小波斯猫呢,此时正在睡觉,大概在梦中回到了它遥远的故乡波斯吧。
你可能不相信,我怎么穷困到这种地步。其实这完全是我自找的。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沈阳矿务局系统教高中,虽然那时的工资很低,但毕竟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自己养活自己还算可以,后来结婚也算有了个家。接着,生了女儿。由于每天跑通勤,时间要花五个半小时,很不方便,便请了长假。请假期间,尝试着按自己的想法对女儿进行教育,有了感觉,便一发不可收,不想再回去做个有板有眼的教师了。本来我就是个常规教育的质疑者,所受的中小学教育不说(那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不正常,另当别论),光说大学教育,也让我非常失望。而我做高中教师的日子里,更加深了对常规教育的失望和怀疑。我那时教语文课,每天掂着薄薄的一本书,要翻来覆去讲上半年,我就一直怀疑这里面到底有多少信息,有多少“含金量”,值得这样折腾。也许,改变教育,独立办学的种子就在那个时候播下了。而教育女儿的过程和结果,让我的这种想法得到了升华。我想,应该尝试,应该行动。
就在这个时候,我的婚姻破裂。我们母女二人在原来的住处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告别了那栋房子。我们也没有带任何家具,甚至一分钱。我觉得,这样离开心里比较踏实,而且比较干净。这以后,我辗转于沈阳郊区、抚顺市区。后来,又搬到了现在的住处,沈阳和抚顺的交界地带。
要说起在这里落户,也挺有意思。我大学毕业以后,特别是生了女儿之后,迷上了很多我本专业之外的学问。像中医,像生理学,像神秘主义,而我最感兴趣的是生物学。所以,我开始养兔子了。起初,纯粹是一种爱好,后来渐渐有了一种想法,是不是可以作为生存的手段。而养兔子在我现在的住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可正如一位著名的气功师对我评价的那样,我不适合养兔子,还说我只是干干可以,假如要用兔子来换取生活费,就没有前景,因为我有佛性,不适合发血财。所以,养兔子除了亏本,从来没赚过。你想,一只兔子只十几元,可是一旦它生病了,我就给它用上几十元的药,还能不亏本吗?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我这是浪费生命。因为,我完全可以做比养兔子更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办幼儿园,比如教育更多的孩子。于是,打算改弦更张。接着,就有了来河南的这个举动。
其实,这中间还有个插曲。在我女儿两岁到三岁半之间,我不是在沈阳郊区生活吗?那段时间,还和我的弟弟一起做过一段生意,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女儿的独立阅读能力,并且形成了“快速阅读法”的雏形,看到了早期阅读的曙光。
做生意倒有了一定的收入—按当时的眼光,收入还比较可观。但我觉得那收入跟我没关系。后来,跟弟弟产生分歧,我便去了抚顺,到同学那里。我的第二个学生就是我同学的儿子。她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包括住处,也包括在沈阳和抚顺交界处的住房,但那时的她经济能力也毕竟有限。在必要时支持一下,已经不容易,想帮助我改变贫困的现状是不可能的。
说到这里,大家是否明白,我为什么只有这么简单的行囊,并且囊中如此羞涩?
