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一笑 我的教育实践与思考(连载三)

2015年07月03日 美国凤凰华人资讯网



五、山重水复

现在,我最盼望的是给这23个小朋友分班。

这23个小朋友,有10个上过幼儿园,年龄在5岁多,这些孩子一点问题都没有,进展很快,状态也很好。麻烦就在另外13个“小不点”身上。几天过去了,他们还一点起色也没有,上课的时候,愁眉苦脸,左顾右盼,心不在焉,虽然已不像第一天那样大哭大闹,但偶尔抽鼻子、抹眼泪的情况还在发生。“找妈妈”、“找爸爸”、“怎么还不来接我”的声音不绝于耳。

看得出来,他们的心思根本没有进来,没有进到幼儿园,没有进到教室,也没有进到教学活动中。他们把进幼儿园、坐在教室里和学习过程当成一种惩罚,当成一种折磨。他们满心盼的都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赶紧把他们接走。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挨过,你想,这种心态,这种感受,能学得好吗?

这些孩子都没上过幼儿园。大家知道,凡是最初进入幼儿园的,往往都有这样一个“精神断奶”的过程。你想,从出生到现在,几年时间,他们都几乎跟定一个人或几个人,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特定的环境中生活,他们对那里已经熟悉了,有了安全感;对那些人已经熟悉了,有了依赖感。而现在,熟悉的环境和可信赖的人都不在身边,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接触完全陌生的人,这种不安全感将多么强烈。

记得我小的时候,到姑姑家去串门,姑姑上街买东西,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我就觉得特别恐慌,不知道将发生什么,好像随时都有危险向我逼近。于是,我便抑制不住大放悲声。这种情绪,想压抑都压抑不住。虽然很不好意思,但就是没有办法,没有能力使自己战胜这种情绪。越是原来的生活空间比较封闭、狭小,接触的人比较有限,这种情绪越严重。

这些孩子,基本都来自郊区农村。那么,我分析他们的生活环境,就具有封闭、狭窄的特点,接触的人也不多,更缺少在公共场合亮相、展示的可能。所以,他们那种紧张、不安、恐惧、焦灼的心情,就必将强烈而持久。还有个原因:这些孩子毕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而且,正是依赖心理特强的年龄。孩子小,从心理上就有一种无能感,自卑感,渴望得到成人的保护,而他们的保护人现在不在场,他们好像突然间被抛弃了,你想想,心理压力有多大。

以上分析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原因。不过,我以为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这23个孩子,年龄差距很大,前期的生活和教育基础很不相同,放在一个班里,难以统一步调。不同年龄的幼儿,其兴趣、习惯、情绪、心理特点、学习机制,都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按道理说,为他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比如,那些大孩子,用《小朋友问答歌》,甚至我后来编写的《追根寻底问答歌》、《历史问答歌》都可以,用“先背后认”、“跟读训练”的方法也不错。但对这些小家伙,就有问题了。因为那些儿歌的内容,距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与他们的心理特点也有距离。他们此时,心理年龄与动物接近,喜欢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教学内容。而且,对情感体验和夸张想象、神奇变化特别向往。他们是听故事的年龄,听童话的年龄,而对这样较长的歌谣还不感兴趣。

再有,目前所学的歌谣,所用的方法,都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以手指字。但这些小家伙,恰恰没有这种能力。看他们指字,真是哭笑不得。

我们都知道,指字应按着读书的顺序,从左向右,一个一个依次指读,这样才能形成字音和字形的重合。可是这些小不点呢,他们或者天上地下随意乱指,或者错字错行,有的还从右向左指,真是一塌糊涂。

看得出来,他们都是缺少早期教育基础的孩子。在家的时候,可能从来都没见过父母读书,更不用提听故事和指字了。所以,他们连读书最基本的规则都不懂。这大出我的意料。因为我女儿在两岁多的时候,是那么轻松地就进入了“先背后认”的状态,而“先背后认”在个别教学中是要求指读的。我女儿有一种自发的背诵故事的欲望,我支持她,并让她在背诵的过程中加上右手的食指,背哪个指哪个。这是个重要的转折,我只是提醒她一下,她马上就接受了,而且由此很快进入了独立阅读的状态。

这让我产生一种误解,我以为孩子会以手指字是天生的,每个孩子都会。看来不是那么回事,起码应是学习、模仿的结果,也许还有遗传的因素。我的女儿从楔片。当然,这种卡片不仅仅是生字卡片,而是可以排列成完整句子和段落的卡片。我把这些卡片分成套,发给每个孩子。

我的想法是这样的:上课的时候,我来说句子,让他们按照句子把卡片排列出来;我来说关键词句,让他们从中找出来对应的卡片。我的主要目的,是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特别是那些小家伙的注意力。

那时,我已经朦朦胧胧地意识到,孩子的注意力在手上,是不是他们手里有这样一套卡片,就像道具、玩具一样,会让他们比较感兴趣。

然而,我的分析还存在问题,因为这时候,这些小不点还根本不认识卡片上的字,那么卡片对他们来讲,就是简单的、没有任何内涵的硬纸片。而他们的情绪也阻止了他们对这些卡片进行摆弄、把玩的活动。看来,这个办法不行,空耗了我们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你想,二十几个孩子的教具,我要一张一张地写,每张上面不会少于七八十个字,而且还一张张地贴,一个个地剪。每天,光是这一项工作就要让我熬到12点左右。

这时我想,如果要让小不点调整情绪、改变状态,首先就要把这23个孩子分开,这样我就可以针对这13个小不点设计专门的教学活动,选择他们喜欢的教学内容,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不然,在一个班里如果顾了他们,就会耽搁那些五岁多的孩子;而顾了五岁多的孩子,这些小不点就势必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找一个帮手。恰好孩子们交给我的生活费还余一些,于是我打了个小广告,发了个招聘消息。