不过,我自己并不感到羞涩,我心情很轻松,也很愉快。因为,我即将有机会来实现我的愿望,来施展我的拳脚。我相信自己的能量,总是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一些影响和变化。
列车在行进,在缩短我与河南的距离。我的新生活就要开始了。
上卷
一、牛刀初试
我第一眼看见樊军的时候,吃了一惊,心被重重地戳了一下。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对丑陋和畸形的抗拒和排斥。
据说他已经十岁了,可从身材上看不出来,我感觉只有六七岁,又黄又细的头发,苍白的脸,典型的先天愚的五官布局,流着口水。而且头在微微地颤抖。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那么恶丑之心也人皆有之,我此时心里产生的是一种不快和反感。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
但是我的这种反应,却不能表现出来,我必须用理智来抵制这种情绪,因为他是我来河南后的第一个学生,而且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学生,所以我不仅要接纳他,而且要爱他。
我承认,这种想法有一种功利的目的。但没有办法,因为此时此刻,我还没有发现他可爱,我还没有产生爱或者喜欢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转过身来看看我的办学场所吧。这是一个独院,有六七间房,位于南阳市铁西的一个村庄里,虽然村子里的房屋是按统一规格建造的,一排排也比较整齐,但道路特别的泥泞。那里的黄土既均匀又黏性十足,一脚踩下去,往往鞋留在了泥里,脚却拔了出来;如果你想骑自行车上路的话,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往往是人车倒置。
这里还谈不上城市必需的一般配套设施,既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煤气,洗衣服要到村东北的一个河塘里去完成。每天早晨,便桶也向河里倾泻—还好可以去另外的人家担水做饭,如果必须吃这河里的水,麻烦可就大了。
不过,谢天谢地,我对这里的一切很满意,因为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能使用的最宽敞的住房,何况我还可以在这里实现我的理想呢。
此时,我的弟弟还有我的女儿与我在一起。我弟弟原来是辽宁大学物理系学生,也是一个不安分分子,念着念着非要退学,在沈阳的时候我们曾经一起做过生意,后来阴差阳错他先来了河南,目前对我所做的事情也很感兴趣—也许他此时已将这项工作当成了自己的归宿,于是愿意帮忙。
我女儿现在五岁多,此时不管人家怎么称呼她,神童也罢,天才也好,反正她的超常早慧,的确名不虚传。她不到三岁就拥有了独立阅读能力,当然这不是天生的,而是我一手制造的。到三岁多,已经可以广泛阅读,五岁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小博士”了,所读的书籍,包括自然、生物、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表达能力、思考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我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还没有发现一个同龄的孩子可以和她比较。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再来说说樊军吧。最开始跟他接触,同样是痛苦的,这时的痛苦,已经不是由于他外表的刺激,而是他表现出来的恶习。
读过《海伦·凯勒自传》或看过电影《创奇者》的人,都会知道,海伦·凯勒最初的表现就非常恶劣,不讲道理、野蛮、霸道,吃饭用手抓,把桌子掀翻,还搞恶作剧,把妈妈锁在屋子里,任她怎么敲门,喊叫,就是不放她出来。
而樊军的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要吃烤红薯,就赶紧带他去买,红薯还没吃完,又要吃烤饼,然后又要打羽毛球。弟弟赶紧陪他打羽毛球,谁知他打着打着,故意把球拍扔到隔壁的院子里,让弟弟给他去捡。那墙可是好高好高,我弟弟历尽千难万险,把球拍捡回来,才递到他手里,他一甩手又把球拍扔到墙外去,脸上露出那种捉弄过别人之后胜利成功的窃笑。
不过此时此刻,我和弟弟都必须忍耐,因为我们和樊军彼此接受是下一步工作的前提。这时我开始分析他的性格和习惯养成的背景。
他是一个先天愚的孩子,大家都认为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在生活中,受到了太多的伤害,尝到了太多的屈辱,这种伤害和屈辱既来自外人,也来自他的亲人,包括他的父母。
外人,就像安徒生童话《丑小鸭》中,那些嘲弄、欺负丑小鸭中的鸡和鸭一样,把他当成一个怪物,当成取笑、捉弄的对象,当成发泄人性恶的对象,对他围观、追堵甚至打骂,使他的内心伤痕累累,同时积累了仇恨,学会了报复,并渐渐把这种仇恨和报复当成与人交往的正常手段。而他的亲人和父母呢,因为他的弱智而给他格外的照顾、看护和放纵,同样造成了他心理扭曲的后果。在他的生活中,没有要求,没有标准,没有规则,没有是非,所以他完全依照他的本能来生活,来处事。这是动物一样的生活,而不是人的生活。
这种伤害是他的父母和其他人根本没有察觉到的,但却已经凝结成他的心理特点和性格习惯。
当我想到了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中滋生出浓厚的同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我感觉我对这个孩子应该宽容,更有责任帮助他从人性的黑暗中看到一点点光明。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像樊军这样的孩子,他们或者有先天不足,或者哪些方面比别人略有差距,于是别人把他们当成怪物或弱者,其他人在欺负他们的过程中,体验到一种优越,体验到一种快乐,这是人性中的弱点,甚至是恶点。
在我小的时候,就看到很多孩子,会在盲人的背后猛地推他一把,或者用小石头掷他们。如果看到一个畸形人,就指指点点,围追堵截。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在地位、财富、能力方面不如自己者,也往往采取嘲笑、攻击的方式。
势利,见到强者嫉妒又恭顺,见到弱者鄙视又欺凌,可能是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模式。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有权势就有了一切,所以让人羡慕,让人向往,让人追求。而没有权势的弱者,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甚至生命也往往不属于自己,让人害怕,让人讨厌,让人逃避,渐渐地这种心理得到了泛化,就成了欺软怕硬这种性格特征。再加上,在专制压迫面前,一般人已经被剥夺了所有展示成功、体现价值的机会。所以,对于成功和价值的本能追求只能用扭曲的方式来获得,在比自己更弱、更小的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强大,体现自己的优越。正如鲁迅所指出的那样,身份最低的人物,靠什么寻找自己的心理平衡呢?靠压迫比自己更弱的妻和子。
而这种习惯,这种性格特点由父母传给了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再传给他们的孩子,一直到现在,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场,变成一种“文化”,这种场和“文化”是敌视和仇恨的土壤,只有经历长时间爱的浇灌,土质才能有所改变。
现在就从樊军开始吧。
渐渐地,我们和樊军的关系融洽起来,他对我们的建议和指导开始接受了。这时,我首先想到的是他父母交给我的任务,让他走路能分清左右,上厕所能认清男女。
怎么办呢?我先在黑板上写上“爸爸是男人,妈妈是女人”,然后我把前期教育女儿和其他孩子的方法稍加改造用在樊军身上。我读一句,让他跟我读一句。同时,拿着他的手边读边指,后来让他自己边读边指,这几个字他很快就认识了。我还用同样的方式,让他学了上、下、左、右,大、小、多、少一些简单的字。
初步的成功,使我很受鼓舞。我开始不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识字学句,我想让樊军进入阅读。这时,我正在编写歌谣《小朋友问答歌》,比较长,而且自我感觉内容也比较丰富,形式也比较活泼,我想用来做樊军的教材。
因为我此时身在南阳,对南阳有了一些了解,所以,这首儿歌是从南阳写起的—
小朋友,我问你,
你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南阳,
南阳是个好地方。
好地方,出人物,
古往今来难计数。
有个人,叫张衡,
浑天地动他发明。
……
接下来还写了张仲景、百里奚、诸葛亮等等。不过,我并没有刻意要给南阳涂金的意思,而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使我感到南阳的确很厚重,很有文化,特别是在汉代时期。
然后,我又从南阳写到了河南,从河南写到了中国,从中国写到地球,从地球写到了太阳系,从太阳系写到了宇宙。层层递进,越来越开阔,越来越辽远。
我让樊军读这首儿歌的目的,一是让他更多更快地识字,二是给他启蒙,让他增加一些知识,开阔一下眼界,让他从“兽性”中生长出一些人的品质。
我发现樊军很配合。虽然他学的和正常孩子比较起来,还显得比较慢,但他首先会背了,对他来讲可是开天辟地般的变化。他还会像模像样指读了,虽然里面的字还没有完全认识,但我已经感觉到,他分明是体会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快乐,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他的笑容,还有他那种投入的状态告诉了我。
有一次,他随母亲回到了原来的住处,南阳内乡县境内的化工部第二胶片厂,也就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回来的时候,他的母亲高兴地说:樊军这回大出风头,他捧着这首儿歌见谁都念,大家都夸赞他。他的母亲说这句话的时候,樊军的脸通红,这不是害羞,而是一种得意和兴奋。我想,他一定为初次品尝到成功而陶醉,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而为此欣喜若狂吧。
樊军让我认识到,其实弱智的孩子也并不是什么地方都弱,他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情感世界,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他们比常人更渴望成功,这一点,我后来在另外一个孩子身上更强烈地感受到了。
那是1995年,我去南京一所聋哑学校参观,一个平时很不惹眼的孩子获得了到台前展示自我的机会,他展示得很成功,或者起码自己感到很成功,当他回到自己座位上的时候,他的目光在我们几个参观者的脸上来回扫动,这是一种语言,袒露了他的内心世界。那意思是说:我怎么样?我是不是很棒?你们的表情和眼神是不是在赞扬我?