有个女孩儿来应聘,她很漂亮,很标致,一米六五的个头,披肩的长发,身材匀称,五官姣好。为了她能帮我,我先让她跟我见习,几天之后,再把班分开,好把一部分孩子交给她。我当时想:那些5岁以上的孩子,习惯不错,而且已经基本过了千字关,兑现了我给家长的承诺,压力已经不大了,交给她应该可以。

可是我很快发现,这些都是我的一厢情愿。这个女孩子根本就不是来工作的,或者说她根本不适合在幼儿园工作,她应该是做花瓶的那种类型。因为她不仅不能在教学上帮我,甚至连一般的事务性的工作也指望不上。

她不屑于劳动,好像也从来没有劳动过,不管我做什么,怎样忙,她从来没有想主动帮我的意思。即使我安排她做点儿工作,她也很不情愿,而且干得不成样子。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我让她扫地,她居然连地也不会扫,或者是不屑于扫,采取偷工减料的办法,隔一条扫一下,扫一下隔一条。你看扫完的地,像斑马的皮肤,黑一道白一道。

这哪里是来帮忙,纯粹是跟我添堵。几天过去,我达到一种条件反射的程度,一看到她,我的情绪立即就变得很糟;即使她不在眼前,我的心里也好像有个阴影。

你想,那时我忙到了什么程度,我的压力有多大,我的心里有多么烦躁。给家长的承诺:百日识字一千到三千,先教育后收费。可说着说着,半个月过去了,这些小不点儿还毫无起色。虽然,哭闹的问题基本不存在了,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呢,这是需要量化考核的,是一点也不能含糊的,是我必须兑现、必须完成的。可是,现在居然还是这个样子。

这时,我已经把自己充分燃烧了,充分地开发利用了。我像陀螺一样团团转,我像一架永动机,不停地工作工作,早上五点钟起床,打扫卫生,然后是接待家长和幼儿入园。天啊!这些家长可不是那么好应对的,他们总有那么多的问题,总有那么多的顾虑,总有那么的担心。我需要满脸堆笑,热情洋溢地给他们解释,对他们进行疏导。然后,是教学活动,而孩子又是这样的状况。即使到了晚上,我还有一大堆工作要做,要做教具,要写教材,要思考孩子们的状态及解决的办法。不仅如此,有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要处理。我多么希望有一个人能够帮我,哪怕是一点点。但现在,她不但不能,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我的情绪和心态。

你可能会问,那就赶快让她走吧,花着工资找病干什么?

坦白地说,那时的我真就做不到这一点儿,在理智上也明白,我有权利解聘她,让她赶紧另谋高就。她在这儿不合适,一点儿也不合适,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是“让她走”这句话,我就是说不出来。

你看中国人的潜意识,中国人的本能离市场经济还有多大的距离。后来我和其他一些办学人说到这个过程,他们也都有同感,不好意思,拉不下面子,这种面子意识,不好意思的意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本能。

我在心中反复做着自己的工作,告诉自己一定得让她走,因为我必须兑现对家长的承诺,我必须成功,这关系到社会对我这种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特别是开始阶段,大家还都眼睁睁地看着我,不能有一点儿闪失,稍有差池,可能满盘皆输,不仅我的理想受挫,包括生存都会带来危机。

我还对自己说,我有权利让她走,就像她有权利辞职一样,这没有什么,这很正常。

我把这些话反反复复地说给自己听,意识和本能在进行较量。说出这些话的是我的意识,是我的理性,但有时本能表现得很强大,它与意识分庭抗礼,不听指挥。在这种矛盾较量中,人比较苦恼,这种苦恼化解不开时,更影响和干扰正常的工作、正常的思考。所以,这个女孩子的出现,不仅不是正数,而且是负数,不仅让我缺失了灵感和创造,而且情绪也很烦躁。

终于有一天,我向她表达了我的意思。话一说出口,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复杂,原来很简单,完全是一种自我设障。

中国人进入市场真的很不成熟,特别是中国读书人进入市场,会遇到太多的挑战,包括上面所说的这种心理,这种本能,就很难突破。如果我当时不是压力太大,万不得已,可能就会长时间忍受这种折磨,接受这种现状,这会极大地干扰用人的理性,而用人错误会导致一系列的错误,甚至导致灭顶之灾。

我知道现在的很多办学人,还在这种状态下徘徊,这个过程也使我感受到了人的本能力量的强大。过去不明白的很多事情,现在明白了。比如,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为什么理智上认为对方不值得爱下去,或双方的关系没有前途,但就是刹不住车;有些人明明应该站起来,与恶势力进行斗争,但他就一再忍受;为什么明明知道这样做不对不好,应该迅速调整改变,但却做不到—原来都是本能在支配和控制着我们。

这种本能是我们从动物阶段继承下来的,而人在动物阶段基本上受本能所支配,它的力量是巨大的,有时是不可抵抗的,而我们的意识和理性,是我们作为人之后的产物,它虽然会使人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行逻辑思考,在一般情况下指导人的行为,但有时力量还是有限的。

除了本能之外,还有作为文化环境中的人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也就是行为习惯和行为模式,它的力量同样巨大。它是一个人幼年、童年阶段,耳濡目染内化形成的,达到一种条件反射的程度,甚至是无条件反射的程度,遇到相应的情况,会不假思索地采取对应的行动。这种能量同样会成为我们理性的一种反动。幼年和童年是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建构期,错过了这个机会,或者说在这个时间段所建构的模式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就会贻误人的一生。

而我们的环境,形成的集体无意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很大的距离,这会让我们交学费,付代价,而且是高昂的学费,巨大的代价。这大概也是我们的早期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收藏 已赞