当时,我被那个孩子的神态和目光强烈地震撼了。那目光告诉我,凡是有缺陷的孩子都强烈地渴望让别人认可,渴望自己成功。而此时的樊军也是这样,我想这应该是把一个“小野兽”还原成人的途径,让他不放弃自己,让他不鄙视自己。当然这种方法也适用那些身体并没有残疾,而内心被自卑所淹没的孩子。给他们机会让他们成功,给别人机会让别人赞扬他们,可能一颗灵魂就会苏醒。
想到目前我们的常规教育,却恰恰相反。压抑、指责、打击、伤害,成为这种教育的特征。这会人为地造成多少樊军啊!他们几乎从来都没有受到过肯定和赞扬,从来都是在指责和不信任中度日。这样的生存环境,会造成千千万万个心理上的残疾者。这比身体上的残疾更可怕。身体上的残疾可以不影响人的尊严、价值、伟大和崇高,像海伦·凯勒,像史铁生,像霍金,而人一旦成了心理残疾,却是致命的。因为他们不会像正常人那样地生活,他们失去了人的内涵,却逐渐地将成为动物,成为野兽,成为心理的侏儒。
我的教学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带领樊军接触数学。我先帮助他获得数数的能力;他在数数器上拨珠子,我和他一起拨,一起数,目的是想把我拨和数的过程内化到他的心里,让他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到后来,可以不用想,数自然会从他心里流出来。
利用数数器我们解决了1到30个数的数认。
接下来,我把1到100的数写在一张纸上,按照一排十个数的方式排列起来,训练1到100的数认。
这个时候,出现了困难:往往一拐弯就数错了,19之后应该是20,他可能数成19、80,19、60。
其实这种错误不只是属于樊军的,我们其他小朋友在数数时也是往往在这里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让他把29、30、39、40、49、50读熟,再一次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这样,当他再读到29的时候,心里自然流出来的就是30,就可以避免错误了。
数数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不过下一步遇到了很大的障碍:关于加和减的问题。虽然刚开始接触的都非常简单,但樊军表现出很无奈,很困难,进一步的数学教育难以向前发展了。
回顾学习语言和数学的过程,我好像悟出了什么:这种孩子的智力障碍主要表现在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上,而涉及到直观形象的思维能力并不见得比其他的孩子差很多。我分析,他们的思维特点可能是动物性的,当他们的神经系统发展到动物那个阶段,特别是哺乳动物阶段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停止了发展。于是他们的大脑物质结构和常人出现了差别,出现了距离。所以,他们缺少逻辑分析判断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功能。
我想,如果让弱智的孩子成为数学家、哲学家,的确很困难,因为他们的大脑不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但如果他们从事形象、艺术方面的工作,还是有希望的,也许表现得比正常人还出色。当然,这不过是也许。
西方有一句名言:上帝关起一扇门,必将打开一扇窗。当他们的抽象思维权利基本被剥夺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形象思维的优势会表现得更充分。据说,有个弱智青年舟舟,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就很出色,是不是说明了这个问题呢?我想在画家,在书法家,在雕刻家的群体中也可能会发现他们。
现在,我们比较认可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当然,这种理论研究对象是正常儿童,其实非正常儿童也有智力优势和智力劣势的问题。在直观形象方面,他们并不弱智,起码不像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弱智。假如,我们本着这样的一种认识,有意地为这些孩子提供适合他们智力特征的空间,对他们来说,生活就会变得有意义起来,生命就会变得有色彩起来,而对社会,也会增加积极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